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52)
2023(4301)
2022(3794)
2021(3610)
2020(3323)
2019(7297)
2018(7198)
2017(13744)
2016(7917)
2015(8769)
2014(8936)
2013(9072)
2012(8593)
2011(7941)
2010(8357)
2009(8173)
2008(8871)
2007(8199)
2006(7345)
2005(7023)
作者
(25938)
(21692)
(21275)
(20393)
(14187)
(10324)
(9762)
(8512)
(8189)
(8150)
(7811)
(7562)
(7365)
(7097)
(7096)
(6612)
(6502)
(6406)
(6388)
(6154)
(5711)
(5521)
(5451)
(5094)
(5068)
(4945)
(4906)
(4647)
(4491)
(4427)
学科
(29374)
经济(29331)
(23572)
管理(22029)
(18639)
企业(18639)
方法(13481)
(10905)
保险(10813)
数学(10806)
数学方法(10545)
中国(10519)
(10157)
(10136)
(8911)
(8577)
银行(8552)
(8042)
(7400)
金融(7398)
(7262)
理论(7163)
(6912)
财务(6898)
财务管理(6877)
企业财务(6481)
业经(6292)
(5723)
(5331)
贸易(5328)
机构
大学(127774)
学院(122623)
(44517)
研究(43937)
经济(43332)
管理(40935)
中国(37073)
理学(33079)
理学院(32562)
管理学(31654)
管理学院(31398)
科学(28961)
(28277)
(27015)
(24876)
(23095)
研究所(22173)
(21570)
财经(20484)
中心(19322)
业大(18500)
北京(18458)
(18373)
农业(18116)
(17943)
师范(17764)
(16998)
(15372)
(15351)
财经大学(15103)
基金
项目(71610)
科学(54567)
基金(51891)
研究(49284)
(46489)
国家(46111)
科学基金(37757)
社会(30348)
社会科(28443)
社会科学(28430)
(26437)
基金项目(26433)
自然(25492)
自然科(24913)
自然科学(24902)
自然科学基金(24460)
(23676)
资助(22938)
教育(22892)
编号(18966)
成果(18090)
重点(16375)
(16108)
科研(14162)
课题(14068)
计划(13749)
(13605)
(13549)
(13516)
教育部(13450)
期刊
(53889)
经济(53889)
研究(42450)
中国(27464)
学报(26292)
(23350)
科学(21651)
(20906)
大学(19515)
学学(18262)
(17908)
金融(17908)
管理(15415)
教育(14339)
农业(13421)
财经(11702)
(9869)
技术(9059)
(8198)
图书(7726)
经济研究(7205)
问题(7073)
(6976)
(6608)
业大(6591)
业经(6371)
理论(6360)
书馆(6178)
图书馆(6178)
财会(6141)
共检索到204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李利  许崇苗  
对于既有责任免除情形又有保险事故两种以上原因同时发生造成被保险人身故或高残,保险公司是否承担保险责任,是保险理赔的难点,在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保险法》没有对近因原则作出规定,造成法院和仲裁机构在处理保险合同纠纷时无所适从。本文从一起具体的交通事故案例入手,在界定近因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民法上因果关系与近因原则的联系与区别,阐述了近因原则的归责机制及具体适用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保险立法的具体建议,旨在指导保险和司法实践活动。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梁鹏  
保险法规定,为他人投保死亡保险者,须经被保险人同意,此规定之立法意旨,在于防免针对被保险人之道德危险,并间接保护被保险人的生命权。在被保险人的同意方式上,新《保险法》删除了"书面"二字,使得同意之方式多样化,更有利于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由于限制行为能力人无法行使同意权,应当通过将保险金额限制在丧葬费用范围内的方式控制道德危险,此种方式不须经限制行为能力之被保险人同意。在被保险人同意他人为其购买死亡保险之后,被保险人有权撤销同意,进而解除保险合同,该保险合同的解除,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淑艳  何镕泽  
当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在同一事故中死亡时,死亡的先后顺序对保险受益权的确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若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而不能确定死亡先后顺序时,不应简单适用我国现行继承法上的共同死亡推定规则。我国现行《保险法》对此并没有明文规定。本文针对此问题,通过具体分析受益人与被保险人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和受益权与继承权之间的关系,讨论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而不能确定先后时的死亡推定规则及其法律精神。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胡滨  
新《保险法》在制度设计及规制完善上,加强对被保险人利益保护的立法精神贯穿始终,成为本次《保险法》修订的最大亮点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李翠丽  
这是一起人寿保险纠纷案件。保险责任含死亡保险 ,但无被保险人签名 ;投保人未在续期保费宽限期内交纳保险费 ,致使保单失效。此案事实清楚 ,证据充足 ,但一、二审法院在判决上 ,均未明确采用死亡保险无被保险人签名为无效合同的法律规定 ,依据是投保单无投保人签名 ,而此案事实上投保人已确认投保单有效 ,认定保险合同无效 ,其法律依据欠妥当 ,可见 ,一、二审法院的法官们对保险的理解还有一定差距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李建亭  
被保险人被宣告死亡是人身保险业务中一种特殊情形。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实务中的认识较为模糊,有些公司的保险条款中还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本文认为,被保险人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而被宣告死亡,保险公司应承担保险责任;因其他原因宣告死亡,保险公司则应免责。保险条款中应将意外事故发生日作为被保险人的死亡时间。如被保险人生还,原合同效力及已给付保险金的处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庆侠  
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在同一灾难中丧生时,保险人必须确定谁先死亡,如果二者同时死亡,或者无法确定谁先死亡,保险金应给付何人,由于我国保险法对此未作具体规定,经常会引发纠纷。因此,研究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同时死亡时保险金的给付,对规范我国保险市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贾林青  贾辰歌  
受益人介入商业保险活动,直接影响到保险合同之保障作用的适用效果和适用方向。因此,保险立法设计受益人制度的科学水平就关乎保险制度应有的社会功能是否得以发挥。分析我国《保险法》有关保险受益人的法律规则,因存在诸多法律疏漏而需要进行修改,达到完善受益人制度而适应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为此,本文就保险受益人的指定和适用范围进行研究,发表个人看法。其中,关于保险受益人的指定问题,笔者认为,保险受益人的指定权惟有被保险人才能享有,这决定于保险合同的适用目标、法理基础和保险实务。而关于保险受益人的适用范围,笔者认为,应当将保险受益人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财产保险领域,用以适应保险实务的发展需要,理由是保险受...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力毅  
保险事故如已经发生,基于最大诚信原则之贯彻、道德危险之防免、社会财富最大化之追求等政策考量,《保险法》第57条确立了被保险人的减损义务。现行法存在的明显漏洞在于,如被保险人违背减损义务,从条文文义而言似乎不用承担任何不利的法律后果,但这显然不符合该条的规范目的。为填补该漏洞,主要存在两种解释论方案,其一为个别类推《民法典》合同编当一方违约时,守约方违背减损义务的法律后果,其二为总体类推《保险法》当保险事故已经发生,被保险人违反不真正义务所需承担的法律后果。基于构成要件之考量,尤其是保险给付不同于损害赔偿,加之特别法类推优于一般法类推、总体类推优于个别类推理念之贯彻,不真正义务体系下总体类推方法之适用更为妥适。未来应以《保险法》修订为契机,借鉴上述解释论上的合理结论将这一漏洞彻底予以填补。司法实践虽然已经意识到法律漏洞的存在,认可被保险人违反减损义务时保险人免责的可能性,但基本没有回归可能的类推适用方法之运用并予以详细的说理,解释论共同体之构建仍需努力。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理  
文章对我国强制机动车保险法应扩大被保险人范围提出个人见解。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于涛  
各国保险法通常规定,人身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在合同成立或复效后的一段时间内自杀,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但该规定涉及三个争议点,即:被保险人死亡原因的举证责任分配;死亡原因的举证责任标准;自杀如是在精神疾病的控制下,保险人是否应该赔付。美国的处理方法是:人寿保险由保险人承担自杀的举证责任,意外伤害保险先由受益人证明被保险人死于意外,再由保险人承担证明自杀的举证责任。但死亡原因的证明标准各州不同,以适用优势证据原则为主,兼有适用排除合理疑问原则。当自杀是在精神疾病的控制下所为时,绝大多数州都依据现行的保单条款允许保险人拒赔,只有少数州在确认该精神疾病已使死者丧失辨别能力时要求保险人赔付。我国...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何丽新  李金招  
由于未成年人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欠缺,在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保险中,我国《保险法》从投保主体、被保险人同意权、保险金额等方面加以限制。最高人民法院《保险法司法解释三》缓和了此限制性规定,将投保主体从"父母"扩张到"其他履行监护职责的人",同时修正被保险人同意权的行使方式,不拘泥于书面形式。但仍面临投保主体标准不清、保险利益来源不明、未成年人父母同意的行使陷入困境等等问题。我国应正视未成年人死亡给付保险的客观需求,厘清亲子关系稳定性、道德危险之防范、被保险人人格权之维护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未成年人死亡给付保险的投保人限制于亲属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投保年龄不作限制,以死亡年龄进行效力限制。在未满16周岁之前,保险金额限于丧葬费用,且不需经过被保险人同意。在届满16周岁之后,未成年人通过行使"被保险人同意权"对超过丧葬费用的保险合同的效力进行追认或同意,未追认或同意的,仍以丧葬费用为限。实行投保人与同意权人分离机制,对学校等社会团体作出变通规定,使未成年人死亡保险的功能落到实处。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龚贻生  朱铭来  吕岩  
2009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新保险法")根据保险市场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即保险人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特点,强化了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利益的保护,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规范格式条款。新保险法在免责条款的明确说明义务、无效免责条款的规定上做出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本文从免责条款的性质及法律效果等角度出发,剖析如何准确把握和理解新保险法相关规则的法理内涵,并对未来保险公司完善相应的合规制度提出了建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蔡晓卫  
保险业发达的美国、英国都将保护被保险人的权利作为监管的主要职责,并在监管中得以具体体现。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在迅速扩张的同时,侵害被保险人权利的行为也相伴而生,影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因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樊启荣  程芳  
文章针对我国《保险法》第65条有关"投保人、受益人"故意致被保险人死亡时保险人免除给付保险金之责的规定,对其妥当性提出质疑;主张受益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时保险人不得免责;投保人为第三人利益投保后杀害受益人时,保险人亦不得免责;仅当投保人为自己利益投保后杀害被保险人的,保险人得以免责;并探讨了保险人不可免责情形之下保险金的归属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