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67)
2023(6719)
2022(5680)
2021(5029)
2020(4166)
2019(9352)
2018(9122)
2017(17490)
2016(9485)
2015(10316)
2014(10597)
2013(10629)
2012(10295)
2011(9914)
2010(10090)
2009(9631)
2008(9343)
2007(8652)
2006(7953)
2005(7440)
作者
(30270)
(25538)
(25506)
(24388)
(16485)
(12354)
(11443)
(9763)
(9671)
(9322)
(9086)
(8626)
(8441)
(8362)
(8269)
(7767)
(7450)
(7330)
(7310)
(7091)
(6671)
(6298)
(6163)
(5986)
(5841)
(5779)
(5722)
(5295)
(5142)
(4965)
学科
(66321)
经济(66271)
管理(25405)
(22860)
方法(20354)
地方(18301)
(17955)
企业(17955)
数学(17669)
数学方法(17532)
(13754)
中国(13232)
地方经济(13115)
业经(11069)
(10904)
(10223)
(9102)
金融(9101)
(9013)
农业(7849)
(7668)
环境(7663)
银行(7653)
(7426)
(7338)
经济学(7327)
理论(7214)
(7096)
(7075)
贸易(7070)
机构
大学(154730)
学院(152471)
(73793)
经济(72466)
研究(60023)
管理(50830)
中国(43585)
理学(42916)
理学院(42315)
管理学(41582)
管理学院(41284)
科学(35594)
(32722)
(32280)
(31868)
研究所(28821)
财经(26159)
中心(25199)
经济学(25061)
(24984)
(23575)
(23227)
经济学院(22159)
(21514)
师范(21337)
(20586)
北京(20573)
业大(20273)
农业(19489)
财经大学(19300)
基金
项目(94376)
科学(73957)
基金(69608)
研究(66939)
(61870)
国家(61396)
科学基金(50990)
社会(45390)
社会科(43096)
社会科学(43083)
基金项目(35999)
(35229)
自然(31356)
自然科(30621)
自然科学(30611)
(30253)
自然科学基金(30085)
教育(29936)
资助(28859)
编号(24361)
重点(21930)
(21844)
(21324)
成果(21256)
国家社会(19914)
(19197)
(18550)
教育部(18321)
课题(18081)
发展(17656)
期刊
(90955)
经济(90955)
研究(53536)
中国(28396)
学报(26933)
(25815)
科学(23748)
(23333)
管理(20447)
大学(19946)
学学(19029)
经济研究(15745)
财经(15714)
(15533)
金融(15533)
农业(15370)
(13759)
教育(13307)
技术(11989)
问题(11836)
业经(10972)
技术经济(9137)
(9135)
世界(8782)
国际(8360)
统计(8087)
(8035)
经济问题(7381)
(7178)
(6907)
共检索到242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薛敬孝   张兵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各国(地区)的经济周期在某些时期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同期性,而在另外一些时期则存在着离散的倾向。通过计算东亚各国(地区)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实证检验了上述结论。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增长和紧密经济联系的构筑、东亚各国(地区)趋同的经济和金融政策以及世界性冲击是东亚各国(地区)经济周期在某些时期出现同步变动的主要原因;而东亚各国(地区)内部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状况的差异以及外部冲击的减弱是导致东亚地区经济周期同期性在90年代上半期出现离散的主要原因。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兵  
经济周期同期性问题的研究是世界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东亚各国(地区)经济周期同期性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东亚地区经济周期同期性的形成原因和传导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麦延厚  张旭  彭婷婷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童笛  张文彬  
本文运用动态因子模型和B-B算法,以1993q1-2008q3时间段内GDP季度数据为基础,考察了东亚十国(地区)共同经济周期及其具体特征。再根据动态因子模型得到的参数,比较了东亚各国(地区)和共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我们发现,除中国和共同周期的关系不大,东亚其他国家(地区)和共同周期的关系比较紧密。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麦延厚  张旭  彭婷婷  
本文采用1992-2012年中国与东亚12国的样本数据,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国际贸易、专业化分工、金融一体化程度和政策协调度等因素对中国与东亚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并从中勾勒出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之间通过相互影响进而传导至经济周期同步性这一间接机制。结果表明:就中国—东亚层面而言,贸易一体化对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的经济周期同步性无显著的直接影响,金融一体化程度对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的经济周期同步性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产业结构相似度(专业化分工)会直接减弱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周期同步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童笛  张文彬  
本文首先通过B-B算法,考察东亚各国(地区)的经济周期。然后运用动态因子模型,提取东亚共同经济周期,并通过比较东亚各国(地区)和共同经济周期的关系,直观地判断同步性问题。最后通过B-B算法计算出来各国(地区)经济周期的数据,使用一致指数方法定量地衡量东亚各国(地区)经济周期间的同步性问题。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杜群阳  宋玉华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使“东亚经济周期(EABC)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趋凸现,本文选取10个代表性国家(地区),以实证方法对1970-2004年东亚经济周期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和聚类分析;得出东亚经济周期存在,NIEs、ASEANs等次区域经济周期存在,地区性大国经济周期独立性较明显,中国与东亚经济周期关联度逐渐加强等结论,分析结果为东亚经济合作进程中出现的诸多现实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喻旭兰  
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周期同步性是衡量经济金融合作的收益与成本的重要指标。本文运用共同趋势与共同周期理论研究东亚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周期是否存在同步性。本文以1994—2005年间ASEAN+3国家的GDP季度时间序列为基础建立了多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得出ASEAN+3国家的GDP季度时间序列之间在短期内有共同周期,在长期里存在共同发展趋势。因此,东亚国家(地区)经济周期在样本期间具有同步性,满足金融合作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东亚国家(地区)应当进一步强化彼此间的经贸交流和经济金融合作,真正发挥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带动作用,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程传海  
本文认为,东亚经济周期的波动较大,周期的同步性和协动性较低,并且低于欧盟的协动程度。而且从东亚的次区域进行考察,东亚并不存在明显的几个同步的经济周期的次区域,只是东盟之间存在经济周期的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的调整机制。因此,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经济周期一体化标准看,东亚组成货币联盟的成本较高。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勇  王满仓  
基于转轨时期"市场成长"背景,将我国的经济周期分为体制性波动和市场性波动两个方面。进一步,根据改进的Koren和Tenreyro分解方法将我国的地区经济周期分为体制性波动、市场性波动和其他波动三个方面。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周期呈现出市场性波动和其他波动不断增强,体制性波动不断减弱的长期趋势;东部地区的市场性波动和其他波动要显著大于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性波动,中西部地区的体制性波动要显著大于东部地区的体制性波动。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地区经济周期差异化的重要原因,而稳步的区域市场化推进策略,培育完善、健全的全国统一市场机制是实现我国经济周期"高位收敛"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勇  王满仓  
基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实际,本文将我国的经济周期以产业为依据理解为体制性波动和市场性波动的综合效应。根据改进的KorenandTenreyro(2007)分解方法将我国的地区经济周期从体制性波动、市场性波动和其他波动三个方面进行分解。分解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周期呈现出市场性波动不断增强和体制性波动不断减弱的长期趋势;东部地区的市场性波动要显著大于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性波动,中西部地区的体制性波动要显著大于东部地区的体制性波动。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本身是我国地区经济周期差异化的重要原因,稳步推进区域市场化,培育完善、健全的全国性统一市场机制是实现我国经济周期"高位收敛"的必由之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乐一  彭晓莲  李玉双  
本文从经济周期长度、深度、形态三个方面的6个指标出发,研究1953—2010年我国各地区经济周期的差异性。其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各地区经济周期在长度、深度、形态上都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发现: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区经济周期在长度上的差异程度在增大,而在深度与形态方面,其差异程度在减小。本文研究结论可以为今后我国地区经济周期差异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且可以为国家相关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邵军  李爽  
笔者基于2000年~2010年亚太地区十五个主要经济体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产品内贸易对于区域内各国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双边产品内贸易强度对于经济周期协同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近年亚太地区产品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经济呈现出显著的相互依赖性。研究结果还显示,双边经济结构相似度越高,经济周期协同性程度越强,而金融一体化则会弱化协同性。产品内贸易的深入发展是亚太地区国际分工格局的一个基本趋势,在此背景下,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对于各国保障其经济的稳定发展极为必要。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顾国达  任祎卓  
本文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基础上设定的产品内分工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理论命题及推论,运用1991-2014年中国与东亚9国(地区)间的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结论表明:(1)随着资本、技术、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呈阶梯性下降,它们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亦随之依次呈阶梯性减弱以至为负。(2)强流动要素中间产品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大于弱流动要素中间产品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而这主要取决于要素中间产品的要素替代弹性和中间产品替代弹性的"两个弹性"大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于震  李晓  丁一兵  
利用经济周期同步性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含义,采用经济周期距离衡量经济周期同步性程度,结合多维标度技术,分析了包含中国在内9个东亚经济体和多种经济体组合的经济周期距离及其阶段性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双边贸易强度、专业化差异、金融联系等变量的影响因素集合对经济周期距离加以解释。实证结果不仅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演化进行了评价与展望,还讨论了中国参与未来区域合作的策略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