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82)
2023(7398)
2022(5858)
2021(5209)
2020(4543)
2019(10183)
2018(9995)
2017(19486)
2016(10423)
2015(11551)
2014(11399)
2013(11534)
2012(10376)
2011(9161)
2010(9585)
2009(9357)
2008(9687)
2007(9107)
2006(8250)
2005(7872)
作者
(29342)
(24619)
(24308)
(22862)
(15923)
(11693)
(10986)
(9324)
(9139)
(8960)
(8349)
(8276)
(8123)
(7800)
(7599)
(7296)
(7215)
(7044)
(7008)
(6866)
(6050)
(6025)
(5885)
(5805)
(5510)
(5453)
(5423)
(5358)
(4814)
(4613)
学科
(70839)
(67899)
企业(67899)
(53744)
经济(53676)
管理(51628)
业经(24640)
(23177)
方法(22451)
(19410)
(17974)
财务(17963)
财务管理(17947)
企业财务(16945)
技术(15198)
农业(14747)
数学(14717)
数学方法(14657)
(13637)
贸易(13631)
(13484)
(13381)
(12593)
企业经济(11957)
(11674)
(11515)
理论(11380)
(11289)
中国(11008)
经营(10955)
机构
学院(162467)
大学(156220)
(74063)
经济(72878)
管理(69048)
理学(58252)
理学院(57809)
管理学(57379)
管理学院(57074)
研究(45136)
中国(40497)
(37413)
(32094)
财经(29249)
(26658)
(26399)
(24557)
科学(24124)
经济学(22317)
(22150)
商学(21317)
商学院(21152)
财经大学(21116)
(20913)
中心(20731)
经济学院(20263)
北京(19974)
业大(19782)
研究所(19206)
经济管理(19203)
基金
项目(95342)
科学(77883)
研究(74020)
基金(71286)
(59125)
国家(58489)
科学基金(53223)
社会(50104)
社会科(47672)
社会科学(47656)
(38296)
基金项目(37468)
教育(32614)
自然(32475)
自然科(31785)
自然科学(31780)
自然科学基金(31323)
(29557)
编号(29502)
资助(28527)
(28126)
(23536)
成果(22844)
(21557)
创新(20900)
国家社会(20897)
(20850)
(20779)
重点(20471)
人文(19823)
期刊
(89745)
经济(89745)
研究(50550)
(34891)
管理(31376)
中国(30509)
(24081)
科学(19177)
学报(17634)
(17357)
金融(17357)
业经(16874)
农业(16387)
财经(16329)
技术(16284)
大学(14832)
(14180)
学学(14138)
经济研究(13469)
教育(12299)
问题(12140)
技术经济(11617)
(11579)
(11550)
财会(10749)
世界(9770)
现代(9582)
国际(9422)
商业(8932)
会计(8821)
共检索到255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贺小刚  
市场退出与进入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规律 ,它们共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本文认为 ,企业业务退出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作用 :实现战略转移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降低经营风险 ;解决代理问题等。因此 ,战略业务退出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这也就从理论上修正了传统的企业寿命观。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贺小刚  乔茵  连燕玲  
本文对企业家退出经营领域的必然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六种企业家退出模式:彻底退出型、弱股东型、弱员工型、决策指导型、幕后操作型和强权控制型。不同的企业家退出行为将对企业成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要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有效的企业家退出机制,企业家退出经营领域之前要将培育组织能力和培养接班人作为工作的重点。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白永秀  
论国有企业的退出○白永秀本文认为,“抓大放小”的提法要求小企业从国有领域退出,“抓重放轻”则进一步要求竞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的退出,只保留垄断行业大中型企业的国有性质。国有企业退出是由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的总体格局所决定的,不会导致私有化。作者...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贺小刚  
业务退出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 ,即出售和解散 ,选择何种退出方式将影响到业务退出的绩效。本文结合企业代理理论和资源学派的相关观点 ,从业务资源的适应性、业务的进入方式、业务的寿命、业务规模、企业特性及业务的产业特性等方面就业务退出模式的建立进行了论述。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贺小刚  
本文认为,在确定战略业务退出时机时应同时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企业待退出业务的生命周期;二是企业业务间资源的衔接度;三是退出业务与待进入业务的市场竞争度。基于业务退出时机的定性分析,本文根据业务退出方式的不同提出了相应的业务退出时机模型,即停产时机模型、出售时机模型、关闭时机模型和转产时机模型。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杨蕙馨  王军  
准确把握企业进入退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位置,分析企业进入退出壁垒,并将其与中国的制度因素相结合,考察进入退出壁垒的失效,从而可以看出进入退出理论在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思路与对策方面的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其仔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国有企业的退出并不总是顺序选择的 ,政府在选择退出的国有企业时 ,会选择部分好的企业先于部分差的企业退出 ,即采取逆退出策略。既有的讨论国有企业退出的文献以及把企业退出与激励相联系的理论很难对此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本文从国有企业退出与激励机制设计约束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其结论是 ,国有企业的逆退出现象可以从预算约束的硬化条件下棘轮效应的角度加以理解。政企不分格局的改变会对政府采取逆退出策略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政府采取逆退出策略有利于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加祺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地方国有企业退出的市场机理已经形成。应顺势操作, 以市场化退出为主,克服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地方以指令性退出为主的不当做法,防止矛盾激化, 实现平稳退出,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欣   王金依   郑家冉  
以往研究认为社会情感财富抑制了家族企业业务退出,但这种解释忽略了社会情感财富的多维性,也未考虑到业务退出带来的各种经济和非经济收益。本文基于社会情感财富混合博弈观点,提出不同维度的社会情感财富可能是左右家族企业业务退出的关键因素,并采用文本分析技术构建社会情感财富指标进行实证检验。基于制造业上市家族企业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约束型社会情感财富抑制了家族企业的业务退出,延伸型社会情感财富则促进了家族企业的业务退出;两类社会情感财富的作用还受到绩效困境的影响,相比非绩效困境情境,绩效困境下追求约束型社会情感财富的控制家族更不愿意实施业务退出,而追求延伸型社会情感财富的家族企业会更加积极地实施业务退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关昕宇  张俊  温琳  
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过剩产能的出清影响,辽宁省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经济效益指标增速放缓,行业亏损面持续扩大,僵尸企业集中显现,不仅降低了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影响着经济增速质量和金融稳态运转,如何推动以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为首要着力点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关昕宇  张俊  温琳  
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过剩产能的出清影响,辽宁省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经济效益指标增速放缓,行业亏损面持续扩大,僵尸企业集中显现,不仅降低了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影响着经济增速质量和金融稳态运转,如何推动以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为首要着力点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蔡树堂  
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成为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前因条件、所需要的动态能力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构建了动态能力作用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机理模型。这一模型的建立对于揭示动态环境条件下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吴中超  
企业各种成长理论从不同视角对企业持续成长的机制进行了解释,但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因至今存在争论,没有统一的结论,其成长机理也并不清楚,长期来企业持续成长的机制问题成为一个黑箱。本文试图从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视角阐述导致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动因和机理,揭秘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黑箱,从企业动态能力的角度提供一个企业可持续成长机制的整合分析框架,并为测度企业可持续成长性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