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63)
- 2023(11518)
- 2022(9634)
- 2021(8694)
- 2020(7110)
- 2019(15789)
- 2018(15277)
- 2017(28595)
- 2016(14770)
- 2015(16744)
- 2014(16193)
- 2013(16265)
- 2012(15186)
- 2011(14090)
- 2010(14149)
- 2009(13500)
- 2008(12955)
- 2007(11519)
- 2006(10561)
- 2005(9616)
- 学科
- 济(91051)
- 经济(90981)
- 管理(42915)
- 业(39517)
- 企(31633)
- 企业(31633)
- 方法(30344)
- 数学(26442)
- 数学方法(26287)
- 中国(24055)
- 地方(21390)
- 农(19189)
- 业经(18327)
- 贸(16261)
- 贸易(16249)
- 易(15785)
- 地方经济(14996)
- 学(14390)
- 财(13958)
- 产业(13391)
- 制(13328)
- 农业(12368)
- 融(12086)
- 金融(12083)
- 环境(11958)
- 银(11470)
- 银行(11469)
- 行(11210)
- 发(11029)
- 和(10582)
- 机构
- 学院(225986)
- 大学(225448)
- 济(114250)
- 经济(112590)
- 管理(83066)
- 研究(82731)
- 理学(70754)
- 理学院(69999)
- 管理学(69140)
- 管理学院(68707)
- 中国(63146)
- 财(48118)
- 京(47029)
- 科学(44217)
- 所(40438)
- 财经(38652)
- 经济学(38152)
- 研究所(36388)
- 中心(35398)
- 经(35130)
- 经济学院(34128)
- 江(32026)
- 北京(30314)
- 范(29948)
- 师范(29783)
- 院(28992)
- 农(28533)
- 财经大学(28412)
- 州(25675)
- 业大(25557)
- 基金
- 项目(142203)
- 科学(114396)
- 研究(109010)
- 基金(105615)
- 家(90019)
- 国家(89347)
- 科学基金(77161)
- 社会(75335)
- 社会科(71836)
- 社会科学(71825)
- 基金项目(53806)
- 省(53381)
- 教育(48704)
- 划(44312)
- 自然(44249)
- 资助(43491)
- 自然科(43250)
- 自然科学(43241)
- 自然科学基金(42493)
- 编号(41926)
- 成果(34178)
- 发(33997)
- 国家社会(32931)
- 部(32724)
- 重点(32166)
- 课题(29840)
- 创(29732)
- 中国(29264)
- 发展(29255)
- 教育部(29115)
- 期刊
- 济(134288)
- 经济(134288)
- 研究(77265)
- 中国(42988)
- 财(35728)
- 管理(33549)
- 科学(29056)
- 学报(27998)
- 农(27441)
- 经济研究(24366)
- 大学(22334)
- 教育(21694)
- 财经(21492)
- 学学(20932)
- 融(20843)
- 金融(20843)
- 技术(20178)
- 业经(19860)
- 农业(19250)
- 经(19006)
- 问题(17646)
- 贸(16514)
- 世界(15253)
- 国际(14730)
- 技术经济(13453)
- 统计(12014)
- 商业(11457)
- 经济问题(10917)
- 业(10906)
- 策(10590)
共检索到3515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杰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以"制造业回流""再工业化"为主的世界经济再平衡战略,对全球以产品内分工和中间品贸易主导的价值链分工和贸易体系,造成了冲击性影响。中美之间的"科技脱钩"现象正在凸显,必将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原有分工定位格局和贸易体系造成重构性冲击。世界经济再平衡下中国产业链水平升级的主要模式有内需驱动型、全球市场竞争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针对制约产业链水平升级的障碍,要正确判断对外开放和自主可控间的平衡关系,矫正对内开放滞后于对外开放的现象,调整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推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和高端人才激励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谭人友 葛顺奇 刘晨
文章基于1996~2009年40个国家/地区35个细分行业的世界投入产出表进行研究。首先,以典型国家、行业为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全球价值链分工扭曲了经济失衡程度,但对经济失衡方向无实质影响;中国经济失衡主要来自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中低端制造业贡献最大,中高端制造业的贡献逐年上升,发展商业服务业有助于缓解经济失衡。其次,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世界经济失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正向效应在发达国家的影响大于发展中国家;对商业服务业和中高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大于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影响程度随着技术含量上升而增加。故世界经济失衡具有持续性,世界经济再平衡路径不是改变现有的全球...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卫平 钟表
笔者从全球经济失衡含义的变化、近期加剧与次贷危机爆发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全球经济失衡与平衡、再平衡的进程进行了探讨。世界经济失衡含义的变化,使之从反映南北经济关系演化为经常账户的不可持续,本次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和次贷危机的爆发集中体现了美国国内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以及全球金融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全球经济失衡实质。次贷危机既是对此前全球经济失衡过度积累的系统性风险的集中反映,也是对过度失衡进行的破坏性调整和再平衡。平衡的实质是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再平衡的实质是对原有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模式进行调整,前者是质变,后者是量的调整而不是质的改变。人民币汇率不是再平衡的工具,对美元大幅升值单方...
关键词:
全球经济失衡 次贷危机 平衡 再平衡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志明
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着眼于推动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在失衡指标、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促进共同发展等问题上加强了协调与合作,达成了解决全球失衡问题必不可少的新共识。但是,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作出持久的艰苦努力。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世界经济 再平衡 合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玉柱
"一带一路"体现了共享和联动的发展理念,有助于推动中国和世界实现均衡和可持续增长。"一带一路"本身作为中国再平衡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实施,推动区域发展关系变革。"一带一路"将推动中国与世界生产关系变革,中国成为后危机时代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接力者,推动后危机时代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和优化,通过"丝绸之路价值链"更好地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平衡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治宇 赵曙东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长期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是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贸易保护和美元贬值将是美国未来减少贸易赤字和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政策取向,在所谓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美国将会实现双向套利。作为持有大量美元外汇资产的美国最大逆差国,中国应该保持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稳定,逐步减持美元债券,加快生产与贸易结构调整,推动国际经济体制和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孙基伟
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尤其是中美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本文从美国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及可能的政策出发,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剖析其对主要经济体特别是对中国的影响,以期在大国经济政策博弈的条件下寻求一条能够兼顾各国共同发展的路径。本文认为:发达国家取消高新技术出口限制、推动自由贸易是经济再平衡的最有效办法,意识形态偏见是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美联储量化宽松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文末也给出了几条中国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世界经济再平衡 技术贸易 货币政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宋玉华 叶绮娜
基于对世界经济失衡问题的基本判断,本文分析了世界经济相对均衡发展的图景、全球经济的需求结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适度发展以及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等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突出问题。本文指出,世界各国尤其是中美等主要经济体的国内均衡将是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最后探讨了美国、日欧、石油出口国与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及其面临的挑战。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尼古拉斯·拉迪 尼古拉斯·博斯特 王宇
未来十年,为了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实现经济再平衡。再平衡的关键是让市场来决定利率、汇率和能源价格;政府则应当通过转移支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以十年时间作为实现再平衡的目标较为合适。本质上讲,政治改革是必要的,也是解决更深层次经济社会问题所必须的,但并非再平衡的前提条件。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关于经济改革的决心和思路,将成为打破改革僵局的关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茉楠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但世界经济依然并不平静,目前世界经济凸显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世界经济仍难以摆脱深度调整压力,二是各国经济复苏格局分化加剧多重风险,三是全球技术创新进步周期尚待开启。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严格说来,目前中国经济并非已处于"新常态",而是处于由"老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之中。"新常态"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航 赵景峰 吴航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不同流派都将国际经济合作当作重要研究对象。它们的国际经济合作思想在理论史观、立场和逻辑上各不相同,有着本质区别,现实说服力也有差距。马克思主义流派的观点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性,更加接近事实的本质。当前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是促进世界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以国际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国际经济合作思想作为指导,调整并改进国际经济合作的动力、范围和模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荣岩 丛屹
国际间的产业梯度转移更替是中国对外贸易失衡的内在原因,而失衡引发的诸多问题则会削弱中国目前的劳动比较优势。本文探讨了通过产业梯度策略来解决失衡问题并保持长期增长的合理性和现实条件,认为中国已经具备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的基础,应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逐步转移至中西部,在避免失业冲击的前提下进行产业梯度升级。
关键词:
世界经济 失衡 比较优势 产业梯度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汉儒
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的接踵而至,使得世界经济失衡原因与再平衡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首先,本文回顾了世界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两方面的文献,并通过引入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指出美国政治制度的系统性缺陷——"选票至上"的公共物品供给逻辑造成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其次,国际货币体系是通过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传导机制最终造成了世界经济失衡的局面。因此,世界经济再平衡与美国政治决策机制改革只是同一逻辑的不同表述。最后,欧债危机为世界经济复苏与再平衡增添了巨大不确定性,当前再平衡进程受阻的必然结果是贸易摩擦和汇率争端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主题。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黄志凌
近年来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是国内经济结构失衡,投资和出口对GDP贡献比重偏高,消费对GDP贡献比重偏低,因而需要降低投资比重,减少出口依赖,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以及"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这些观点如不加以理清和纠正,可能会对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产生误导作用。本文认为,从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开放的经济体本质出发,着眼于我国未来战略性发展,投资的方向必须明确,出口的基础必须打牢,消费的引导必须理智,化解产能过剩也必须有新思路。结构调整应避免掉入所谓经济再平衡的数字"陷阱",更不可简单对比西方的经验数字、照搬做法,轻则扰乱视听,重则误国误民。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世锦
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从一种供求平衡向另一种供求平衡转变。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再平衡,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第一,高投资要触底,通过进一步放开准入的办法来稳定需求。第二,以配额制切实削减严重过剩的产能,稳定实体经济经营效益。第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不是寄期望于其完全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而在于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效率,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关键。
关键词:
中国经济 转型 再平衡 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