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67)
2023(17335)
2022(15070)
2021(13739)
2020(11571)
2019(26541)
2018(26094)
2017(49913)
2016(27032)
2015(30336)
2014(30184)
2013(30233)
2012(28473)
2011(26064)
2010(26258)
2009(24578)
2008(23924)
2007(21471)
2006(19440)
2005(17657)
作者
(81994)
(68362)
(67772)
(64612)
(43971)
(32771)
(30743)
(26714)
(26364)
(24817)
(23535)
(23445)
(22222)
(21961)
(21360)
(21295)
(20307)
(19895)
(19831)
(19681)
(17247)
(16912)
(16760)
(15989)
(15427)
(15243)
(15212)
(14686)
(14012)
(13327)
学科
(131597)
经济(131452)
管理(78529)
(71690)
(60059)
企业(60059)
方法(54402)
数学(46387)
数学方法(45876)
中国(32195)
地方(30296)
(29949)
(29562)
(28760)
业经(26691)
(21536)
理论(21215)
农业(20247)
(20186)
贸易(20170)
(19324)
(19061)
(18700)
金融(18697)
环境(18314)
(17363)
银行(17301)
地方经济(17127)
(16757)
财务(16680)
机构
大学(408121)
学院(401387)
(167483)
经济(163944)
管理(153123)
研究(142857)
理学(131737)
理学院(130154)
管理学(127785)
管理学院(127052)
中国(104540)
科学(88261)
(87938)
(77656)
(73487)
研究所(66629)
(65354)
(64263)
中心(62487)
财经(61808)
业大(58672)
(56053)
(55472)
北京(55432)
师范(54915)
经济学(52045)
(51535)
农业(51011)
(48687)
经济学院(46534)
基金
项目(267906)
科学(210670)
基金(195354)
研究(193529)
(171377)
国家(169988)
科学基金(144957)
社会(123458)
社会科(116945)
社会科学(116909)
(103404)
基金项目(102583)
自然(94232)
自然科(91983)
自然科学(91956)
自然科学基金(90313)
教育(88575)
(87682)
资助(81346)
编号(76720)
成果(63635)
重点(60876)
(59484)
(57623)
(54569)
课题(54252)
科研(51044)
国家社会(51043)
创新(50946)
教育部(50945)
期刊
(192648)
经济(192648)
研究(128170)
中国(78486)
学报(68528)
科学(61435)
管理(58614)
(58544)
(58196)
大学(51287)
学学(48008)
教育(45727)
农业(39341)
(36116)
金融(36116)
技术(34092)
财经(32873)
经济研究(31483)
(28260)
业经(28156)
问题(24934)
图书(21806)
技术经济(20947)
(20226)
(19271)
理论(19027)
(18539)
科技(18273)
统计(18201)
现代(17878)
共检索到611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建军  姚先国  
本文首先概述了增长极理论和中心—边缘理论的应用条件和应用背景 ,进而证明上海和浙江共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并非是一个二元空间而更近似于匀质空间 ,接着用浙沪间产业转移的案例证明两地之间的关系并非是“极化—扩散” ,而是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的关系 ,并得出结论认为 ,从要素资源流动的角度分析 ,上海和浙江区域经济关系应该属于邻域渗透型的区域经济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夏万军  纪宏  
本文在技术溢出与结构距离比地理距离更相关、相关的大小和显著性程度依靠经济体的部门构成假设基础上。通过对技术进步的不同处理并把技术溢出看作不同经济体间相似度的正函数,提出了一个新的区域经济收敛理论模型框架、推导出一个Solow模型的扩展模型并建立了扩展收敛方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国红  
集聚与扩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动态表现形式。集聚与扩散的交替运动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定位集聚与扩散之间的转折点 (临界点 )可以预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及下一个增长点的出现。用数理模型对这一过程给予解释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强  卢荻  
本文在扩展空间MRW模型的框架下基础考虑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并放弃技术进步是外生的假设,将其内生化,认为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另外强调了技术在空间上的扩散,经济集聚等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本文建立的扩展的RWM理论模型认为一个地区的技术进步率,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以及相邻地区的加权储蓄率加权人口增长率以及加权经济增长率对本省经济增长影响显著,整个结论得到了利用中国31个省市进行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的支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桥红  
文章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北京和上海对区域内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发现在京津冀地区北京金融发展长期看来对天津产生了较强的辐射效应,扩散效应发挥了主要作用,而对河北以极化效应为主;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对江苏的金融发展以扩散效应为主,对浙江以极化效应为主,但这种极化效应有逐渐削弱的趋势。基于收敛理论,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检验了这两个地区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发现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是发散的,而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具有收敛的特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欣红  
最近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区位的关系。传统理论预期优惠贸易协定的成立将根据比较优势来决定产业区位和专业化模式,融合了新贸易理论和传统区位理论的新经济地理学则认为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作用决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区位。实证分析研究得最多的是欧盟,对南南型合作组织的研究仍然较少。由于采用的数据以及分析方法差别很大以及国家经济千差万别,实证分析的结论有些与理论预期一致,也有与理论大相径庭,甚至矛盾的案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江曼琦  张志强  
本文以天津滨海新区摩托罗拉企业为案例,研究摩托罗拉成长过程中由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旁侧联系所构成的极化效应;以及企业空间分散的纵向分解中,以企业生产、技术、信息等为媒介,对天津的扩张扩散和北京的飞地扩散影响,验证推进型企业对于区域发展的极化与扩散效应。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吕宏芬  
在日益开放的全球经济体系下,国际技术扩散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获取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国际技术扩散正逐渐成为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文试图对有关外贸经济与技术扩散的众多理论和实证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评述,以期进一步认识外贸经济对技术扩散的作用以及为如何促进其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飞  
区域经济差距逐渐加大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的现实问题,本文利用经济增长核算模型从技术扩散的角度对国内地区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国内和国外的技术扩散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技术扩散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剑峰  
区域经济扩散和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目前大规模区域经济扩散和产业转移的时机尚不成熟。只有在宏观上推行差异化的区域经济政策并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才能够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为经济扩散和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飞  王德发  
目前已有大量的关于FDI和加工贸易国际R&D溢出的研究,本文改进了巴罗具有扩大的产品种类的技术扩散模型,将FDI国际R&D溢出、加工贸易国际R&D溢出、国内R&D三者共同作为技术进步的来源和经济增长的解释变量,通过对我国1983~2006年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和国内R&D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且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FDI和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正向外溢效应。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乔海曙  
城市商业银行区域发展的两大任务分别是促进增长圈的“极化”与推动发展极的“扩散”。城市商业银行打造区域增长圈应进行区位选择、产业选择与客户选择。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是在经济区域内组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经济区域内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要加强联合;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应进行政策倾斜。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锦华  吴方卫  王雅丽  
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产生了经济的区域溢出效应,而转移劳动力工资的扭曲在改变资本部门和劳动部门要素回报的同时又放大了这种溢出效应,使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劳动力的流出行为受到流出地和流入地生活成本以及工资差距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口结构的影响。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转移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生活成本和工资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劳动者的流动行为和工资扭曲的程度,进而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收敛效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鹤  潘爱民  赵伟  
为探讨区域房价的空间与时间扩散效应,本文综合运用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局部线性投影法得到全国范围及东、中、西部地区房价的空间脉冲响应函数,这恰是传统计量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无法实现的。实证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内,空间扩散效应(持续三个季度)与时间扩散效应(持续六个季度)同时存在,而在中、西部地区只存在时间扩散效应,分别持续五个季度与两个季度。与传统实证结果相比,在考虑了房价区域相关后,体现经济基本面的各变量对房价的影响在时间长度和大小程度上皆变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