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07)
- 2023(16935)
- 2022(13854)
- 2021(12575)
- 2020(10608)
- 2019(23542)
- 2018(22738)
- 2017(43710)
- 2016(23357)
- 2015(25650)
- 2014(24984)
- 2013(24165)
- 2012(21180)
- 2011(18740)
- 2010(18275)
- 2009(16901)
- 2008(15980)
- 2007(13758)
- 2006(11694)
- 2005(10065)
- 学科
- 济(95812)
- 经济(95718)
- 管理(68880)
- 业(64922)
- 企(54036)
- 企业(54036)
- 方法(42316)
- 数学(36769)
- 数学方法(36271)
- 中国(25845)
- 农(25727)
- 财(23559)
- 业经(21993)
- 地方(20300)
- 学(19378)
- 农业(17170)
- 贸(17125)
- 贸易(17118)
- 易(16631)
- 制(15815)
- 理论(15479)
- 务(15118)
- 财务(15062)
- 财务管理(15035)
- 环境(14743)
- 技术(14406)
- 企业财务(14282)
- 和(14023)
- 融(13836)
- 金融(13832)
- 机构
- 学院(320574)
- 大学(320345)
- 济(129007)
- 经济(126715)
- 管理(125013)
- 理学(109693)
- 理学院(108489)
- 管理学(106429)
- 管理学院(105836)
- 研究(103224)
- 中国(76081)
- 京(65043)
- 科学(64705)
- 财(57741)
- 农(53282)
- 所(49985)
- 业大(49145)
- 中心(47917)
- 财经(47377)
- 研究所(46033)
- 江(45826)
- 经(43239)
- 范(43130)
- 师范(42631)
- 农业(41945)
- 经济学(40010)
- 北京(39223)
- 院(37763)
- 州(36694)
- 经济学院(36211)
- 基金
- 项目(229662)
- 科学(182963)
- 基金(169384)
- 研究(164565)
- 家(149311)
- 国家(148088)
- 科学基金(128243)
- 社会(108247)
- 社会科(102805)
- 社会科学(102776)
- 省(89922)
- 基金项目(89545)
- 自然(83265)
- 自然科(81441)
- 自然科学(81420)
- 自然科学基金(79923)
- 教育(76524)
- 划(76059)
- 资助(66577)
- 编号(64824)
- 重点(52396)
- 成果(50942)
- 部(50182)
- 发(49455)
- 创(48679)
- 国家社会(46123)
- 创新(45476)
- 科研(44489)
- 课题(44486)
- 教育部(43459)
- 期刊
- 济(131908)
- 经济(131908)
- 研究(86820)
- 中国(56326)
- 学报(54019)
- 科学(48173)
- 农(47539)
- 财(45538)
- 管理(45137)
- 大学(41263)
- 学学(39007)
- 教育(34125)
- 农业(32088)
- 技术(27882)
- 融(24982)
- 金融(24982)
- 财经(23695)
- 业经(22969)
- 经济研究(22111)
- 经(20411)
- 问题(18052)
- 业(17553)
- 版(16651)
- 科技(15350)
- 商业(14931)
- 技术经济(14543)
- 统计(14373)
- 图书(14219)
- 贸(14162)
- 资源(14076)
共检索到4490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小平 张钰林 李雨阳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一体化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复苏乏力、贫富差距扩大等经济问题与大国间的政治博弈,导致“逆全球化”现象频发。“逆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表现在宏观层面通过贸易限制政策,大大缩减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外商直接投资;在微观层面,欧美国家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技术进步。“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的构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该价值链不同于欧、美、日为主形成的区域价值链,而是在中国构筑区域经济合作、合作共赢、打造命运共同体进行国际区域分工的尝试,是以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其连接了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价值链的构建,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维护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以及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发展新局面。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惠茹 陈兆伟
在增加值贸易分析框架下,以制造业为例,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价值链位置指数、价值链参与度指数和出口增加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构建我国区域性高端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在高端制造业上的显性比较优势在沿线国家较为显著,但由于我国出口主要以最终品出口为主,出口的国外增加值比重高,表明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价值链分工定位还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产业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另一方面,"一带一路"的实施使我国价值链分工位置得到一定提升,但提升较为缓慢。"一带一路"带动沿线国家的价值链分工位置和参与度不同程度地提升,"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愿景初步显现。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远鹏
随着国内要素成本提升,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比较优势面临重塑,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以我为主的新型全球价值链是中国更加主动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的明智之举。实证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全球价值链定位的提升,为中国构建以我为主的新型全球价值链提供上游供给和配套。为此,应进一步鼓励边际产业外移、优势服务业积极投资"一带一路"国家;鼓励企业投资、并购战略性资产,加速形成所有权优势并据此走向"一带一路";适当开放国内市场,推动扩大进口贸易;加大扶持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启动"丝路伙伴关系协议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以我为主 新型全球价值链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闫东升 马训
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需将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模式从"汗水经济"转变为"智慧经济",以摆脱长期以来的"低端锁定"困境。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中国依托"一带一路"构建"以我为主"、包容性区域价值链的背景,并重点对区域价值链构建的策略、区域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联系及产业升级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双向嵌套"、开放型价值链体系,区域价值链在加快中国产业高端攀升、带动更大范围协同发展和推动公平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作为多元价值链链接者的中国,应积极培育全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优势,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同时,带动更大范围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有序引导多重市场融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钱书法 邰俊杰 周绍东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本土产业可以通过两条路径提升竞争力:一是融入全球价值链,二是构建国家价值链。被动地融入全球价值链将导致本土企业被锁定在低端环节,而孤立地构建国家价值链,将导致区域间产业发展差距的拉大。我国要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战略,应超越比较优势思路,主动引领区域价值链的构建,而"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正是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有机结合,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基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文章设计了基于引领能力的显性产业合作优势指数,并以"一带一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11国为例,选出中国与之开展合作的优势产业组合;在此基础上,梳理并总结了构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的产业合作路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健 龚晓莺
本文基于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地缘政治和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战,提出了中国产业主导的"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生成路径:着力推动中国企业"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升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精准供给"水平;健全中国生产服务网络,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服务供给水平;构建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一带一路"沿线产业体系的分工布局;推动中国产业标准"走出去"战略,促进其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合作根基;突出产业合作互利共赢,稳妥拓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永红
"一带一路"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积极顺应国际经贸格局新变化,致力于通过强化与亚欧非国家双边贸易往来、双向直接投资、国际金融合作等经贸合作,推动沿线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价值链转型升级的新型倡议。本文基于双环流的范式分析,引入全球价值链理论,以"一带一路"合作区域为例,探究国际经济贸易的往来合作与发展,实证研究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参与度差距对其出口的影响作用,以检验在全球价值双环流范式下"一带一路"带给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关键词:
国际合作 价值链 一带一路 贸易格局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孟祺
中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形式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但面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局面,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需要构建新型全球价值链,"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此提供了机遇。本文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竞争力指标,计算了"一带一路"分区域的制造业竞争力状况,发现中国有能力也有必要构建全球价值链,区域内部分国家迫切需要制造业合作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区域内国家制造业可以合作构造全球价值链以打造命运共同体。构建"一带一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需要优化制造业贸易结构以促进贸易平衡,扩大制造业产能合作以推动共同发展,根据不同国家要素禀赋特征差异化进行制造业产业合作等。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制造业 全球价值链 构建路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茉楠
目前,全球经济尚未完全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扭转世界经济持续性放缓的根本路径,在于提高全球经济体生产效率,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水平,特别需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重构全球价值链。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跨越亚欧等区域地区、强调与相关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增长的重大倡议。着眼于构建"一带一路"的全球价值链合作机制,不仅可以为我国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提供机遇,也势必会推动新一轮全球贸易的繁荣型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优树 唐家愉
国内国外形势的巨大变化使中国亟需重塑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突破发展困境提供了绝佳的机遇。首先在终端市场转移趋势下研究了"一带一路"终端市场促进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理论机制,然后基于ADB-MRIO数据库,从价值增值能力和控制能力两方面来刻画全球价值链升级,对中国融入和构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现实可能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必将成为未来全球价值链终端市场的重头戏,其不同于北方市场的市场特性有利于中国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中价值增值能力较强,嵌入位置更靠前,融入"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有利于中国全球价值链经济地位和物理地位提升;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较大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将有利于中国利用较高的制造业水平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
关键词:
终端市场转移 “一带一路” 全球价值链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李敏 邱询旻
中国面临着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困境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发展问题。自贸网络承载着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推进产业和价值链升级的重要平台。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自贸网络发展路径,再对全球价值链升级与自由贸易区内关联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自由贸易区合作情况,提出"核心—辐条,多层并发"的自贸网络发展路径和模式。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 自贸网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琦平 段秀芳 赵亚琼
文章基于出口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借助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将“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网络解构为总出口和4个子网络,刻画了网络的拓扑结构以及宏微观特征,并对其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网络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和阶梯分布,非核心梯队国家呈现明显的“长尾”特征。各子网络的发展程度存在差异,但均呈现更加复杂、高效和凝聚的发展趋势。网络社团的外联性不断增强,但存在较强的地域限制。QAP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物流绩效指数、技术要素投入、区域贸易安排、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时间等指标对区域价值链网络的影响显著,劳动力禀赋、对外投资、疫情等指标对各网络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秦清华 梁昊光 王耀甜
基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数字互联互通三个维度,利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10—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各东道国的数字“一带一路”建设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实证检验了数字“一带一路”对沿线东道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一带一路”有利于提高沿线东道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并以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效力最为明显。数字“一带一路”主要通过促进东道国出口产品质量改善、人力资本升级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驱动价值链升级,但不同子维度的作用效果不同。从行业异质性看,数字“一带一路”对中低技术制造业、电信业和贸易服务业的影响最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一带一路”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存在国家间的示范效应,能够增强各东道国发展的整体性,弥合“数字鸿沟”,有利于各国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涵嵋
本文通过对中国服务业2000年至2014年国内价值链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整体和大部分细分行业的纯国内生产链长度和传统贸易生产链长度均逐年延伸,并且纯国内生产链长度始终大于传统贸易生产链长度,这说明中国服务业日益完善的国内价值链体系目前仍主要服务于本国内部消费的服务最终品。从行业关联度和国内分工质量的角度看,中国大部分服务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在增强。总之,中国服务业广泛地参与了国内分工,投入产出效率在不断提高,服务业国内价值链条的整体质量正在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国内价值链会通过专业化分工、国内市场需求的带动效应、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效应方面促进中国服务业以更好的形式参与"一带一路"区域分工,通过应用系统GMM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最终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