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67)
2023(3183)
2022(2694)
2021(2738)
2020(2277)
2019(4945)
2018(4893)
2017(8457)
2016(5093)
2015(6232)
2014(6306)
2013(6047)
2012(5858)
2011(5399)
2010(5848)
2009(5731)
2008(5959)
2007(5878)
2006(5364)
2005(5068)
作者
(16379)
(13824)
(13520)
(13222)
(8843)
(6784)
(6254)
(5324)
(5201)
(5062)
(4775)
(4669)
(4488)
(4476)
(4439)
(4176)
(4134)
(4059)
(4009)
(4009)
(3864)
(3433)
(3382)
(3299)
(3176)
(3158)
(3122)
(3112)
(2884)
(2797)
学科
(18996)
经济(18970)
管理(13288)
(10926)
(10276)
(9932)
企业(9932)
教学(9119)
理论(8803)
教育(6619)
方法(6302)
中国(6045)
学法(5537)
教学法(5537)
(4644)
(4620)
(4482)
数学(4134)
业经(4059)
数学方法(3892)
(3844)
经济学(3775)
学理(3752)
学理论(3752)
(3422)
(3284)
银行(3271)
(3244)
金融(3243)
(3134)
机构
大学(85428)
学院(82553)
研究(28175)
(25830)
经济(25004)
管理(23077)
中国(20918)
(19130)
科学(18923)
理学(18252)
理学院(17924)
管理学(17229)
管理学院(17055)
(15908)
师范(15717)
(15495)
(14800)
(14659)
研究所(13751)
(12892)
中心(12764)
北京(12537)
师范大学(12520)
(12098)
教育(12000)
技术(11311)
财经(11077)
业大(10601)
农业(10069)
(9822)
基金
项目(42691)
研究(33538)
科学(30997)
基金(27241)
(23651)
国家(23376)
科学基金(18508)
教育(18437)
社会(17822)
(17390)
社会科(16519)
社会科学(16512)
成果(15356)
编号(15142)
(14490)
基金项目(13194)
资助(11875)
课题(11812)
自然(11155)
自然科(10876)
自然科学(10873)
自然科学基金(10663)
(10415)
重点(10196)
项目编号(9267)
大学(9257)
(9190)
(9084)
(8246)
规划(8089)
期刊
(37030)
经济(37030)
研究(29442)
教育(23968)
中国(23331)
学报(17277)
(13636)
大学(13017)
科学(12873)
(12415)
学学(11439)
管理(10797)
技术(9813)
农业(8283)
图书(8227)
财经(7637)
(6736)
(6678)
金融(6678)
书馆(6308)
图书馆(6308)
职业(5920)
(5417)
经济研究(4852)
(4835)
论坛(4835)
问题(4705)
业经(4316)
(4180)
(4154)
共检索到1423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三福  李瑞群  
《学记》中的教学之"时"指的是教者把握关键时机进行施教。它蕴含"兴"之时、"发"之时、"答"之"时"的丰富教学意蕴,具有必然性与偶发性、易逝性和重复性、多向性与差异性的本质特征,为现代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为此,教者应精心创设施教之"兴"、敏锐捕捉施教之"发"、机智转化施教之"答"来促进《学记》中"时"的有效实现。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三福  李瑞群  
《学记》中的教学之"时"指的是教者把握关键时机进行施教。它蕴含"兴"之时、"发"之时、"答"之"时"的丰富教学意蕴,具有必然性与偶发性、易逝性和重复性、多向性与差异性的本质特征,为现代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为此,教者应精心创设施教之"兴"、敏锐捕捉施教之"发"、机智转化施教之"答"来促进《学记》中"时"的有效实现。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想  
中华先民对"时"的认识有一个从侧重自然之时到侧重人文之时的过程。《学记》对"时"与教育的关系有系统的论述,本文中或显或隐的"时"之涵义可归纳整理为两类四种:第一类是教育的时间逻辑,"时"作过程或节点来讲;第二类是教学的时间逻辑,"时"作次序或时机来讲。《学记》对教学原则与方法规律性的揭示是其在中外教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这一贡献或是源于对教育、教学经验中"时"之规律的总结。以列奥·施特劳斯隐微解释学的理论,从"时"的维度诠释《学记》,文本中"时"所体现的"过程"、"节点"、"次序"、"时机"的意涵值得教育者思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潘新民  
从知识形成角度,当前知识观上流行一种"知识建构论"。反映在学校教学中,与之紧密相联的知识获得观,随即强调知识不具有传授性,只有通过建构式学习,学生才能获得知识。细究此说法,显然与长期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教学规律不相符。分析这种学习观的出现,其理论根源就在于过分肯定了"知识建构论"的教学意蕴,而忽视了"知识建构论"自身固有的理论局限性。坚持以辩证唯物认识论为指导,反思"知识建构论",则有益于重新认识知识形成和获得的机制。反映在学校教学中,则有助于澄清对知识传授的误解,以及认清知识传授与学生建构式学习观念之间相得益彰的教学意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魏宏聚  
教学经验是教师日常话语与教师教育领域的关键词,重视教学经验是哲学思维变革的结果,特别是实用主义哲学对经验的重视、后现代哲学对默会知识、个体知识的重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验、教学经验的价值。以实用主义的视野透视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支配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力量,是教师在实践中的一贯做法,是中小学校校本研修的对象与核心媒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基础;但现实中教师教学经验的增长与利用处于原初经验状态,对教学经验概念化以发挥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具有迫切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贺幸平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被称作为智慧之学。它是关于世界观或宇宙观的学问,是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宇宙所作的理性的、系统的研究,或者说是理性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具体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构成了哲学同世界之间的一个中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良  
当代认知理论的发展实现了范式变革,由信息加工理论、联结主义等完全抵制、摒弃身体参与的传统认知理论,逐步转向为将认知的发生看作是身体、心智以及环境三者构成认知系统的自组织生成与涌现。具身认知理论对课程与教学的意蕴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引发对课程本质观的反思、提供重建教学实践的契机以及呼吁课程与教学整合的价值诉求。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汉  
"人不可以无耻",耻感文化在中国传统中有宝贵的资源。"耻"、"羞"、"辱"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耻感的形成离不开个体自我评价活动,而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进行又往往要以耻感作为评价标准。耻感的产生以对善的把握为前提,不过是以否定的方式来把握善的。正是耻感中所体现的人的本体的自由或自我意识使人"成为人"。意志以善和耻感作为内在环节。耻感以恶为对象,恶是丑的,但耻感却是美的。慎独固然与要"成为人"的执着联系在一起,但更与对于"耻"的畏惧联系在一起。荣可以正面地引领社会风尚,但无耻则无荣,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对恶的耻感和厌恶,没有对恶和耻的惩罚,就既没有耻感,也没有荣感。一个无耻的社会最可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宏喜  程良宏  
作为教学哲学生成性教学秉持从"预成"到"生成"的教学目的论、从"教成"到"学成"的教学关系论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讲授"结合互补的教学方法论。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动态性、情境性特征是其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哲学确立的实践基础,囿于方法技术的生成性教学观在实践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是生成性教学需要在教学哲学层面进行理论构建的内在诱因,对预成论思维和控制性教学文化的理性批判和理论超越是时代赋予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哲学的理论使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彬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学科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亟待实现从低质量教学向高质量教学的跃升,从而超越技术层面的有效教学,建设高品质的内涵教学,保障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与成效。学科高质量教学须以尊重学科知识科学价值、拓展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赋予学科知识时代意义为表征。建设学科高质量教学的实践路径在于,将教材中的公共知识转变成教师个体可把控的教学内容,将“压缩”而成的教材“解压”成学生可理解的学材,将学科知识的学术语言“翻译”成学生可接受的学习语言,并在生成背景或应用情境中生成学生可感知的学科实践意义。为了保障学科高质量教学得以持续推进,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教学目标调整机制、学科教学知识积累机制和学科教学绩效认定机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郅庭瑾  马云  
个别化教学最本质的内涵在于,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适合不同学生的特质和强项,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形式"相同"的教学看起来平等但未必公平,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的教学才是最公平的教学。个别化教学的公平意蕴可以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面认识和实践。开展个别化教学需要解决好尊重个性与发展共性的价值冲突、实践中的制度性矛盾、本土问题与国外借鉴、理论研究与学校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周卫东  张典兵  
德育价值是指作为德育价值客体的德育实践活动以及其所内蕴的德育功能能够满足德育价值主体内在道德需要的一种属性,它具有客观性与多维性、主体性与为我性、自在性与自为性、直接性与间接性等突出特征。高校德育价值的顺利实现不仅有赖于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德育目标的合理性和德育内容的现实性,而且有赖于德育过程的科学性、德育方法的适切性、德育途径的整合性以及德育环境的优越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丽丽  
儿童哲学教室的关键,不在于硬件建筑特征的改变,不在于教学内容的理性传递,而是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关系如何促使"爱智慧"的内在意义发生。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灵性涉及人的内在本质,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后现代的有机教育,强调教学应是自由的、容他的、和谐的、整合的和惊奇的,这正是儿童哲学教室迫切需要的灵性向度。教师对灵性的理解是丰富教学现实的重要来源,它有助于创造性地寻找儿童哲学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尝试由"教什么"的表层问题,转向探索"为何教"和"如何教"的内在意义和核心价值。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晓芳  陈昕  洪荭  李琴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教学需将课程建设与思政建设同向而行,这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教学过程即是价值传递过程。通过剖析“会计学原理”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提出塑造学生价值观念需把握“三观”统一,思政元素融入需注重“四步”同行,切实解决“两张皮”问题。同时,从总体思路、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展现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构建“会计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课后评价,得出“会计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优秀的结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书生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明形态,是伴着时代文明前进和发展的步伐而逐步形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政策法律的支持,更需要伦理道德的关怀,体现了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还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哲学和技术哲学意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