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282)
2022(1102)
2021(1102)
2020(878)
2019(1941)
2018(1856)
2017(3162)
2016(2002)
2015(2630)
2014(2798)
2013(2452)
2012(2318)
2011(2192)
2010(2483)
2009(2254)
2008(2298)
2007(2414)
2006(2198)
2005(2059)
2004(1962)
作者
(6257)
(5181)
(4996)
(4855)
(3251)
(2533)
(2390)
(1986)
(1979)
(1952)
(1772)
(1766)
(1713)
(1686)
(1631)
(1609)
(1553)
(1506)
(1504)
(1439)
(1429)
(1303)
(1298)
(1281)
(1215)
(1203)
(1194)
(1191)
(1083)
(1082)
学科
教学(8045)
(5856)
经济(5848)
理论(5830)
学法(4994)
教学法(4994)
管理(4645)
教育(3926)
(3673)
(3662)
企业(3662)
学理(3259)
学理论(3259)
(2697)
中国(2202)
组织(1969)
(1757)
(1721)
业经(1715)
方法(1703)
计算(1696)
算机(1673)
计算机(1673)
机化(1658)
计算机化(1658)
(1605)
(1427)
思想(1364)
(1326)
金融(1325)
机构
大学(35895)
学院(35733)
研究(9879)
(9232)
经济(8881)
(8709)
师范(8622)
管理(7991)
(7644)
教育(7015)
师范大学(6772)
(6605)
中国(6551)
科学(6452)
(6305)
理学(6152)
理学院(6013)
管理学(5718)
职业(5674)
管理学院(5640)
(5565)
技术(5424)
(5325)
北京(5103)
财经(4893)
研究所(4658)
(4644)
(4240)
中心(4215)
职业技术(3988)
基金
项目(16076)
研究(15155)
科学(11157)
教育(9781)
基金(8598)
成果(7814)
编号(7525)
(7313)
社会(7154)
(6802)
国家(6682)
社会科(6636)
社会科学(6633)
课题(6521)
(6004)
(5800)
科学基金(5236)
教学(4893)
项目编号(4435)
(4424)
规划(4294)
大学(4223)
基金项目(4117)
(4058)
(4049)
阶段(4042)
研究成果(4037)
(4000)
重点(3988)
(3791)
期刊
教育(16904)
研究(14683)
(14346)
经济(14346)
中国(10478)
(6425)
学报(6068)
技术(5625)
大学(4982)
职业(4618)
管理(4437)
科学(4340)
财经(4172)
学学(4150)
(3667)
图书(3102)
(2948)
技术教育(2861)
职业技术(2861)
职业技术教育(2861)
(2703)
论坛(2703)
书馆(2538)
图书馆(2538)
(2303)
金融(2303)
成人(2258)
成人教育(2258)
高等(2218)
(2118)
共检索到60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建鲲  
当前对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互补"的理解,使"教学的生成性"丧失了自身应有的地位。从教学本体的独特角度看,教学中的"生成"相对"预设"而言是具有绝对在先性的;从教学认识的视角转换看,"生成性教学"得益于"教学即生活"的基本观念和逻辑线索;从教学活动的伦理使命看,"生成性教学"对应着教学推动学生发展的伦理预设。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广文  陈笃彬  
课堂教学以现成的知识为中介,采取"教师—知识—学生"的逻辑结构展开。其前提性假设是:学生掌握知识以后就可以成为像知识创造者那样的人或者成为一个用知识去改变生活的人。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单向度的灌输、无意义的呈现、机械化的训练等强迫性的教学无处不在。这些课堂行为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因为真正的教学具有生成性。教学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在空间上具有一体性,这就意味着教学活动是生成的而非铸成的。教学的本质就在于生成,没有生成,教学的前提性假设就会落空,而生活世界就是教学的生成之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凌鹏飞  陈佑清  
在现实当中,教学决策存在一定的伦理缺失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功利化、偏狭化的教学决策取向;过分随意和专断的教学决策方式;伦理向度被遮蔽的教学决策过程。事实上,对教学决策的认识与把握理应摆脱技术主义的陷阱而观照其伦理品性,其意义在于促进教学决策的合理有效,规避教学伦理失范的产生,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体来说,教学决策伦理品性的生成需要教师的专业道德信念与道德思维能力、完备的教学伦理条件与积极的教学心理环境。基于以上分析,要实现教学决策伦理品性的生成,可以将提高教师专业道德素养以及着力于改善教学决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任海宾  王本陆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阐明教学伦理冲突的本质和功能,在对教学伦理冲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归纳和抽象出教学伦理冲突的发生机制和解决策略模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凯  
教学伦理是国外教学研究领域新近崛起的研究主题,先后历经了概念上的"清思"、领域上的"拓荒"、发展上的"多元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对我国教学研究的拓展与教学论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唐德海  周西安  韦莉娜  
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教育目的应该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预设。实际上,教育目的除在教育活动开展前进行预设外,还可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生成,两种处于不同位置的教育目的本质不同,各有生长空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两难抉择。就当下而言,必须厘定预设性教育目的合理性的限度,留出生成性教育目的存在的领地与空间。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梁修德  
信息技术是信息伦理生成与演进的内在的历史逻辑。文章探讨了信息伦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伦理诞生为肇始,经历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融合为基础的网络伦理充分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全面社会化和社会全面信息化,通过对计算机伦理和网络伦理"扬弃",最终得以形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窦立春  
何谓生态公民?生态公民何以蕴含伦理精神、何种伦理精神以及如何培育这样的伦理精神?这些问题试图从深层回答生态公民如何从知到行、知行合一,以及如何实现知、情、意、行之贯通等现实难题。从伦理学视角观之,这种使生态公民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且知行合一的动力就是伦理精神。伦理学维度中的"精神"指向"良知","伦理精神"是指"具有普遍性的良知"。生态公民以生态共同体之和谐、稳定、美丽为出发点彰显了人类的"普遍性良知"与"共有之善",共善—幸福—和谐是其精神追求,集体记忆—主体觉醒—学会伦理地思考是培育生态公民精神的根本路径。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永尧  
一、财政伦理是公共伦理 财政伦理根源于社会经济环境的财政关系之中,以其作为母体,滋生出“我”这一的主体与“他人”主体的关系,并主宰着财政活动。财政伦理主体与一般伦理学意义的主体相比,具有模糊性的特征。财政伦理通过财政经济活动,体现国家伦理和公民伦理之间的关系。在这种伦理关系中,财政伦理的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永尧  
最适税收理论运用了福利经济学的工具,在传统的税制设计目标的论述中增加了分析的力度。但是,它拘泥于经济学上的功利主义福利分析方法,仅仅涉及一个人怎样在不同的时间里分配他的满足,而不关心满足的总量怎样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仅仅考虑人的需求,而不考虑环境的需要,助长了税收经济主义的倾向,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蓄意破坏,税收公平性的失调。税收效率固然重要,但正义和可持续性也必不可少。必须在生态哲学观基础上研究我国的税收制度,才能促使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我们的税收命题不仅仅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应该是"取之于民和自然,用之于民和自然"。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孙永尧  
会计伦理人和经济人的内在统一构成了会计伦理人假设的伦理基础。会计伦理人是会计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会计科学体系的基础。会计的其他假设、原则和方法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会计学就是一部会计伦理学。会计人是伦理人,每个人要成为会计之前必须接受伦理学教育。诚信危机是社会现象,决不是单单会计人员问题。大规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也许会有些意义,但这决不是问题所在,一个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维国  李伟  姚大伟  
当前企业界普遍存在着商业伦理迷失的问题,传统儒家德性主义商业伦理、西方利己主义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由于都将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利益相分离,无法给出正确的问题解决方式。因此,只有对现代商业伦理进行重塑,才能为两者找到共赢的通道。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本陆  
教育伦理特性即在教育历史发展历程中共同存在的体现教育本性的道义假设和伦理精神。考察教育的历史和现实 ,可以发现 ,文化共享和育人成才是人类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两个道德基石。文化共享和文化私有、文化独占相对立 ,强调把文化财富传递和传播给他人 ,让大家共同享有文化进步的成果。它的一般要求是 :努力丰富文化共享的资源 ,扩大文化共享的人群。育人成才体现着教育的基本宗旨 ,强调对人发展的关爱和对人成长的促进。在现代社会 ,它的基本要求是 :发展人的主体性 ,提升教育公平的水平 ,从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郑信军  吴琼琼  
教师的教学伦理敏感性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蕴涵的伦理价值与潜在的伦理问题的领悟和解释能力,具有情境觉悟性、观点特异性、反应直觉性和发展层次性等特点。伦理维度的教学反思、不断丰富的教学伦理样例是教师教学伦理敏感性生成且保持活性的内在基础,教学自由和积极的教学伦理氛围则为其生成与发展提供了社会支持,频繁体验的道德情感是其得以启动、维护并转化为实践智慧的内部动力。教师只有适度发展与其道德行为能力及其他社会性行为技能相匹配的教学伦理敏感性,才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与职业幸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