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38)
2023(8906)
2022(7334)
2021(6628)
2020(5130)
2019(11883)
2018(11597)
2017(21533)
2016(11539)
2015(12927)
2014(12963)
2013(12779)
2012(12323)
2011(11569)
2010(11930)
2009(11109)
2008(11147)
2007(10297)
2006(9596)
2005(9143)
作者
(35082)
(29261)
(29057)
(27539)
(18743)
(14000)
(13071)
(11325)
(11214)
(10566)
(10185)
(9779)
(9628)
(9529)
(9226)
(9037)
(8657)
(8417)
(8417)
(8166)
(7730)
(7169)
(7146)
(6901)
(6639)
(6627)
(6550)
(6437)
(6016)
(5748)
学科
(58899)
经济(58842)
管理(30944)
(30499)
(23849)
企业(23849)
中国(20388)
地方(19435)
方法(17011)
(16143)
业经(15352)
数学(12956)
数学方法(12773)
(12241)
农业(11399)
理论(11135)
(11132)
(11052)
(11021)
金融(11020)
(10957)
地方经济(10880)
(10833)
银行(10820)
(10588)
(10220)
贸易(10206)
(9768)
(9112)
环境(9044)
机构
学院(176240)
大学(175841)
(73448)
经济(71810)
研究(65830)
管理(61077)
中国(50443)
理学(50401)
理学院(49734)
管理学(48888)
管理学院(48531)
(39405)
科学(39094)
(35881)
(33936)
研究所(30265)
(28938)
中心(28764)
(27776)
师范(27536)
(27178)
财经(26956)
北京(25763)
(24235)
(23977)
(23414)
经济学(23078)
业大(22161)
师范大学(22083)
(20781)
基金
项目(105354)
科学(82726)
研究(81882)
基金(73497)
(63493)
国家(62855)
科学基金(52970)
社会(51896)
社会科(49073)
社会科学(49062)
(42537)
基金项目(37690)
教育(37504)
(35371)
编号(33697)
自然(30833)
自然科(30093)
自然科学(30085)
资助(29589)
自然科学基金(29529)
成果(29422)
(29314)
课题(25209)
重点(24568)
发展(24018)
(23591)
(22888)
(21914)
国家社会(21329)
(20575)
期刊
(96213)
经济(96213)
研究(61796)
中国(43421)
(27718)
教育(27615)
(27228)
学报(26955)
管理(26229)
科学(24665)
大学(21095)
(19679)
金融(19679)
学学(19311)
农业(18543)
技术(16517)
业经(16241)
财经(15122)
经济研究(14892)
(13228)
问题(12809)
图书(10649)
(10291)
(9482)
世界(8954)
国际(8886)
技术经济(8802)
(8757)
论坛(8757)
商业(8559)
共检索到294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王磊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消灭分工",不是消灭世间的一切分工,而是消灭旧式分工、实现新式分工,消灭自发分工、实现自觉分工,消灭劳动者分工、发展劳动分工的社会演进过程。分工的消灭既依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表征为异化劳动的消除和私有制的消灭。"消灭分工"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消灭分工"的理论目的和归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葛浩阳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其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分工地位。分工、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消灭分工"理论中的"消灭分工"是指消灭非自愿的劳动分工,让劳动成为自主自觉的活动,而并非是要消灭分工的具体技术形式。这一目的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具体途径是阶级对立日益尖锐而导致的无产阶级革命。《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的马克思对"消灭分工"的某些判断和认识尚未达到其写作《资本论》时期的理论深度,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回顾和重新认识这一理论对进一步探索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新途径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乔虎  
作为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与个人劳动能力局限性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分工造就了人的"类的全面性",又导致了"个人的片面性"。从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分工的"自然—自发—自觉"的不同历史阶段凸显了人的发展的不同形态。马克思站在人类解放的高度上对分工进行历史、辩证地考察,在人类社会历史结构的嬗变中探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反过来否定和革新旧的分工形态,分工自我扬弃的过程勘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解放之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曹宗平  吴靖  李倩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分工和人的发展的反馈机制。文章以"分工—所有制—人的发展"为逻辑主线,首先说明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之一即是分工演化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其次剖析分工与不同所有制形态结合所产生的对人的差异化影响,阐述非公有制经济强制性分工引起劳动异化并导致人的片面化发展的种种表征;最后提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发展在较大程度上矫正了非公有制经济对人的负面影响,进而论证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前提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曹宗平  吴靖  李倩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分工和人的发展的反馈机制。文章以"分工—所有制—人的发展"为逻辑主线,首先说明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之一即是分工演化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其次剖析分工与不同所有制形态结合所产生的对人的差异化影响,阐述非公有制经济强制性分工引起劳动异化并导致人的片面化发展的种种表征;最后提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发展在较大程度上矫正了非公有制经济对人的负面影响,进而论证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前提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解放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马克思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于理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以及改革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唐踔  
"世界交往"思想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认为,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而且只有世界性普遍交往才能创造形成这一条件。"世界交往"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文霞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与研究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价值取向。文章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问题、主体认定、发展内涵、实现条件、路径选择等方面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归类与梳理,展现了已有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以期为今后更全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文霞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与研究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价值取向。文章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问题、主体认定、发展内涵、实现条件、路径选择等方面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归类与梳理,展现了已有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以期为今后更全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葛浩阳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要考察现实中束缚人的发展的各种条件,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作为劳动者的"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诞生以来,劳动者在实现其劳动力价值之前,首先要面对的是"劳动力市场"。正是"劳动力"的市场化,使人普遍具有了"商品"的属性,并且导致"异化""物化""相对贫困化"等各种制约人发展的困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要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发展问题,就必须对造成这一切弊病的制度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改造,这一思路对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巧玲  
主流经济学很少考虑到人的发展问题,而是将其抽象化、同质化,早期的发展经济学也仅仅关注到人的物质需求,所以度量人的发展状况只是单一维度。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角度提出人的发展四个维度:人的劳动性、需求性、社会性和个性及可持续性,结合已有的关于人类发展的统计方法筛选出度量人的发展的指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巧玲  甘丹丽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行动是在一定的组织中实现的。传统的等级制度缺乏对人与人之间的双向沟通,一味地表现为单向授予,而转型期的正式制度层面则更多地开始注重人的主体意识,社会结构开始水平化,封闭的家庭式活动方式开始向正式与非正式的民间组织转变,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人类历史的探索中,经济制度的选择习惯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组合,从而产生了集权主义与自由主义两个极端,而第三方组织的作用一直以来未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海文  
服务劳动对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通过财富的创造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并为人的发展提供途径和基础,但这是间接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深化,财富的形式与尺度发生了变化,服务劳动成为这种变化的手段与过程,而服务劳动分工则为将来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提供了可能和条件,由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人的本质的真正所在。大力推进服务经济和服务劳动发展不仅是现实经济需要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尹庆双   肖磊   杨锦英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目标。中国道路是在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特色的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新时代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共同富裕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进各国人民共同发展。中国实践表明,人的全面发展是合规律合目的性的实践过程,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历史性和阶段性特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要遵从生产方式发展规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共同体与个人协同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的高度统一。新发展阶段意味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境界,对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策范式导向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