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79)
- 2023(10461)
- 2022(8669)
- 2021(8414)
- 2020(6863)
- 2019(15354)
- 2018(15082)
- 2017(27284)
- 2016(14645)
- 2015(16144)
- 2014(15517)
- 2013(15042)
- 2012(13520)
- 2011(12165)
- 2010(12343)
- 2009(11846)
- 2008(11851)
- 2007(10237)
- 2006(9202)
- 2005(8280)
- 学科
- 济(56663)
- 经济(56595)
- 管理(47717)
- 业(42354)
- 企(37025)
- 企业(37025)
- 财(27258)
- 中国(22202)
- 方法(21668)
- 数学(18435)
- 数学方法(18280)
- 制(16908)
- 农(15594)
- 财政(13589)
- 技术(13550)
- 业经(13502)
- 贸(13391)
- 贸易(13380)
- 易(13132)
- 银(12286)
- 银行(12280)
- 体(12099)
- 务(12070)
- 财务(12053)
- 财务管理(12007)
- 行(11786)
- 企业财务(11394)
- 政(11061)
- 融(10833)
- 金融(10831)
- 机构
- 大学(198640)
- 学院(197177)
- 济(90775)
- 经济(89340)
- 管理(71664)
- 研究(71586)
- 理学(60374)
- 理学院(59729)
- 管理学(58988)
- 管理学院(58576)
- 中国(57398)
- 财(51064)
- 京(41948)
- 科学(38361)
- 财经(36327)
- 所(35084)
- 经(33109)
- 研究所(31080)
- 中心(30797)
- 经济学(30001)
- 江(29092)
- 北京(27390)
- 范(26940)
- 师范(26786)
- 经济学院(26768)
- 财经大学(26680)
- 院(25316)
- 农(24146)
- 州(22991)
- 师范大学(21655)
- 基金
- 项目(122031)
- 科学(97858)
- 研究(96247)
- 基金(90048)
- 家(77210)
- 国家(76559)
- 科学基金(65925)
- 社会(64444)
- 社会科(61256)
- 社会科学(61242)
- 基金项目(45818)
- 省(44969)
- 教育(44570)
- 编号(38028)
- 划(38014)
- 自然(37653)
- 自然科(36848)
- 自然科学(36840)
- 自然科学基金(36203)
- 资助(35959)
- 成果(32977)
- 部(28639)
- 创(28451)
- 国家社会(28362)
- 重点(27884)
- 课题(27280)
- 创新(26890)
- 发(26699)
- 中国(25969)
- 性(25866)
共检索到320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明国
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同时也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财政制度出现财力与职能不匹配、财政性质与国家性质相冲突等弊端。"新常态"下的中国现代财政,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履行"新四大职能",遵循"五大原则",以是否实现"新四大职能"为财政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程度的标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于长革
1.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和财政事权范围,变"万能政府"为有效政府。面对日益加剧的财政收支矛盾,首要治本之策在于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和财政事权范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定位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自然也是财政的事权范围。因此,财政职能应重点向以下四方面倾斜:一是国家安全和政权建设领域,重点是保障国家机器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贾康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理解所谓"新常态"的内涵,就其运行特征进行判断,从而把握好政策优化的方向和要领。对新常态的理解何谓新常态?《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认为,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因此,中央以"新常态"一词作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特征判断,并且以战略高度来提出,表明了中央对目前经济增长所处阶段的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并且这样的认识也将对未来中长期的宏观政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高培勇 蒋震
本文系统分析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财政运行所发生的趋势性变化:第一,财政收入增速急剧下滑,税收弹性系数快速走低。第二,财政支出逆势上扬,刚性增长格局日趋强化。第三,预算"超收"变"短收",非一般公共预算作用加大。第四,财政政策呈周期性扩张,全口径效应评估意义凸显。第五,集权化体制格局趋向松动,重返分税制曙光再现。第六,财政困难倒逼改革,财税改革迎来新动力。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胡延生
财政运行发展进入新常态给财政工作和财政改革都带来了挑战,尤其是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增加、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地方财政工作和财政改革任务更重。深入思考分析财政新常态的背景、特征,统筹谋划,积极应对,有助于在新常态下做好财政工作、推动改革。东北地区财政新常态的特征财政收入进入中低速增长区间。2003年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2003—2013年,辽宁省经济年均增长12.6%,吉林年均增长13.3%,黑龙江年均增长11.4%,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但进入2014年以来,东北三省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志刚
当前我国进入新常态已经是一种共识,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全面转型升级,转型升级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与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化解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阻力与风险,作为宏观调控重要工具的财政政策需要认真应对。十八大以来,财政部门不惧挑战,顺应新常态要求和民众呼声,现代财政制度轮廓日益清晰;"稳增长"、"控风险"、"优结构"应成为财政政策之锚;财政政策在未来释放增长潜力、推动人力资本红利形成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徐淑丹
我国政府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决定了其在新常态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力和可持续性。本文通过构建基于投资的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对政府投资进行历史模拟、预测和反历史模拟,并以持续的地方政府投资为例,分析政府投资的有效性、投资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对通货膨胀和就业的影响。进而从理论和实证上检验政府投资的效力,并为政府投资结构调整提供现实依据。结论表明:政府投资短期内显著拉动经济增长、提高通货膨胀率,但对就业和居民消费的作用有限;早期政府投资在医疗、教育和自主创新上投入较少,创新性行业拉动不足,其结构并不合理;新常态下的政府投资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有效优化投资结构;政府投资存在闲置资金进入虚拟经济的现象,具有导致房...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晓兰 陈宝东
经济"新常态"下,由于经济减速和结构性减税的推进,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再加上日趋严峻的地方债务问题,财政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部分地区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尤为严重。本文通过指标分析和跨时预算约束下的协整检验判断了我国的财政可持续性,发现我国的财政依存度已经超过合理区间,赤字率和债务率不断增加,新常态后的财政可持续性更弱,总体上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容乐观。财政可持续发展和财政供给侧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供给侧改革需要可持续的财政助力,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
关键词:
新常态 财政可持续 供给侧改革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晓兰 陈宝东
经济"新常态"下,由于经济减速和结构性减税的推进,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再加上日趋严峻的地方债务问题,财政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部分地区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尤为严重。本文通过指标分析和跨时预算约束下的协整检验判断了我国的财政可持续性,发现我国的财政依存度已经超过合理区间,赤字率和债务率不断增加,新常态后的财政可持续性更弱,总体上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容乐观。财政可持续发展和财政供给侧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供给侧改革需要可持续的财政助力,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经济增长为前提。为了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财政政策着力点在于减税清费、投融资模式创新、投资结构与资金效率的优化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协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建立中长期财政规划,加强财政与金融的协同配合。
关键词:
新常态 财政可持续 供给侧改革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志勇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观念实现了国家理财观、财政活动范围观念、财政支出观念、税收观念、政府预算观念、政府间财政关系观念和财政观念竞争性的七大转变,财税各领域几乎都进行了改革,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政府预算)、财政体制等形式依然存在,但实质内容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财税改革与财政观念的转变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从这些转变入手,分析观念变化的内在逻辑以及这些观念变化与中国财税改革的关系,以期理解中国财税改革的逻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志刚
首先,以新的系统性财政管理改革实现"财政管理乘数效应"。十八大以来,财政改革不断提速,全口径预算管理、预算绩效管理、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跨年度预算平衡、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编制改革、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预算公开等改革环环相扣、有序推进,"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日益成为财政管理的基本特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现代财政制度轮廓日益清晰。财政管理改革的纵深推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管理基础,理顺了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卞志村 杨源源
本文综合考虑李嘉图和非李嘉图两类居民个体行为,构建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结构性财政工具经济效应研究框架。研究发现,不同财政工具的宏观经济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政府在进行财政宏观调控时应区别对待、审慎选取。模拟冲击结果表明减税效应相对优于支出扩张效应。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支出为主的刺激政策渐显乏力之际,政府应转变以往财政政策调控思路,逐步由大规模政府支出刺激政策向结构性减税政策调整。本文认为,应深入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出重点向社保、医疗、养老及公共服务倾斜,促进政府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过渡;税收政策应主要以对消费结构性减税为主,以有效促进需求结构向消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金全 解瑶姝 龙威
以1996年1月-2015年6月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广义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同比增长率数据为基础,通过贝叶斯算法下的混频数据向量自回归(MF-VAR)模型,从动态的角度给出了无损信息形式下,财政与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比较分析,证实了利用混频数据进行建模的计算优势,并基于"三元悖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货币主义等理论,得出了在"新常态"历史关键时期,应该摒弃固有的思维模式,以稳健型财政政策代替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配合以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增长,同时要警惕扩张性政策有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现象等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东方
新常态时期,我国的土地财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设用地存量不足、土地收益减少等问题必将导致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生改变,本文选取2001-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SYS-GMM方法分析了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呈"U"型关系,现阶段下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依然很大;(2)其他变量的加入对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拐点出现有一定的影响;(3)资本增长率、市场开放程度第三产业的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而政府干预程度则减缓了经济增长。针对以上
关键词:
新常态 土地财政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刁伟涛
一、公共财政收支的"原常态"与"新常态"。1.公共财政收入增长及其趋势。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大幅度提高了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此后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公共财政收入实现了更高的增速,从1995~2013年,平均增速高达18.5%。但是最近几年,公共财政收入有增速放缓的迹象,尤其是在2014年,自1991年开始的两位数增速第一次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