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95)
- 2023(6189)
- 2022(5045)
- 2021(5201)
- 2020(4099)
- 2019(9591)
- 2018(9602)
- 2017(15980)
- 2016(9794)
- 2015(11347)
- 2014(11376)
- 2013(10771)
- 2012(10212)
- 2011(9862)
- 2010(9924)
- 2009(9165)
- 2008(9011)
- 2007(8076)
- 2006(7402)
- 2005(7084)
- 学科
- 济(37155)
- 经济(37123)
- 中国(19879)
- 教育(19771)
- 管理(18453)
- 业(15367)
- 方法(15236)
- 数学(13017)
- 数学方法(12910)
- 学(12709)
- 企(11621)
- 企业(11621)
- 理论(10050)
- 贸(9404)
- 贸易(9397)
- 易(9256)
- 农(8459)
- 发(7381)
- 财(7272)
- 制(6802)
- 教学(6734)
- 发展(6319)
- 展(6196)
- 业经(6178)
- 关系(6080)
- 银(6051)
- 银行(6044)
- 行(5946)
- 融(5866)
- 金融(5865)
- 机构
- 大学(148228)
- 学院(137898)
- 济(59562)
- 经济(58523)
- 研究(58397)
- 管理(41393)
- 中国(39083)
- 理学(34536)
- 京(34020)
- 理学院(33947)
- 管理学(33407)
- 管理学院(33094)
- 科学(31424)
- 范(30126)
- 师范(30004)
- 教育(29777)
- 所(29288)
- 财(27069)
- 研究所(26704)
- 师范大学(25177)
- 北京(23447)
- 中心(23084)
- 财经(21843)
- 经济学(21179)
- 江(20531)
- 经(20132)
- 院(20111)
- 经济学院(18843)
- 农(16539)
- 财经大学(16228)
- 基金
- 项目(81941)
- 研究(68984)
- 科学(66524)
- 基金(58894)
- 家(50788)
- 国家(50263)
- 社会(43785)
- 社会科(41243)
- 社会科学(41236)
- 科学基金(41144)
- 教育(39859)
- 基金项目(28710)
- 编号(28620)
- 省(28164)
- 成果(27925)
- 划(27700)
- 资助(24615)
- 课题(23565)
- 部(22345)
- 自然(22262)
- 自然科(21742)
- 自然科学(21736)
- 自然科学基金(21400)
- 重点(20464)
- 中国(20292)
- 教育部(20225)
- 年(19572)
- 性(19019)
- 发(18961)
- 国家社会(18670)
共检索到2277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侯怀银 张小丽
"教育学"概念在中国的形成,既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型的需要,又是师范教育兴起和发展的需要。教育学概念在中国早期的形成具有独特的过程和标志,既经历了由"教育"到"教育学"成为一门课程的过程,又经历了成为近代知识系统中的一门学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国人在通过日本引进的西方教育学概念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对教育学概念的理解,教育学概念开始在中国形成。教育学概念在中国的早期形成对此后百余年来国人对"教育学"这一概念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国人对"教育学"的理解不仅深受西方影响,并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科学主义倾向,而且使国人对"教育学"概念的理解缺乏中国经验的积累和沉淀。
关键词:
中国 教育学 概念形成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小丽 侯怀银
"教育科学"这一概念,既受中国五四时期"科学"观念和教育学多元化趋势的影响,又受"科玄论战"和"教育崩溃"论争的波及,并与国内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兴衰密切相关。教育科学概念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受美国实验教育学思潮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教育科学"概念。此后欧美各国关于"教育科学"的论争被陆续引介到中国。在此过程中,"教育科学"与"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相剥离,进入教育学分类,并成为大学的系科建制名称。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者对"教育科学"概念的认识对中国现代的教育科学概念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教育学者对"教育科学"的认识深受"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在认识过程中受欧美多国熏染,"一名...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小丽
"德育""智育""体育"是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组概念。20世纪初,这组概念成为官方、民间乃至学界奉行的"公理"。其流行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这组概念并非来自斯宾塞,严复的《原强(修订稿)》并未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其在中国的流行和传播更多是受日本兴学经验的影响。"德育、智育、体育"作为"日语借词"进入中文后,在严修、张謇、张之洞等人的推介下,成为国人熟悉的教育"术语"。与各种影响因素相应,20世纪初,三育论不仅成为"强国"的重要一环,也是国人理解、议论、分析教育问题的理论工具,还是实施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德育 智育 体育 严复 斯宾塞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有升
"兴趣"概念在日常教育实践过程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在经典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我国当前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则甚少涉及。经典教育学理论对"兴趣"内涵的阐发及其理论建构方式,可以使我们更深入的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并引向对教育学理论建构的思考。
关键词:
兴趣 教育学 理论建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远杰
教育学场域概念建构,是在对21世纪以来我国逐渐形成的布迪厄社会学教育场域概念进行反思与继承的基础上,基于教育学立场对教育场域的重新界定。秉承了布迪厄场域概念的方法要义,但主动放弃了它的内容原指;包含对已有教育场域概念进行改造的成分,本质上则是对另一种教育场域现象的解释。教育学教育场域,是指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形成于特定的人及其行为实践的,以教育力构成意义或功能区分的时空构型。学校教育场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自然—教化之场,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以学校教育实践的共同价值目的为教育力的源泉。珍视和创建"学校"之外鲜活而丰富的教育场域类型,应作为未来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取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赵康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大量西方学说的译介和研究,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科学革命学说"之"范式"、德国教育学家布列钦卡"元教育学说"之"元"的概念引入到我国的教育学,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和广泛使用,一批与教育学要素联结形成的多种形式的命题得到深入研究,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范式"的引入推动教育学发生了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的变革,促进了教育学研究内容的丰富与陈述体系的升级;"元"概念的引入开拓了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视界与研究方式,提升了教育学的理论自觉,澄清并革新了教育学的历史认知,构建了元教育学分支学科。凡此革新变化缩影式地展现了大概念的引入对教育学变革与进步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大概念 范式 元 教育学变革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飞
化育是德国教育学最核心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化育"概念的存在才使德国教育学走上了不同于英美等英语国家教育学发展的路径。"化育"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其内涵则深深根植于德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最终于1770年~1830年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含义,并进入德国教育领域,成为德国教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化育"的基础是人的内在固有力量,它主张将人的内在力量最全面、和谐地发展为一个统一整体,而这个实现过程则需要人与文化的密切接触,通过异化与复归的复杂历程最终得以实现。
关键词:
化育 教学论 教育学 德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李培彤
新时代教师素养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师教育学科研究的深化与完善。教师教育学所具备的学理性与价值性为教师教育学科身份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佐证。教师教育学概念的建构应观照教师教育学之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本质意蕴,把握教师教育学科特征,探寻教师教育学何以存在之理性依据,从而规范界定教师教育学概念。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多维透视是认识与审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必要前提,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清晰界定是解释与超越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对教师教育学科地位的逻辑证成离不开学科价值,教师教育学价值意蕴的合理澄明是支撑与引领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依据。通达教师教育学科的本质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等关键问题的准确理解;巩固教师教育学科的独立地位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知识价值、社会价值与育人价值等价值维度的全面彰显。
关键词:
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学 概念界定 价值意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于尔根·施瑞尔 孙进 燕环
比较教育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是一个多样化的领域。就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其合理的认知可能性和社会功能而言,人们都不可能获得明确的或者说具有共识性的回答。因此,谈论所谓的比较教育学科"身份认同",并从"界限"、统一的"学科传统"或"授权的知识"等方面来探讨这种身份认同,已不再有意义。对这个议题需要进行历史分析以及知识社会学和科学方面的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案例与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分别从实践和理论角度说明,存在着不同的比较教育(须理解为复数),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有三种不同路径与传统,且各有其独特的问题和逻辑,即以生产科学性知识为导向的比较性与历史性社会科学研究的"认知—逻辑",以改革为导向的国际教育研究的"社会—逻辑",以及研究教育现象、模式和意识形态内在的跨国性和/或全球性的"全球—逻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谭维智
构建新时代教育学话语体系必须从重构教育学核心概念开始。在悠久的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学习、师表、民生等核心概念为主的"为学"、"为师"和"为政"话语。教育学核心概念的嬗变与重构需要遵循文化逻辑、时代逻辑、实践逻辑和学科逻辑。新时代的教育实践需要进行教育学核心概念的重构,重新定义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学校、什么是教师。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建构,必须立足于中华教育学术传统和新时代中国教育实践、分析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新现象、研究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新问题,在传承、创新中实现核心概念的重构,创制出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原创性理论解释。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齐梅
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属于原理理论,它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承自己的珍贵知识文化资源的科学原理体系。学科的基本概念是在观察和描述教育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从日常教育思维中提炼与感觉经验直接相关的原始概念,通过严格的词义分析和逻辑定义,归纳整理经验事实和原始概念,然后再把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抽象为基本概念这样的过程而建构起来的。它们分别是:教育目的,教育组织,学习系统和教育控制。
关键词:
教育学原理 原理理论 基本概念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孙元涛 邵晓迪
德国普通教育学传统中的“普通”意为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塑造,体现的是学科为自身概念和原则辩护的方法论意识。赫尔巴特在教育学史的脉络中自觉建构独立形态的普通教育学,意在为教育学理论寻求一种普适性,在向一切社会文化行动保持开放的基础上实现与其他学科的平等对话。受日耳曼民族注重思辨哲学的特性影响,德国普通教育学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对哲学思辨的偏好、对批判反思的坚守、对经典理论传统的维系和对教育学术史的传承积淀。在学科持续分化与交叉融合双线并进的时代背景下,普通教育学的重建,有助于用一种普遍的和基本结构上的共识增加学科认同,减少各分支学科在行动模式和教条上的争执,通过维护一种统一理论有力捍卫学科身份,合理重建教育学的生存空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比较教育学在这个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里遭遇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建构对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建构涉及比较教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等关键性问题,对这些关键性问题的阐释,有助于界定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具体的知识领域,有助于明确比较教育学的方法论原则及其具体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揭示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方向及其具体的研究目的。因此,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建构对于比较教育学的学术规范、话语体系、研究范式和知识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关键词:
比较教育学 比较研究 概念建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艳玲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斯大林文化专制主义的产物。在今天看来,它的三大核心概念:教育、教养和教学都已经千疮百孔。正视凯洛夫《教育学》的局限性,肃清它的不良影响,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建设的紧迫任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项贤明
教育学的科学化乃至其作为学科独立存续所面对的最主要威胁之一,便是模糊的学术边界对其论域的清晰性以及知识的有效性的消极影响。造成学科边界模糊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学以学校这一不完全的时空框架来限定其研究对象而造成的研究对象迷失,这也进而使其失去了基本的理论焦点。在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等社会科学的一级学科层次上,所有的学科都在研究同一个对象,即人的社会活动,因而这些学科之间的边界是理论上的而非具体对象的边界。教育学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就在于它是从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生长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这一独特的
关键词:
教育学 学科 社会科学 边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