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39)
2023(7683)
2022(6208)
2021(5976)
2020(5022)
2019(11753)
2018(11333)
2017(21706)
2016(12175)
2015(14127)
2014(14266)
2013(13300)
2012(12138)
2011(11027)
2010(11755)
2009(10696)
2008(9303)
2007(8542)
2006(7652)
2005(7029)
作者
(32085)
(26134)
(26001)
(25087)
(16735)
(12562)
(11907)
(10273)
(10041)
(9633)
(9097)
(8891)
(8502)
(8434)
(8288)
(8104)
(7761)
(7676)
(7604)
(7494)
(6898)
(6535)
(6373)
(6133)
(6073)
(5987)
(5937)
(5851)
(5402)
(5178)
学科
(44071)
经济(44036)
管理(30951)
(30569)
(26333)
企业(26333)
(25672)
金融(25670)
(22840)
银行(22827)
(22208)
方法(21102)
中国(20755)
数学(18779)
数学方法(18247)
理论(14041)
(11723)
(11491)
(11271)
中国金融(11013)
教学(10470)
业经(10463)
地方(9946)
教育(9471)
(8216)
财务(8172)
财务管理(8158)
(8014)
(8006)
技术(7963)
机构
学院(165409)
大学(156996)
(61169)
经济(59629)
管理(57297)
研究(49154)
理学(48308)
理学院(47808)
管理学(46530)
管理学院(46255)
中国(43447)
(32710)
(30621)
科学(28407)
(26261)
技术(24786)
中心(24616)
财经(24146)
(24139)
职业(23942)
(23133)
师范(22933)
(22577)
(21890)
(21730)
研究所(21639)
北京(20891)
业大(20528)
经济学(19495)
(18615)
基金
项目(102105)
研究(81440)
科学(79516)
基金(68942)
(58056)
国家(57506)
科学基金(49825)
社会(47624)
社会科(45155)
社会科学(45142)
(44473)
教育(43250)
编号(36824)
(36118)
基金项目(35210)
自然(30636)
成果(30350)
资助(30246)
自然科(30020)
自然科学(30016)
自然科学基金(29440)
课题(27723)
重点(24148)
(23937)
(22490)
(22344)
(22107)
项目编号(21920)
规划(21268)
(21032)
期刊
(66589)
经济(66589)
研究(51194)
中国(39171)
教育(36279)
(30337)
金融(30337)
(24566)
管理(22596)
学报(22278)
技术(21514)
(20486)
科学(19490)
大学(18047)
学学(16587)
职业(15250)
财经(13342)
农业(12955)
(11448)
经济研究(10830)
业经(10544)
技术教育(9991)
职业技术(9991)
职业技术教育(9991)
(9559)
论坛(9559)
统计(8915)
(8189)
问题(8155)
图书(8092)
共检索到2567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少华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校可持续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了"工学五融入"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考评、课程教学五方面与企业相融合,从而适应区域产业需求,强化中高职衔接制度建设,积极探索苏北欠发达地区中高职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澍清  
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关键,在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实践中,应遵循人才系统培养规律,明确编制的基本原则,并以中高职能力差异及其"接口"分析为基础,构建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以加强通识教育为特色,以制定中高职有效对接的管理办法为保障,为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洪少华  赫焕丽  
文章分析了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梳理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问题,提出应建立科学的培养目标模式,构建"一体化"的培养结构模式,实行产学结合教育模式,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模式,以此促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管弦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及其社会适应性,拓展高职教育生源等具有实践意义。它在衔接内容上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质量监控等方面,在衔接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转段"考核标准、专业衔接口径以及中职学校与技工类学校的差异问题。在实践中,要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选择适合的衔接专业,突破体制壁垒,兼顾中职学校与技工类学校,适当确定高职院校对口中职专业的布点范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佩秋  
针对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衔接不畅等情况,文章提出通过对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统筹规划,解决中高职相互独立、人才培养缺乏一贯性和互补性以及课程有效对接的问题,将"整体设计、分段培养"方案落到实处,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鹏  甄国红  姚丽亚  
针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人才培养岗位适切性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断裂,课程体系学科逻辑主导无法对接岗位,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不高,考评标准单一等问题,学校以层次性、整体性、贯通性为原则,通过更加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体化培养方案、构建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组建多元师资队伍、构建分段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等,构建了"校企互融工学交替"多元一体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方晔  刘艳平  熊文林  
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公路养护管理人员,有效培养适应公路养护管理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在充分比较当前五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培养对象特点,提出适应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3+2"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莅芳  李文博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必然,课程体系建设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根本上决定着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当前实际,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高芬  
中高职衔接工作是通过促使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育结构重组和教育资源整合,以有效优化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为我国宏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支持,为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做出积极贡献。文章从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当前人才需求特征变化趋势的问题入手,从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等角度剖析中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依据,给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课程衔接、教学教法衔接及学习绩效评估衔接等中高等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具体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佩秋  高芳  
制定系统完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中高职衔接工作的核心,而政策支持、多方参与,目标明确、层级清晰,能力递进、整体优化,合理设置、对点衔接则是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关键。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为例,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从专业人才目标确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实践了中高职衔接"2+3"人才培养,并提出在整体设计、分段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资源共享是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的保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杜怡萍  
本文通过大量调查和深入研究,分析了目前中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现状,指出了中高职培养目标高度重叠、缺乏层次等问题,提出了目标定位必须把握就业领域、目标岗位、职业能力3个要素,并通过就业领域、目标岗位、发展速度、职业能力、职业层级及资格,去区分中职与高职的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由总体培养目标、中职学段培养目标和高职学段培养目标三部分组成,采取"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方式,能够清晰、具体、全面地表述培养目标。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孟鑫沛  曹会元  
中高职衔接作为中职、高职教育发展的"立交桥",是探索构建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培养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职业目标衔接不连贯、课程体系衔接不当、课程内容重复等问题,通过对机械制造专业的供需调研、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在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完成机械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于济群  
在深入学习中高职教育衔接相关文件的基础上,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与中职学校共同探索"2+3"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编制、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抓好衔接,确保"2+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志梅  祝成林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合作、衔接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与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学生本位的缺失有一定的关系。基于学生本位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是从学生出发,在政府政策支持、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选择权利,即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层次性、课程体系突出选择性、考核录取采取多元性、师资合作双边性,其具体实施路径包括:建立符合中高职衔接要求的制度体系、强化中高职合作组织建设、构建运作机制、形成以评价促管理的措施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冯雪姣  雷建龙  
以湖北省中高职衔接贯通的3种人才培养模式为案例,解读了3种模式的内涵,分析了"3+3"模式"技能导向,考试选才,普遍适用";"3+2"模式"两校协同,两段衔接,两层‘直通’",五年一贯制"一个主体,一贯五年,一体化运转"的特点与优势,在对三种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的基础上,从提升衔接贯通效率的角度,提出了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合理选择贯通模式,根据模式的不同合理设置课程,合理规划布局衔接的专业,严格论证审核衔接模式与试点专业等四个方面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