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34)
2023(9621)
2022(8184)
2021(7290)
2020(5843)
2019(12908)
2018(12737)
2017(23472)
2016(12683)
2015(13794)
2014(13464)
2013(12988)
2012(12261)
2011(11157)
2010(11969)
2009(11416)
2008(10698)
2007(9818)
2006(8979)
2005(8459)
作者
(35791)
(29443)
(29196)
(27822)
(18943)
(14027)
(13256)
(11319)
(11191)
(10694)
(10109)
(9858)
(9359)
(9331)
(9178)
(9000)
(8665)
(8561)
(8494)
(8381)
(7498)
(7349)
(7111)
(6908)
(6685)
(6581)
(6569)
(6559)
(5945)
(5792)
学科
(54321)
经济(54267)
管理(34969)
(30824)
(23798)
企业(23798)
中国(20358)
地方(19241)
(16487)
业经(14213)
方法(13908)
(13735)
审计(12154)
农业(11336)
(11161)
(10764)
金融(10762)
(10761)
地方经济(10507)
(10466)
(10261)
银行(10252)
数学(10196)
数学方法(10079)
(10040)
环境(9695)
(9660)
贸易(9642)
(9223)
技术(9067)
机构
学院(177817)
大学(173406)
(70437)
经济(68789)
研究(63704)
管理(61676)
理学(51050)
理学院(50379)
中国(49815)
管理学(49582)
管理学院(49234)
(38787)
科学(38050)
(37380)
(32998)
(29608)
研究所(28820)
中心(28699)
财经(27779)
(27174)
师范(26948)
(26846)
(24896)
北京(24575)
(24433)
(22809)
业大(21841)
(21474)
师范大学(21262)
经济学(21113)
基金
项目(107433)
科学(84382)
研究(84202)
基金(74582)
(63858)
国家(63224)
科学基金(53818)
社会(53237)
社会科(50446)
社会科学(50434)
(44344)
基金项目(38568)
教育(38166)
(36325)
编号(35860)
自然(31479)
成果(30832)
自然科(30656)
自然科学(30652)
自然科学基金(30056)
资助(29432)
(29340)
课题(26408)
重点(24852)
发展(24031)
(23598)
(22611)
(22600)
(22186)
(22039)
期刊
(93944)
经济(93944)
研究(61978)
中国(46333)
(30773)
(26962)
教育(25736)
学报(24609)
管理(24272)
科学(23259)
(19272)
金融(19272)
大学(18886)
农业(18546)
学学(17425)
业经(17227)
经济研究(15660)
技术(15080)
财经(14349)
(12399)
问题(11748)
图书(9872)
审计(9652)
(9218)
(9192)
商业(9000)
(8821)
论坛(8821)
会计(8445)
现代(8383)
共检索到295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田冠军  胡珺媛  袁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对经济环境、发展阶段和制约条件变化的审慎思考下做出的必然抉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分析我国在国内消费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供应链、高水平"走出去"等方面面临的关键问题,明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政府审计定位;围绕关键问题和审计定位,分析政府审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预警反馈机制、调控协调机制和评价问责机制。以此为基础,提出政府审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实施路径及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睿  刘大椿  
伴随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政府数字化转型成为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方式、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引领和战略支点,是实现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政府以数据为治理对象,以数字技术为治理手段,以数字空间为治理场域进行转型,以实现全新服务典范与治理模式的变迁。而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劳动力过剩、政务决策公平性不足、政务"碎片化"等风险与挑战犹在,制约着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进程。因此,需多向协同,打破层级部门间职能屏障;多点发力,推进数据精准共享与规范对接;多维防护,提升政务数据可信度;多措并举,强化政府治理模式变革制度建设;多方联动,增强数字化劳动关系和谐度。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娜  石冬雪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20年,学者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现实原因、历史溯源、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从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构建,以及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发展等层面加强研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恩平  
近海城市是沿海和内陆区域分界衔接的重要枢纽节点城市,深受沿海和内陆省份虹吸-辐射双向效应影响,城市发展经历了由早期相对迟滞到近期加速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随着沿海和内陆区域发展关系转型,近海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枢纽节点效应开始凸显,正迎来由沿海中心城市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承接和内陆地区快速城镇化集聚的重大发展机遇。加快近海城市的产业承接和人口城镇化扩展,有利于我国关键产业链的创新构建和分工拓展升级,有利于国家区域均衡发展、合理城镇化格局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沿海和内陆省份统一大市场形成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因此,近海城市发展应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区域城市间结对协同,并依据其区域区位和发展阶段特征,科学定位产业发展和合理优化城镇布局。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梁若浩  冯均科  
国家审计的经济秩序治理功能在助力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提升区域创新效率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以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简单中介效应模型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的联合检验方法,研究了国家审计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审计综合效能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发挥了双重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家审计通过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来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过程中,应当格外注意政府债务风险和区域数字化建设差异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原伟鹏  孙慧  
文章基于200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样本,采用双重固定效应和中介模型,从时空异质性、协同性和传导机制视角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存在时空异质性和协同交互效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市场化水平起中介桥梁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璐  
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实现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而高效的流通体系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将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推动流通业创新、高效发展无疑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我国金融行业尚不成熟,资本错配与融资约束现象还无法完全规避,因而难以切实为所有具备发展潜力的流通企业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这势必会对流通企业的创新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随着流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服务创新成为流通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而在资本错配与融资约束的影响下,流通企业的创新活动势必会受到制约,进而面临创新损失。因此,本文将通过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资本错配影响流通企业创新发展的机制,以期为各地区优化流通企业融资政策、助力流通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资本错配显著减少流通企业创新数量;资本错配显著降低流通企业创新质量;资本错配显著增高流通企业创新风险;融资约束在资本错配与流通企业创新发展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曲锋  
中欧班列开通十余年,货物运量和覆盖范围都不断取得新突破,打破了以海运、空运为主的传统国际贸易运输方式,形成了新的联通内外且高效、稳定、安全的运输网络,提升了中西部对外开放水平,带动了对外贸易新业态的发展,中欧班列组织运营更加科学化,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添了新动能,对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略价值逐步显现。然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欧班列建设仍面临与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度不高、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不均衡、服务对象有待进一步明晰、国际合作水平与服务效能不够高等问题,而且,随着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国际局势日渐复杂,也给中欧班列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不断增强中欧班列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持续加大在边疆省区的建设力度,切实提升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水平,进一步优化组织运营方式,补齐信息化短板,遵循铁路运输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集聚扩散功能,构建与产业布局、消费格局相适应的物流与服务网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许唯聪   杨婷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有望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文章以“经济双循环推进脉络梳理—内在机制与风险约束—路径探讨”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从强化内生稳定性、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均衡、解决“低端重复建设、高端空心失位”及推动内外循环多元化联动等方面分别梳理了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推进脉络,探寻了RCEP签署与实现经济内外循环联动之间的契合性;其次,从明确既有困境,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提升内外循环张力等方面分析RCEP促进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内在机制;再次,从激发国内市场“内源式创新”、强化对外贸易纽带、搭建衔接内外循环的桥梁及提升经贸规则话语权四个层面探索了RCEP驱动经济双循环的关键路径;最后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提出可行的政策启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尚九  胡敏怡  李少勇  
本文基于广东省2000—2020年分五岁组的人口结构数据与消费结构数据,使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和耦合度模型,探讨了广东省21年间人口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各类消费支出存在明显差异,2000—2020年间的部分时段人口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耦合度较低,反映出在该时期内消费结构的变迁滞后于人口结构的调整。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建议从挖掘居民消费潜力、改善供给侧结构、树立合理的消费观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内需。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娟娟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使其区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对正处于产业链重构博弈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立足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RCEP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及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现实,以构建内外互促的双循环产业链为导向优化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与RCEP伙伴国深化合作的原则。鉴于东盟2011年提出RCEP倡议,选用2010—2020年的发展数据探索基于RCEP我国优化双循环产业链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第一,区域经济活力、国别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和贸易商品价值结构等显示,RCEP能够助推我国双循环产业链优化;第二,以差异化的链式思维,借助RCEP红利可优化双循环产业链,即允许过剩产能和库存构建内外畅通且互补的能源资源产业供应链,参与国际农产品产业链弥补国内高端农产品供求链,以打造区域绝对优势为目的共建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第三,积极发挥产业园区优势提升机电产业链价值水平,发挥RCEP成员在集成电路产业的环节优势,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第四,将省份作为构建双循环产业链的区域单元、科学看待部分产业的过剩产能和库存、以危机并存的视角处理与RCEP伙伴国的经济关系、顶层设计上全面重视产业合作分工等,是我国构建高质量双循环产业链的保障。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爽  陈凯  刘春学  李春雪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逆全球化的叠加影响的必然选择。锡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本文从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规模3个视角入手,选用多种方法识别中国锡产业所处的演进阶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锡产业表现出明显的衰退期特征;不同视角下的产业演进阶段识别结果代表着锡产业在各个层面的具体特征表现。根据锡产业在各个层面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把握资源型产业发展脉络、明确不同阶段矿产资源战略重点,为双循环发展注入新动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远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相辅相成,体现进一步扩大内需,打通经济循环中需求潜力释放的堵点、优化全局统筹协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思维。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社区团购理论溯源与成因符合新业态发展的三要素,即内外经济环境的必然因素、技术进步的演进逻辑和创新营销的原始动力,中国社区团购类型、特点、优势各具特色,但社区团购的品类、组织、供应链等存在不足,建议优化路径从战略、组织、环境、技术几方面入手,更好地顺应需求和供给的平衡。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路红艳  林梦  李睿哲  
针对疫情导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外资作为连接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在促进产业、贸易、投资和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独有的作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既要求利用外资补齐发展短板,释放内需潜力,畅通国内大循环,也要求利用外资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和“走出去”,构建互利共赢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因此,“十四五”时期,要根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对利用外资的目的和方向进行调整,从过去以弥补资金缺口、推动产业发展为主向弥补“卡脖子”技术短板、建设贸易强国以及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转变,从注重引资规模向注重引资质量转变,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留下来”并重转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紫涵  廖泽芳  
服务贸易被视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探讨其内涵与全球价值链参与之间的连结,在WWYZ方法的基础上测算中国服务业前向参与程度指标,从整体和行业异质性两个方面测算并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开放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现代服务业前向参与对产业转型升级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影响程度最大,基础性现代服务业次之,消费性现代服务业最小,而公共性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显著。结果体现了当前新发展格局下现代服务业GVC参与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中国的跨国企业内部化、完善现代服务业国际布局,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