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77)
- 2023(5496)
- 2022(4518)
- 2021(4306)
- 2020(3626)
- 2019(7794)
- 2018(8118)
- 2017(15154)
- 2016(8664)
- 2015(9690)
- 2014(9918)
- 2013(9647)
- 2012(9065)
- 2011(8521)
- 2010(8811)
- 2009(8387)
- 2008(8225)
- 2007(7988)
- 2006(7310)
- 2005(6521)
- 学科
- 农(44223)
- 济(35855)
- 经济(35807)
- 业(30320)
- 农业(29299)
- 管理(17529)
- 业经(13517)
- 制(10635)
- 中国(10544)
- 企(10431)
- 企业(10431)
- 农业经济(9871)
- 体(9336)
- 村(9004)
- 农村(8998)
- 学(8810)
- 方法(8480)
- 地方(8464)
- 发(8367)
- 土地(7289)
- 策(7244)
- 劳(7229)
- 劳动(7225)
- 发展(7166)
- 展(7139)
- 及其(6941)
- 财(6828)
- 数学(6684)
- 数学方法(6611)
- 教育(6597)
- 机构
- 学院(129488)
- 大学(124340)
- 济(51633)
- 经济(50440)
- 农(47036)
- 研究(46482)
- 管理(45229)
- 理学(38128)
- 理学院(37738)
- 管理学(37057)
- 管理学院(36836)
- 中国(36743)
- 农业(35758)
- 科学(29090)
- 业大(27590)
- 京(26537)
- 所(24848)
- 财(22808)
- 江(22359)
- 研究所(22345)
- 中心(22059)
- 农业大学(21750)
- 范(18902)
- 师范(18713)
- 省(18094)
- 业(17501)
- 州(17267)
- 财经(17117)
- 北京(16103)
- 经济管理(15725)
- 基金
- 项目(80301)
- 研究(63182)
- 科学(61816)
- 基金(55227)
- 家(48183)
- 国家(47588)
- 科学基金(39246)
- 社会(38777)
- 社会科(36015)
- 社会科学(36005)
- 省(34106)
- 基金项目(29146)
- 编号(28962)
- 教育(27687)
- 农(27673)
- 划(27027)
- 成果(24257)
- 自然(22970)
- 自然科(22362)
- 自然科学(22356)
- 自然科学基金(21933)
- 资助(21283)
- 课题(19647)
- 发(19004)
- 重点(17844)
- 部(17779)
- 性(16918)
- 业(16487)
- 创(16156)
- 年(15936)
共检索到208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宋志红 仲济香
研究目的:对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提出建议。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法律规定的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农民集体"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和运行机制缺乏,不能有效履行所有者职责,应按照民法上适格所有权主体的要求重塑"农民集体"。研究结论:应赋予"农民集体"特殊法人地位,并借鉴企业法人治理的经验设置其机关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
土地法学 所有权 农民集体 主体制度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阿荣 祝之舟
19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废除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而试图代之以政社分离的全新体制,但事实却是有政无社,集体经济组织至今没有得以普遍建立。农民集体在形式上还主要表现为村民自治组织——以村委会为代表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从而使得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在事实上兼具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双重属性。但这并不妨碍对农民集体的法律地位的分析和认定。从社会实证和规范实证的角度看,农民集体具有社会组织的团体性和法律主体的人格性,也具备独立的责任能力,即集体成员并不为农民集体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农民集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对此,我国未来的民事立法应予以明文确认。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欧阳慧 阳国亮
市场经济的薄弱导致"宗法制文化"在农村还有最后的生存空间,"宗法制文化"的保守性、封闭性、血缘性、非平等性等特质,影响土地制度的形态功能和土地流转的自由顺畅,反过来又抑制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继而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必须用外力对"宗法制文化"进行彻底破除,突破点在于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法律构架下构建符合市场经济精神的开放式新型农民集体,既不违背集体所有制的法律约束,又能以人的流转的形式间接实现土地的流转,最终以农业部门的纯粹化、农民身份的证券化、农村经营的公司化初步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猛
当前,在农村政策的制订以及对农村、农民的评价中往往缺乏农民自身的话语。究其原因,可归结为经济条件的滞后阻碍农民话语的表达、政治上的边缘化使农民难以发声、文化认同感的降低加重农民的话语缺失。农民话语的缺失造成了农村资源的流失、农村文化的没落以及政策实施的不利。而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应该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制度、积极鼓励农民建立自己的组织、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
话语缺失 话语重塑 城乡差异 农民组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会玲
重塑农民形象──对改革十五年来山西农村社会不同利益群体阶层的分析潘会玲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引发了农村经济内部的急剧变革,农民的职业、身份演化为新的阶层群体。这一变革对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分配格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此,我们对改革十五年来山西省农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范凯文 赵晓峰
本文探讨的核心主题是农民合作社与农技推广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发现: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对地方政府、农技推广部门、技术骨干和普通农户存在着吸纳行为。这种吸纳行为不仅重塑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而且促进了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导致小农户逐渐退出农业生产,进而重塑了农村社会的阶层结构。为此,政府部门需要扭转惠农资源的倾向性分配,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保障农技服务面向小农户,从而抑制重塑的消极影响,最终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长效机制。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玉瑶
为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土地改革政策,面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中成员权的保护问题,从农民相关权益受损现状、原因着手分析,为切实保护农民权益,完善权利保护救济机制,做出相关提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国敏 邓建华
该文从农民主体性角度出发,揭示当前农民因缺乏必要的主体性条件而构成了破解"三农"问题的瓶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破解"三农"就需重塑农民主体性。其对策为:通过土地确权使农民获得经济主体性,扩大农民参政能力提高其政治主体性,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以增强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夯实农村文化教育以提高农民素质。
关键词:
农民主体性 主体性困境 重塑农民主体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刚 郭利
[目的]结合对农民合作社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探索基于环境适应性的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重塑方式。[方法]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对传统农民合作社治理所面临的"环境适应性"挑战进行分析,并构建基于环境适应性的农民合作社治理结构重塑的理论框架。[结果]农民合作社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表现在市场竞争、消费需求、政策法律和技术、合作社内部管理等诸多方面。传统合作社的治理结构已无法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要进行产权结构重塑才能应对变化的环境,更好地履行合作社的职能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结论]农民合作社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顾明
本文试就农村集体积累功能弱化的生成机理进行初步分析,并从实际出发,对重塑农村集体积累机制作粗浅探讨。农村集体积累功能弱化的层次性分析从1981年开始,我国农村集体(村组)积累率基本呈直线下降势态,1981—1988年,农村集体积累率从5.1%降至2.2%,尤其是1984—1987年四年间,农村集体积累率仅为1.7%左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潘锦云 李晏墅
人力资本理论将更多的眼光聚焦于工人人力资本研究上,而对农民人力资本的研究有着天然的漠视与偏见,造成农民长期被资本投资边缘化。能否完成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有没有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匹配的农民人力资本,而旧路径依赖对培育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形成了锁定效应。本文分析了农民人力资本作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的缺陷及重塑的可行性,探索了重塑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新的路径依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邓蓉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解决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资源流动路径、利益分配格局,保障农民在新一轮城镇化中的基本权益与主体地位的利益分配。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第一轮农村改革改变了合作生产经营方式,影响了传统农村社会形态,客观上出现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各级经济组织主体长期虚化与缺位,使任何与集体经济组织承载力有关的改革都面临理论支撑缺乏、实践操作尴尬。重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厘清与村两委、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关系,创新体制机制,明确法律地位,构架新型法人治理结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邓蓉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解决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资源流动路径、利益分配格局,保障农民在新一轮城镇化中的基本权益与主体地位的利益分配。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第一轮农村改革改变了合作生产经营方式,影响了传统农村社会形态,客观上出现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各级经济组织主体长期虚化与缺位,使任何与集体经济组织承载力有关的改革都面临理论支撑缺乏、实践操作尴尬。重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厘清与村两委、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关系,创新体制机制,明确法律地位,构架新型法人治理结构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志强 高丹桂
现行农地制度混同了农村社区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正义和效率两方面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其深层次利益动因是国家通过其基层代理人——社区组织替代集体经济组织行使土地所有权从而获取制度收益。重塑农地集体所有权主体的实质是以增进农地使用效率和满足农民的土地利益诉求为目标的制度变迁。新的制度安排的核心内容是:使农民成为农地的终极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农民的直接主体,两者通过产权联系构成一个复合主体系统。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桑宁霞 李京
农民一直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理清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教育的嬗变历程,系统分析其阶段特点,深入总结其基本经验,反思问题,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将对农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大有裨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