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47)
2023(6168)
2022(4973)
2021(4292)
2020(3391)
2019(7677)
2018(7477)
2017(13977)
2016(7401)
2015(8458)
2014(8648)
2013(8747)
2012(8638)
2011(8283)
2010(8832)
2009(8354)
2008(8133)
2007(7839)
2006(7469)
2005(6618)
作者
(23179)
(19498)
(19317)
(18654)
(12647)
(9082)
(8770)
(7581)
(7346)
(7060)
(6934)
(6545)
(6406)
(6222)
(6113)
(6044)
(5761)
(5548)
(5457)
(5136)
(5052)
(4753)
(4687)
(4666)
(4520)
(4484)
(4178)
(3953)
(3949)
(3753)
学科
(61318)
经济(61282)
管理(20453)
地方(20259)
中国(16685)
方法(14281)
地方经济(13011)
(12636)
数学(12035)
数学方法(11990)
(10606)
业经(10224)
(9420)
企业(9420)
(9220)
环境(8352)
(7789)
经济学(7180)
(7003)
理论(6870)
城市(6788)
(6751)
(6716)
金融(6715)
农业(6392)
(6328)
资源(5932)
产业(5897)
(5859)
(5638)
机构
大学(124229)
学院(122990)
(61068)
经济(59684)
研究(48132)
管理(40505)
中国(35200)
理学(32852)
理学院(32340)
管理学(31853)
管理学院(31598)
(27103)
(26524)
科学(26383)
(23646)
研究所(20879)
经济学(20749)
中心(20582)
财经(20525)
(20377)
(19294)
师范(19222)
(18381)
经济学院(18126)
北京(17582)
(17088)
(16418)
师范大学(15608)
财经大学(14674)
科学院(14472)
基金
项目(70414)
科学(55407)
研究(54655)
基金(49913)
(42039)
国家(41657)
社会(37473)
科学基金(35624)
社会科(35460)
社会科学(35448)
(26988)
基金项目(25959)
教育(24495)
(22191)
编号(21408)
资助(19789)
自然(19460)
自然科(18939)
自然科学(18937)
成果(18695)
自然科学基金(18548)
(17387)
课题(16521)
重点(16124)
国家社会(15860)
(15413)
发展(15061)
(14850)
(14337)
经济(14185)
期刊
(83629)
经济(83629)
研究(48668)
中国(27027)
(20053)
管理(17026)
学报(15304)
科学(15066)
教育(14929)
经济研究(13540)
(13194)
财经(12543)
问题(12317)
大学(12309)
技术(12005)
(11605)
金融(11605)
学学(11201)
(11154)
业经(10309)
农业(8490)
技术经济(7859)
城市(7216)
(7088)
(7081)
图书(7006)
世界(6953)
现代(6864)
经济问题(6755)
统计(6539)
共检索到209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云彦  秦尊文  
近年来,在全球化加深的进程中,在国际分工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中部地区被逐步"边缘化"。随着"中部崛起"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推进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中部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武汉在中部地区发挥着龙头作用,在武汉城市经济圈中居于核心地位,加快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边缘化的状况以及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秀生  
一、城市与城市群城市是在“城”和“市”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区域经济学更关心的是如何从经济角度界定城市的特征。城市的特征。一是经济活动的高度聚集。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中心,经济活动和经济资源聚集使得城市在区域经济中要承担起重要的责任。二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相比,城市产业结构往往处于较高的阶段,领先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水平。三是开放性。城市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姜霞  
当前,城市圈内部不同城市间的产业联动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的基础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城市圈产业联动的模式。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具备了一定基础,且存在资金联结型、优势互补型、产业转移型、产业链延伸型和总部经济型产业联动模式。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合作、产业错位发展、培育企业集团、壮大产业集群、强化总部效应等,推动城市圈产业联动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曹骥赟  吴老二  
针对我国目前正在兴起的建设城市圈的热潮,本文讨论了城市圈形成的一个模型,运用空间计量以及面板数据的方法对我国已经发展较成熟的珠三角城市圈以及正在建设的武汉城市圈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城市圈的可接近性能显著地促进位于城市圈内的城市的经济增长水平。本文还提出了发展边缘城市、实施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圈发展策略。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胜坤  张毅  闫欣  曹娟  汪洋洋  
以县域(县、县级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选用多项经济指标,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部崛起"战略提出9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集聚分布,集聚趋势不断增强;经济"高—高"类型的县域主要分布于城市圈中部,"低—低"类型的县域多分布于城市圈边缘;武汉主城区、蔡甸区、江夏区和鄂州市始终是城市圈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以城市圈几何中心为圆心,由北部大悟县开始到南部通城县结束顺时针画一个半圆所经过的区域大多处在经济的冷点区;经济的空间均质性在南—北和东北—西南方向上出现"下滑",在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上不断增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传江  冯碧梅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目前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武汉城市圈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特定的制约因素,需要建设性地降低碳的排放。文章通过介绍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内涵,指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在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下,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文章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生态足迹赤字和脱钩(节能减排)发展情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光  罗建兵  
文章首先分析了地缘经济关系的内涵,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欧氏距离的分析方法,设计了一个地缘经济关系测度体系,进而对武汉城市圈1+8城市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定量测度,并根据实证测度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实证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整体上地缘经济关系互补性强于竞争性,但个体上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不同城市要根据各自地缘关系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以促使武汉城市圈更加协调、健康地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鄢小兵  徐艳兰  高谦  
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呈现一种"单核向心模式",即武汉是整个城市圈空间联系的引力中心和辐射源,圈中城市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外围8个城市与中心城市武汉之间的联系;2有"点轴扩散"的分布特征,即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的密集区,主要集聚在沿江沿线分布的4座城市(仙桃、武汉、鄂州、黄石)之间。据此,提出优化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殷绛  成艾华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建立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的分析框架,对1994-2004年间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动态分析,指出武汉城市圈在2002年被作为一项政策提出后,对城市圈内部的经济联系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圈内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减少,企业规模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不断增强,并提出未来提升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强度的重点应该放在扩大圈内工业企业规模上。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承良  田颖  梁滨  
构建产业经济的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偏离份额方程、产业动态度和偏离度指标对产业结构性和产业演进性这两个维度进行核算,定量揭示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经济发育特征:近20年来,武汉城市圈整体产业结构波动明显,不同城市不同产业在各时段的效益差异明显,呈现一定的圈层结构分异,中心城市武汉增长速度最快,圈域经济发展处于一定的"一极集聚"态势,武汉—鄂州—黄石—孝感城市群产业升级明显,经济发展较快,其余5个城市发展较慢,导致城际产业链群发育不完全,区间产业经济联系较弱;产业结构演进总体上呈现倒"U"型曲线变化规律,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差异明显,明显形成3种产业结构演进类型:低偏离度—高结构效益型、中偏离度...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威  周石  
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产业合作中一直存在各城市产业分工水平较低、产业一体化进程缺乏统一协调等问题,而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能有效打破行政区域规划限制,实现武汉与周边卫星城市的互动与"双赢"。因此,武汉城市圈应通过以武汉市为核心企业总部引入区,逐步将企业生产基地转移到圈内其他城市,加快武汉城市圈的区域产业合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道权  王娅  
在应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下,阐述了世界城市圈中心城市的新模式。针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提出了知识经济推动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模型基础及条件,并基于世界大城市圈的发展经验,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提出了若干意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大明  王帅  
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财政经济发展态势与特点以及制约武汉城市圈发展的财税政策因素,并分别从财税政策、财政体制、税收制度以及财税政策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艳红  蔡述明  
进入近代社会 ,武汉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影响其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中 ,地理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演化与水文情势都制约着武汉城市的发展 ,影响其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重大经济政治事件的发生。主要讨论近代汉江河口的变化和市区人工堤坊的建设对武汉城市发展的影响 ;水网密布的情势与武汉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九省通衢对武汉开埠的作用 ,以及区位优势对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促进。为当今武汉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借鉴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文菲  丰燕  
文章基于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2011—2020年的数据,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数字经济、消费升级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消费升级促进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在数字经济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中,消费升级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应当加速数字经济的普用与应用,全面提升城市档次;正确认识消费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推进城市圈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