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75)
2023(8451)
2022(7021)
2021(6743)
2020(5503)
2019(12432)
2018(12481)
2017(21196)
2016(12569)
2015(13845)
2014(13625)
2013(12381)
2012(11075)
2011(10358)
2010(10898)
2009(10132)
2008(9605)
2007(8830)
2006(7962)
2005(7357)
作者
(32796)
(26971)
(26872)
(25792)
(17083)
(13125)
(12363)
(10646)
(10363)
(9942)
(9163)
(9010)
(8751)
(8602)
(8425)
(8413)
(8163)
(8107)
(7981)
(7716)
(7107)
(6792)
(6537)
(6459)
(6172)
(6090)
(6086)
(5974)
(5496)
(5456)
学科
(34446)
经济(34395)
管理(28271)
(22870)
教育(21321)
(19162)
企业(19162)
中国(17472)
(13083)
理论(13009)
(11533)
方法(10414)
(9808)
(9616)
教学(9398)
业经(8607)
(7858)
数学(7642)
地方(7428)
数学方法(7387)
农业(7126)
(6850)
银行(6827)
(6741)
(6678)
金融(6669)
(6641)
(6602)
(6470)
贸易(6465)
机构
大学(164665)
学院(160575)
研究(60090)
(50653)
管理(49260)
经济(49108)
理学(40953)
理学院(40309)
中国(39316)
管理学(39113)
管理学院(38780)
(37082)
科学(36749)
(34038)
师范(33749)
教育(33326)
(30578)
研究所(27585)
(27391)
师范大学(27322)
(27304)
中心(25769)
(25280)
北京(24312)
技术(23466)
(22003)
(21560)
业大(21277)
职业(20603)
财经(20493)
基金
项目(99383)
研究(81761)
科学(77737)
基金(65847)
(57020)
国家(56347)
社会(47140)
科学基金(46418)
教育(45667)
社会科(44098)
社会科学(44089)
(40869)
编号(37381)
(36373)
成果(34985)
基金项目(32767)
课题(29844)
自然(27298)
自然科(26661)
自然科学(26649)
资助(26271)
自然科学基金(26120)
(25952)
重点(24230)
项目编号(22896)
(22731)
(22510)
(22028)
规划(21632)
(20524)
期刊
(64487)
经济(64487)
研究(61269)
教育(58119)
中国(46223)
学报(27405)
(23830)
(22709)
科学(22639)
大学(21518)
管理(19060)
学学(18128)
技术(17708)
农业(15980)
职业(14908)
(12245)
金融(12245)
图书(11889)
业经(11453)
财经(11153)
经济研究(10381)
(9804)
论坛(9804)
(9774)
技术教育(9455)
职业技术(9455)
职业技术教育(9455)
书馆(9110)
图书馆(9110)
(8801)
共检索到2667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金家新  兰英  
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为依据,分析探讨藏汉双语教育的意义,解读多元文化与藏汉双语教育的关系;在对藏汉双语教育现状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藏汉双语教育路向的策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向伟  钱民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在我国兴起的历史基础,其研究范式已从单一的政策研究逐步走向多元化的主题。梳理民族教育研究者的历年成果,可以提炼出双语教育、族群认同、文化变迁与社会平等四个重要主题,其内在的学理联系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框架得以系统性地展开。深化这一认识,有助于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未来进展与国家建设及转型实现更好的结合。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成  宋清员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共同构筑的文化共同体。在先秦至清这一历史时空内,基于对"华夷之辨"的积极诠释,得以抟聚各方人心,巩固族群关系,维系国家稳定。受西方"民族国家"话语影响,近人对民族共同体的理解,逐渐偏离中国历史传统的本真面貌。因此,重申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史实,既可追本溯源以正各方视听,亦可对当下民族和融提供历史镜鉴。此外,站位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主体性立场,与创建中国学术之旨十分切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管占龙  费艳颖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核心是建立以认同为内核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除依靠系统的知识传授外,更需注重主体的体验生成、情感触发和行动支持。主体间性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注重师生互动、重视主体间交往及彰显共生指向的独特行动逻辑。依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生成—情感培育—行为塑造的逻辑进路,学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要强化理解与共悟为中心的知识生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教育中要着力提升主体间交往的“量”与“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教育中努力实现他者、社会、国家的一体化连接,以此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由知到行、情理交融的一体化实践路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皓  王碧陶  
藏彝走廊是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指古中国西北地区民族和西南地区民族间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久而久之在此形成了复杂的多元民族文化。藏传佛教对藏彝走廊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丽江市永宁乡采用个案分析研究,重点研究分析藏传佛教与当地民族社区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发现,藏传佛教是永宁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它与当地的经济、生活、文化相互交融,在交融互动过程中逐渐成为当地民族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民族特色文化和社区归属感的符号象征,在保持藏传佛教与民族社区的良性互动中,维护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芳  
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机制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理念的具象化与操作化。本研究借助S-CAD主观性政策框架,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参与者特性、权责特性、事项特性、时空特性政策要素及“主体—价值—政策”逻辑一致性要素关系。基于此,结合对5省(自治区、直辖市)43所大中小学调研,剖析“一体化”实践的主要做法及堵点。研究发现,“一体化”实践多以校长领导力为驱动,尚未形成规范的机制;构建“一体化”机制面临价值认识不一致、主体职责不匹配、课程体系衔接不足、育人情境适切性不够等制度障碍。为此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建议,一是组建以受教育者成长为价值旨归、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的育人共同体,达成“主体—目标”共识;二是建立责权分配机制,实现“主体—政策”对等;三是以大思政观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保证“目标—政策”协同系统;四是完善阶梯式实践育人机制,增强“政策—目标”成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芳  
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机制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理念的具象化与操作化。本研究借助S-CAD主观性政策框架,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参与者特性、权责特性、事项特性、时空特性政策要素及“主体—价值—政策”逻辑一致性要素关系。基于此,结合对5省(自治区、直辖市)43所大中小学调研,剖析“一体化”实践的主要做法及堵点。研究发现,“一体化”实践多以校长领导力为驱动,尚未形成规范的机制;构建“一体化”机制面临价值认识不一致、主体职责不匹配、课程体系衔接不足、育人情境适切性不够等制度障碍。为此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建议,一是组建以受教育者成长为价值旨归、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的育人共同体,达成“主体—目标”共识;二是建立责权分配机制,实现“主体—政策”对等;三是以大思政观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保证“目标—政策”协同系统;四是完善阶梯式实践育人机制,增强“政策—目标”成效。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连锋  孙振东  
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教育研究在处理民族性时尚存在以下问题:在教育内容上,未能处理好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双语教学问题上,未能处理好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的关系;在对学生学业成就状况归因分析时,未能处理好文化因素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研究者对有关民族教育政策的误读和对民族教育"特色"的误解;二是后现代思潮在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滥觞。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制约性,树立国家认同的高层次性观念,注重在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中思考民族性,坚持发展理念,合理定位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民族教育研究处理民族性的恰当思路。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管健  杭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实体的反映,其心理本质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核心,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多维系统,其中认知维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系统,情感维度是感受系统,意志维度是动机系统,行为维度是执行系统。助推理论认为,可从行为选择的心理规律与本质出发改变个体的行为,将宏大的社会问题具化为微观的个体研究,近年来已经成为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情、意、行四维系统为切入点,将助推策略这一微观路径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叙事中,有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管健  杭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实体的反映,其心理本质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核心,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多维系统,其中认知维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系统,情感维度是感受系统,意志维度是动机系统,行为维度是执行系统。助推理论认为,可从行为选择的心理规律与本质出发改变个体的行为,将宏大的社会问题具化为微观的个体研究,近年来已经成为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情、意、行四维系统为切入点,将助推策略这一微观路径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叙事中,有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田琳  王浩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民族大中小学校落实民族工作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要从培养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知、形成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促进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行为自觉三个内容维度实现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然而,当下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实践存在教育目标“碎片化”、教育内容“散点化”、教育方式“无序化”等现实困境。在实践路径中,民族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序进阶”的目标体系、“多元统整”的课程体系、“一点多维”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格局。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石中坚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呈现出多途起源、多个中心、多样发展的态势,是民族史问题研究中的定论。运用"多元一体"理论来审视属于地域性的潮州民系文化的形成以及与当地的土著畲族的互动与融合,其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如出一辙。畲族文化成为潮州文化中的元素存在,体现了文化上的"先入为主"现象;而潮州文化对于畲族文化产生强势影响,又反映出文化选择上的"择优相依"特征。为此给各民族以平等地位,有意识地保护各民族文化,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显得十分重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赵英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被写入了党章。青海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几大藏区的一个缩影。因区位战略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思想与价值环境的多元性、社会特征的风险性等多重因素,新时代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工作既不能成为纯粹的意识形态教育,也不能成为片面的文化沙文主义教育,而是要通过经济发展、宣传教育、文化浸染等多维途径摄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成为"草根"层面简单朴素、自觉自为的社会心理认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