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34)
- 2023(5336)
- 2022(4270)
- 2021(4113)
- 2020(3269)
- 2019(7277)
- 2018(7203)
- 2017(13821)
- 2016(7788)
- 2015(8542)
- 2014(8292)
- 2013(8584)
- 2012(7934)
- 2011(7355)
- 2010(7610)
- 2009(7328)
- 2008(7223)
- 2007(6976)
- 2006(6484)
- 2005(5811)
- 学科
- 农(48207)
- 济(37796)
- 经济(37759)
- 农业(32301)
- 业(29210)
- 业经(15417)
- 管理(13433)
- 中国(12821)
- 农业经济(12299)
- 人口(9936)
- 地方(9847)
- 发(9648)
- 村(9390)
- 农村(9371)
- 劳(9365)
- 劳动(9347)
- 方法(9077)
- 制(8754)
- 企(8575)
- 企业(8575)
- 发展(8557)
- 展(8537)
- 数学(7582)
- 数学方法(7509)
- 土地(7326)
- 建设(7228)
- 学(7162)
- 策(7108)
- 收入(7102)
- 体(6651)
- 机构
- 学院(118238)
- 大学(114170)
- 济(51600)
- 经济(50659)
- 农(43270)
- 管理(42987)
- 研究(42055)
- 理学(37034)
- 理学院(36662)
- 管理学(36101)
- 管理学院(35884)
- 中国(33027)
- 农业(32377)
- 科学(24740)
- 业大(24610)
- 京(23114)
- 所(22275)
- 财(20995)
- 研究所(19815)
- 中心(19800)
- 农业大学(19776)
- 江(19268)
- 范(17581)
- 师范(17489)
- 省(16307)
- 财经(16263)
- 经济管理(15464)
- 业(15252)
- 州(15147)
- 经济学(14950)
- 基金
- 项目(74206)
- 研究(58800)
- 科学(58474)
- 基金(53271)
- 家(45744)
- 国家(45168)
- 社会(39035)
- 科学基金(38129)
- 社会科(36349)
- 社会科学(36340)
- 省(30566)
- 基金项目(28410)
- 农(26876)
- 编号(25965)
- 教育(24679)
- 划(23737)
- 自然(21408)
- 成果(21407)
- 自然科(20867)
- 自然科学(20865)
- 自然科学基金(20490)
- 资助(19883)
- 发(17925)
- 部(16752)
- 课题(16694)
- 国家社会(16289)
- 重点(15998)
- 性(15632)
- 制(15307)
- 发展(15077)
共检索到188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徐天琪,叶振东
一、两栖人口的出现 “两栖”原为生物学上的术语,这里我们提出的“两栖人口”,是指不变更户口,越过乡、镇界限,以劳务输出为目的的农村劳动者。通俗讲,两栖人口是指户籍在原地,劳动在彼地,离乡不“背井”的农村劳动者。它是流动人口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劳动力流动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的特定表现。 劳动力流动的内在冲动在任何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任何社会都存在收益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唐茂华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户籍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牛蓉琴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叶琪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反过来又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双方互动效应分析,并结合当前实际,本文指出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向中西部转移,以实现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并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待遇的途径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稳定的劳动力。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产业结构 互动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金麟
本文认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增加人力资本总量、提高劳动者收入的重要途径 ,并引用了大量数据对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特征 )和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云南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四点措施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意义 特征 原因 途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骆友生
1979年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为契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而城市,不断向纵深推进。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显现出来。随着城乡经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孔祥智
一、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特征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特征 1.数量庞大。2004年末全省总人口8725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6027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宇
文章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然过程。四川行政区划调整后,并未改变其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大省的基本格局。文章在简要回顾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新变化,揭示出其面临的新问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燕翔
本文认为 ,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也存在着难得的机遇。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 ,需要采取的对策是 :( 1)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 ,拓展农业就业空间 ;( 2 )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 ,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 ,扩大本地就业 ;( 3)加快城镇化进程 ,构建四川城市网络 ,从根本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 4 )把发展劳务输出作为农村经济新兴产业来抓 ,拓展劳务输出空间 ,提高劳务输出质量 ;( 5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开发 ,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 ;( 6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探索城乡统筹就业新路子 ,扫除农村...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对策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志新 李亚
比较中印两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可以得出的启示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在发挥政府宏观引导下,通过制度创新及其配套政策支撑,运用多种有效模式,既要依靠工业化发展来吸纳部分劳动力,也要通过繁荣农村经济对其予以缓解乃至消除。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发展中国家 政府政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作兴
社会劳动力转移(或称流动),就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产业部门或空间地域上“合"与“分”的辩证运动过程。它是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再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劳动力人口新格局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机制和必要过程;也是现代经济学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我国社会劳动力中农村劳动力比重长期处于80%而难下降的状况,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作兴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运动过程。总的来说,它是受社会经济系统运动的状况制约的。马克思早就论述过这一问题:“农业工人和工业工人之间的分工一般来说也是这样。……它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且是很现代的、决不是到处都已达到的产物,它是和一个完全特定的生产阶段相适应的。”实际上,劳动力这种生命有机体的产业、地域流动及其引起的结构演变,也是伴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科学技术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董艳娇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综合效益低又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五年来,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经济收人,必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培训 政府行为 必要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杜肯堂 李大光
论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杜肯堂李大光本文认为,城乡一体化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长远目标,也是当前城乡配套改革、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加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而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