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73)
- 2023(6182)
- 2022(5207)
- 2021(5180)
- 2020(4314)
- 2019(10463)
- 2018(9787)
- 2017(19124)
- 2016(9715)
- 2015(11262)
- 2014(10758)
- 2013(10876)
- 2012(10324)
- 2011(9645)
- 2010(9647)
- 2009(9105)
- 2008(9198)
- 2007(8060)
- 2006(7421)
- 2005(7160)
- 学科
- 济(46024)
- 经济(45981)
- 管理(24312)
- 业(20594)
- 方法(19818)
- 银(18021)
- 银行(17876)
- 数学(17783)
- 数学方法(17674)
- 行(16716)
- 企(16496)
- 企业(16496)
- 中国(16356)
- 制(16229)
- 贸(11771)
- 贸易(11757)
- 易(11561)
- 融(11506)
- 金融(11506)
- 财(10797)
- 度(10259)
- 制度(10255)
- 业务(9456)
- 农(9436)
- 银行制(8123)
- 出(7976)
- 关系(7778)
- 业经(7724)
- 体(7630)
- 地方(7518)
- 机构
- 大学(142635)
- 学院(135531)
- 济(71691)
- 经济(70572)
- 研究(55017)
- 管理(51436)
- 中国(50645)
- 理学(43044)
- 理学院(42554)
- 管理学(42203)
- 管理学院(41887)
- 财(34286)
- 京(31162)
- 科学(27364)
- 所(27070)
- 财经(26774)
- 经济学(24974)
- 经(24846)
- 中心(24681)
- 研究所(24314)
- 经济学院(22482)
- 北京(20751)
- 银(20571)
- 财经大学(20463)
- 银行(19731)
- 农(19503)
- 院(19189)
- 江(18856)
- 行(18313)
- 融(17231)
- 基金
- 项目(85107)
- 科学(68648)
- 基金(66958)
- 研究(63717)
- 家(57943)
- 国家(57569)
- 科学基金(49098)
- 社会(44780)
- 社会科(42806)
- 社会科学(42795)
- 基金项目(33673)
- 自然(28833)
- 资助(28734)
- 教育(28242)
- 自然科(28239)
- 自然科学(28232)
- 自然科学基金(27792)
- 省(26300)
- 划(24319)
- 编号(22623)
- 部(21642)
- 中国(21212)
- 国家社会(20889)
- 成果(20120)
- 重点(19547)
- 教育部(19311)
- 发(18257)
- 人文(17680)
- 创(17190)
- 社科(17185)
共检索到231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叶绪华
记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同袁世凯政府的一场斗争叶绪华今年是中国银行诞生85周年。在纪念这一光辉节日时,我们都会想起1916年上海分行抗拒袁世凯政府发布停兑令事件。这一事件对诞生仅4年的中国银行确是一场关系她存亡绝续的严峻考验,也是对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有着深...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清政府末年,财政情况不断恶化:财政赤字每年高达2000—7000万关两之多。加之赔款数额猛增,已使清朝财政难以维持。为了弥补赤字,偿还外债,清政府又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横征暴敛于民,致使官逼民反。自1902年至1911年8月不到十年中,民变达千余次,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志成 李光
在清末民初风雨飘摇的时局中,袁世凯凭借其较高的身份地位,在废科举、办学堂、发展职业教育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做法符合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袁世凯 近代 职业教育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彭干梓 夏金星
晚清新政之时,袁世凯力废科举,大兴学堂,为清末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主张"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领导学部于各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为新式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使教育体系更为完善;要求农务局在各地劝办农会,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发行农学刊物,翻译农学教科书,举办农产品评审会,初步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推广体系;倡导"自谋其生"的教育观,将"实科"、"实学"、"实益"落实在"谋生"理念之上。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谢平 尹龙
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 ,使网络银行在近些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网络银行不仅是一种金融创新 ,它的出现和兴起很有可能引发金融机构和经营管理模式、金融市场结构、金融业务运作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而且它对现在的货币银行学、货币政策理论、银行组织理论也是一大挑战。网络银行业务也很有可能成为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面临的第一个严重冲击 ,对此进行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全有 李金霞
袁世凯在清末民初致力于山东经济的发展,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外理性抗争,二是自开通商口岸,三是推动农业、商业、税收与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
袁世凯 清末民初 山东经济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金岩
中国银行香港分行BankofChinaH.K.Branch金岩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建立于1917年9月24日,迄今为止已近78载,它是港澳中银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目前在香港地区设有26间支行(199年底统计),4个附属公司和12家联营公司...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愿
大萧条前夕中国经济表现优于西方国家,但关于市场和政府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仍有争议。本文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为中心考察自由银行体系的运作及法币改革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在竞争性货币体系下,中行沪行作为发行的银行恪守谨慎发行、按金融季节调整的发行政策;作为商业性银行极其注重信贷业务,放贷谨慎又不失灵活性;通过银行同业公会发行公单救济陷入危机的银行,发挥银行之银行的作用。在经济稳定时期,中行沪行根据金融季节调整兑换券发行以满足市场流动性需求,保持上海物价稳定;在大萧条前夕,面对白银内流通货膨胀,主动减少兑换券发行;在白银风潮时期,面对白银外流通货紧缩,主动增加兑换券发行以平抑物价波动。但法币改革后中行沪行兑...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田晓韧
2002年是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实施三年发展规划的第一年。这是我行针对入世后竞争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在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专门制定的未来几年发展战略规划,是我行将来能否在全面开放的金融市场上确立并保持相对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我行凝聚队伍,增强合力的关键。 按照三年规划的整体部署,我行2002年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基础利润30亿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行今年的主要工作侧重于以下方面。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仁吾
今年是中国银行100周年华诞。遥想1912年2月,中国银行由孙中山先生批准正式成立。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银行成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为国家对外经贸发展和国内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银行的经营史上有着无数个默默奉献的员工,传诵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史话。同样,中国银行湖北分行的百年光荣历史,不仅有众多的金融改革者为之披荆斩棘,也有无数的金融工作者为之保驾护航,这其中也留下了一个中行人为湖北省分行审计事业竭心尽力、奋斗不息的身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品秀
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这就意味着金融走向国际化。21世纪将出现更高形式的经济整合,从经济一体化到货币一体化将是21世纪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银行将逐步步入网上银行时代。面对这一趋势,作为中国金融的主导产业——中国银行必须整合,采取必要的竞争策略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到世界经济的洪流中去,中国金融才有出路。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庆军
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一直是处于压抑的状态,他们与政府的关系,呈现出矛盾与依赖的双重性,但在不同的时期又各有其特点。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由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局面逐步形成,并进而垄断了整个国民经济,已成为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基础,民族资本只能在其夹缝中艰难地生活,无论从其政治或经济力量来说,已不足以凭自身的力量相抗衡,只能在忍气吞声之下委曲求生。 然而,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却另有一番景象,虽然尚未能脱却统治集团的束缚以及对其依赖心理。但是,由于政局的不稳,统治力量的薄弱以及北洋官僚资本未能形成垄断局面,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一个发展时期,因此,这一阶段,他们与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潘晓霞
1916、1921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度遭受挤兑风潮。挤兑风潮的发生,是政府与银行信用交相丧失的结果,反映着金融乃至政治经济体系的致命缺陷,其中有政府的银行财政化问题,也有银行的权力依赖、本身实力及应对危机能力的问题,还有政府、社会危机处理经验的匮乏。中国、交通银行在两次危机中同遭打击,中国银行安渡难关,并很快恢复发展,交通银行却一落千丈,从此失去与中国银行一比高下的能力。之所以如此,既有政局变更、政治力量消长等原因,也和中国银行对市场、信用的坚持与交通银行对政府的依赖密切相关。两次挤兑风潮的发生、发展路径及结局的异同,或可为深入认识、思考近代中国银行与政府关系问题提供某些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