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69)
2023(3478)
2022(2816)
2021(2745)
2020(2272)
2019(5134)
2018(5181)
2017(10307)
2016(5344)
2015(5738)
2014(5293)
2013(5401)
2012(5013)
2011(4725)
2010(4875)
2009(4627)
2008(4432)
2007(4215)
2006(3980)
2005(3433)
作者
(14751)
(13309)
(12546)
(12007)
(7684)
(6374)
(5500)
(5194)
(4855)
(4482)
(4347)
(4223)
(4018)
(3951)
(3913)
(3871)
(3755)
(3713)
(3559)
(3414)
(3373)
(3222)
(3184)
(3145)
(2989)
(2963)
(2935)
(2693)
(2642)
(2630)
学科
(43592)
农业(28969)
(27299)
经济(27279)
(22555)
业经(10750)
农业经济(9703)
(8849)
农村(8843)
土地(8006)
(7529)
地方(6917)
(6464)
劳动(6464)
发展(6357)
(6356)
农业劳动(6298)
人口(6085)
收入(5908)
管理(5810)
动力(5787)
中国(5753)
(5751)
劳动力(5746)
农业人口(5698)
分配(5567)
建设(5468)
及其(5430)
方针(5281)
方法(5133)
机构
学院(76367)
大学(69224)
(39391)
(34976)
经济(34424)
农业(29628)
管理(29355)
研究(27642)
理学(25767)
理学院(25528)
管理学(25191)
管理学院(25072)
中国(22876)
业大(20906)
农业大学(17905)
科学(17358)
(14372)
中心(13931)
(13851)
(13820)
研究所(13051)
(12416)
经济管理(12416)
(11573)
(11545)
(11399)
科学院(10822)
发展(10437)
(10425)
(9782)
基金
项目(52357)
科学(41010)
研究(40795)
基金(37460)
(32906)
国家(32495)
科学基金(27198)
社会(26543)
(24831)
社会科(24636)
社会科学(24631)
(22204)
基金项目(20809)
编号(18516)
(16832)
自然(16005)
教育(15759)
自然科(15537)
自然科学(15536)
自然科学基金(15240)
(13547)
资助(13408)
成果(13396)
(12373)
(11699)
发展(11340)
重点(11314)
农业(11216)
(11174)
课题(11134)
期刊
(47434)
(46861)
经济(46861)
农业(32195)
中国(18654)
研究(18416)
业经(15710)
(14205)
科学(13259)
学报(13129)
农业经济(13080)
农村(12670)
(12670)
大学(10824)
学学(10745)
(9881)
金融(9881)
农村经济(8616)
问题(7723)
世界(6981)
经济问题(6735)
(6689)
资源(6484)
社会(6022)
(5963)
社会科(5713)
社会科学(5713)
业大(5657)
技术(5403)
农业大学(5297)
共检索到115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唐健  
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2010年"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飞  杜云素  
中国农民城镇化不能回避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城镇化的实质是"弃地"城镇化。计划经济时期,农民进城后拥有城市全方位的福利保障,"弃地"城镇化有其合理性。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继续采用"弃地"城镇化模式,形成"半城镇化"困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弃地"城镇化的合理性基础已经丧失,且不符合农民的实践理性。因此,有必要赋予农民明确的农村土地权利,让农民"带地"城镇化。从社会良陛运行的角度看,"带地"城镇化有利于提升进城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他们实现向上社会流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启臻  
土地制度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进城农民对土地的态度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此,我们于1995年10月对分布在北京市海淀区的进城农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被调查者共237人,来自18个省、市。调查结果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晓鸣  张克俊  
城镇化是我国今后最大的内需,如何使2亿多农民工真正市民化则是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能不能带着土地财产权进城以及如何带着土地财产权进城,这首先要弄清楚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农民的财产权以及如何才能行使完整的财产权。本文认为,目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具有财产权属性,但权能不完整、具有脆弱性。让农民带着土地财产权进城的根本是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财产权;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破除农民获取土地财产收益的行政权障碍;在此基础上还必须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流转起来并通过产权整合实现增值,同时要加强户籍、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飞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顺利推动农民城镇化必须厘清农民和农地的关系。学界对农民是否"带地"城镇化存在争议,指出"带地"城镇化不利于农民享有均等的农地承包权、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本文认为这两方面的风险可以通过政策设计加以避免。具体而言,在确保农民均等的地权方面,应坚持农地集体所有,严控农户农地承包权规模,放宽农地经营权规模,同时,确认农民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农业兼业化不妨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地租亦不影响农业规模化的实现,关键是制定规范合理的农地流转制度,划定地租的最高界限,同时,应加大国家支农力度和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使各种惠农政策真正服务于农业经营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姚志   郑志浩  
随着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延包时点的临近,进城落户群体的承包地延包处置问题亟需解决。理论分析与访谈调查显示:到期延包处置包含固有的现实依据、效率逻辑与产权归属逻辑;在未来延包时点,主要可以配给直接顺延、有偿退出、无偿退回、有偿使用四种方案;到期后全部直接顺延进城落户群体的承包地可能引发无地人群的不满,而有偿退出存在着标准难统一等问题;直接无偿收回进城落户群体的承包地可能会成为大部分村庄的主要选择,原因是受到户籍变动、公平心理与收入差异的影响;有偿使用方案得到了超过半数的访谈农户支持。事实上,进城落户群体的农村承包地权利处置问题实质上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主体资格”问题,是对承包权的下属权利如成员权、继承权、退出权等土地产权理论边界的拓展与深化,也是对中国农地产权改革理论内容的细化与丰富。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秦智杰  
征地与农民问题本刊记者秦智杰征地与农民的问题,早就存在着了。只要有城镇的扩大、厂矿的兴建、道路的拓宽与延伸、能源基地的发展,就必然会存在和发生土地的征用与农民问题。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征地与农民的问题过去虽然存在了,却并不显得突出,或者说基本上不构成...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钱一舟  
该文以农民进城打工的收入和成本的问卷调查为基础,探讨进城农民工在低收益状况下的生存依赖和生活方式、行为取向、心理倾向,认为当前进城农民工的低收入低职业地位也必然造成他们的低心理位置和低心理行为,这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壁垒,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并会阻缓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影响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田慧生  吴霓  张宁娟  李晓强  
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2城市调研发现,各地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管理、在校学习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为进一步改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建议中央设立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专项基金,实施教育券制度,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各地制订合理的入学标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推广农民工子女学校"国有民办"办学模式,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支持和监管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承鹏  刘殿臣  
土地被征而进入城镇生活的大量农民,由于其自身素质的限制以及城市接纳他们的准备不足,导致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遇到了许多挫折。为顺利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关心和帮助进城生活的失地农民,提高其素质,增强其竞争力,培养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翁艺青   胡新艳  
就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往农民在县域定居多归因于户籍制度和生活成本等因素,但却难以解释在户籍制度松动和经济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农民就近进城的基本趋势。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村社中,农民将土地视为“命根子”,地权稳定性成为农民行为决策的重要准则。因此,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民进城路径选择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民就近进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地确权产生的财产功能效应和生产功能效应分别给农民带来了“离乡非农就业”“留乡守土务农”两种激励导向,而就近进城则成为农民选择的兼容性策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确权更能促进东中部地区农民和家庭女性劳动力占比低的农民选择就近进城。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在农地确权情况下,农民农业兼业的意愿增强,从而促进其就近进城。笔者认为,农民进城路径选择隐含着深刻的产权经济学含义,这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以县域经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理解。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灵辉  
根据现行法律政策及地方实践,结合进城农民分化引致的土地权利处置方式的多元化需求,依据土地权利让渡程度的不同,构建进城农民土地资产处置模式体系:土地保留、土地流转和土地退出,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对作为城镇化主力军之一的农村大学生土地资产处置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毕业参加工作、已婚、在城市租房居住或者已购买住房、户口迁出、对未来土地价格预期越乐观、家庭收入越高、家乡所在地人均GDP越高、政府组建的专门负责土地退出机构的资金实力越雄厚和盈利能力越高,则农村大学生越倾向于部分或者完全让渡土地权利;家庭农业人口占比越高,则农村大学生越倾向于选择保留土地。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若男   阮荣平   朱佳   郑风田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7617个农民家庭样本,采用门槛效应模型分析家庭收入对中国农民子女进城就学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对农民子女进城就学决策具有门槛效应,收入门槛值处于较高水平;家庭收入低于门槛值对进城就学决策影响不显著,超过门槛值时对进城就学决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不同情境下农民子女进城就学的收入门槛值存在异质性,其中小学阶段高于初中阶段,跨县域高于县域内,同步方式高于非同步方式。据此,应通过完善农业转移人口教育成本分摊机制进一步降低农民子女进城就学收入门槛,并针对不同情况实施差异化进城就学扶持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叶兴庆  李荣耀  
自2003年以来,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在"三权"处置问题上经历了从重保障功能到重财产属性、从直面"一权"到直面"三权"、从强调"维护"到强调"转让"的演进过程。本文提出的支持引导"三权"转让的总体思路是,按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顺序,依次扩大转让改革的尺度;按一般农村、城郊村、城中村的顺序,依次扩大转让改革的力度;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财产权利,设置不同的受让人范围和优先序;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