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42)
- 2023(16443)
- 2022(14144)
- 2021(13228)
- 2020(10938)
- 2019(25307)
- 2018(25209)
- 2017(48396)
- 2016(25820)
- 2015(29391)
- 2014(29263)
- 2013(29556)
- 2012(27375)
- 2011(24988)
- 2010(24894)
- 2009(23059)
- 2008(22069)
- 2007(19301)
- 2006(17363)
- 2005(15390)
- 学科
- 济(126347)
- 经济(126220)
- 业(71791)
- 管理(66550)
- 农(51862)
- 方法(47816)
- 企(47117)
- 企业(47117)
- 数学(42299)
- 数学方法(41939)
- 农业(34414)
- 中国(32462)
- 业经(28500)
- 地方(28441)
- 学(23603)
- 财(23466)
- 贸(21417)
- 贸易(21404)
- 制(21308)
- 易(20783)
- 环境(17496)
- 发(17255)
- 银(16526)
- 银行(16492)
- 和(16304)
- 融(16051)
- 金融(16048)
- 行(15922)
- 体(15302)
- 理论(15249)
- 机构
- 大学(373488)
- 学院(372635)
- 济(164696)
- 经济(161447)
- 管理(147098)
- 研究(131863)
- 理学(127297)
- 理学院(125886)
- 管理学(124031)
- 管理学院(123355)
- 中国(100793)
- 京(79834)
- 科学(78162)
- 农(71333)
- 财(69168)
- 所(65490)
- 中心(59958)
- 研究所(59585)
- 业大(57090)
- 财经(55589)
- 农业(54467)
- 江(53667)
- 经(50755)
- 北京(50736)
- 经济学(50062)
- 范(49563)
- 师范(49239)
- 院(46773)
- 经济学院(44907)
- 州(43136)
- 基金
- 项目(252243)
- 科学(198873)
- 研究(188739)
- 基金(184232)
- 家(159397)
- 国家(158036)
- 科学基金(135514)
- 社会(122282)
- 社会科(115559)
- 社会科学(115525)
- 基金项目(98020)
- 省(96019)
- 自然(84422)
- 教育(83512)
- 自然科(82392)
- 自然科学(82376)
- 自然科学基金(80906)
- 划(80081)
- 编号(77485)
- 资助(74789)
- 成果(62814)
- 部(56749)
- 发(55682)
- 重点(55585)
- 课题(51872)
- 创(51452)
- 国家社会(51178)
- 教育部(48696)
- 创新(48069)
- 人文(47891)
- 期刊
- 济(189888)
- 经济(189888)
- 研究(114186)
- 中国(72422)
- 农(72000)
- 学报(56237)
- 科学(53908)
- 管理(50409)
- 农业(49251)
- 财(48732)
- 大学(43728)
- 学学(41076)
- 教育(35512)
- 融(34473)
- 金融(34473)
- 业经(32867)
- 技术(31203)
- 经济研究(29524)
- 财经(27001)
- 问题(25737)
- 业(23421)
- 经(23260)
- 图书(21619)
- 世界(20363)
- 技术经济(19448)
- 贸(18260)
- 理论(18237)
- 版(17938)
- 资源(17732)
- 现代(17131)
共检索到5608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傅军胜
幸福,一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人民幸福快乐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内涵和基本尺度。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幸福"这一古老的话题被赋予了更多积极的现代意义。从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们谈及的热门话题,到成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的宠儿,"幸福感"、"幸福指数"、"国民生活快乐指数(GNC)"以及"国民幸福指数(GNH)"等跟幸福有关的新锐词汇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研究趋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许海平 傅国华
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年的数据可以考察公共服务对中国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检验不同年龄和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1)公共服务中的社会保障服务对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其他公共服务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不显著;(2)社会保障服务显著影响农村老年居民的幸福感,对农村非老年居民幸福感影响不显著;(3)社会保障服务显著影响东部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对中、西部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不显著;(4)人均收入和相对收入是农村非老年居民和中、西部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对
关键词:
公共服务 农村居民 幸福感 社会保障服务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林 靳共元 赵静
立足"中国梦",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涵与要求,把握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目标和重点内容,以山东省的济南、青岛和菏泽三个农村地区为中心进行考察,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三个地区的幸福指数,研究发现: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四条路径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经济合理调整、注重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建设和提高政府信用水平。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前恒 池桂娟
本文使用来自中国4个省8个县64个村庄900多个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研究了中国农村居民的比较强度、比较方向以及比较中的包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大约45%的农村被调查者在日常生活中会与别人进行比较。收入低的农村居民的比较强度高,比较强度对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进行比较的农村居民把"本村民小组居民"作为比较参照系的比例最高,选择"邻居"作为比较方向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最低。收入高、受教育年限长或女性农村居民的包容性强,包容性强的农村居民幸福感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军旗 乐章
本文采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的幸福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使用社区网络覆盖率作为工具变量估计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至少通过网络学习和休闲娱乐两类渠道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幸福效应;异质性分析指出,与东部地区相比,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中部和西部农村居民幸福效应。与农村老年群体和中年群体相比,青年群体使用互联网所带来的幸福效应更为明显。本研究丰富了互联网发展在中国乡村建设中的福利效应分析,对当前如何开展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入实施"互联网+"农村惠民工程,从而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冷晨昕 祝仲坤
当前,互联网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村居民的行为观念与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5年度数据,系统评估了互联网技能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幸福效应。研究表明:掌握互联网技能会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其感到"非常幸福"的概率显著高出2.6%。考虑到掌握互联网技能很可能是农村居民"自我选择"的结果,结合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内生转换模型构造反事实框架纠正选择性偏误,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的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技能会通过丰富休闲娱乐活动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关键词:
互联网 农村居民 幸福感 休闲娱乐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王健 孟庆跃 Winnie Yip 王丽娜 曲江斌 贾莉英 孙强
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我国有9亿农民,农民感觉幸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文章采用昨日重现法,对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居民平均有12.79%的时间处于不幸福状态;有27.00%的居民U指数大于0,均数为47.03%,说明平均有47.03%的时间处于不幸福状态;不同特征人群的主观幸福感不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调查县、文化程度、相对经济状况、失眠状况、心情抑郁和时间压力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前恒 职嘉男
运用中国中西部地区4个省8个县64个村庄956个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村庄直接民主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庄直接民主能够显著增加农村居民幸福感,村民大会召开次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带来的幸福感增加相当于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62个百分点带来的幸福感增加;把穷人与非穷人分开进行分析时,村庄直接民主对非穷人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穷人幸福感的增加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展村庄直接民主仍是必要的,并应采取适当的政策促使村庄直接民主能够增进穷人的幸福。
关键词:
村庄直接民主 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法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大鹏 孙治一 于滨铜 李阳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已经成为常态,对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基于体验效用假设,构建了工农要素流动下农村居民的幸福函数,并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农村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效应、机制与情境。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在总体上促进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但却存在一定的"伊斯特林悖论"关系,即短期非农就业能够显著促进幸福增长,但长期非农就业对幸福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出现停滞或反向抑制状态;其内在机制主要在于非农就业过程中农村居民的需求层次逐渐由生存需要转向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但长期非农就业并不能显著提升外出务工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感知;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效应,在本地非农就业和跨省流动的就业情境下更为显著,在女性群体、高中层次受教育程度群体中相对更高,且伴随农村居民的年龄增长呈现边际递减规律。基于此,文章提出创造本地就业市场、关注非农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变化、加强非农就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等针对性政策启示。
关键词:
农村居民 非农就业 伊斯特林悖论 幸福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圣翔 刘传江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互联网使用以及社会网络的拓展均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相较于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而言,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更高;社会网络通过社会信任、社会互动、互惠共范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互联网使用强化了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性别异质性以及收入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及互联网使用在其中的调节效应。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于伟 张鹏
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的社会心理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省域数据研究发现,教育发展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但城乡教育差距不仅直接降低了农村居民幸福感知,还能够通过城乡收入落差和降低社会阶层认知方式对农村居民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的抑制效应还存在区域异质特征。为此,需要明确乡村教育的价值定位,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因地制宜优化农村教育生态系统,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庆华 张明 姜松 涂先进
当前农村居民家庭在负担较高的教育支出甚至发生"因教致贫"后,对教育的功能与效用产生了一定的质疑。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数据,采用有序响应probit模型半参数估计,实证检验了教育对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更高。检验发现,受教育程度的提升确实能够增进农村居民幸福感。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购买住房和改善健康状况是教育增进居民幸福感的主要渠道。分区域研究发现,虽然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对不同区域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都具有促进作用,但中西部教育增进幸福感的主要作用机制体现在教育的收入效应上,而东部地区这种影响机制更主要表现在教育带来的健康状况改善和住房偏好满足。
关键词:
教育 幸福感 半参数估计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庆华 张明 姜松 涂先进
当前农村居民家庭在负担较高的教育支出甚至发生"因教致贫"后,对教育的功能与效用产生了一定的质疑。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数据,采用有序响应probit模型半参数估计,实证检验了教育对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更高。检验发现,受教育程度的提升确实能够增进农村居民幸福感。通过提高收入水平、购买住房和改善健康状况是教育增进居民幸福感的主要渠道。分区域研究发现,虽然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对不同区域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都具有促进作用,但中西部教育增进幸
关键词:
教育 幸福感 半参数估计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曾鸣
基于CGSS2010和CGSS2015年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公共文化支出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公共文化支出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幸福感。首先,公共文化支出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村居民幸福感概率提高2.87%;异质性分析表明,公共文化支出对农村低收入、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再分配水平、互联网使用和社会信任感是公共文化支出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作用机制。最后,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社会阶层认同、道德素养和文化活动参与五种不同文化元素符号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效应逐渐递减。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圣翔 刘传江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互联网使用以及社会网络的拓展均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相较于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而言,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更高;社会网络通过社会信任、社会互动、互惠共范影响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互联网使用强化了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性别异质性以及收入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及互联网使用在其中的调节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