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58)
2023(3525)
2022(2956)
2021(2673)
2020(2256)
2019(4926)
2018(5114)
2017(9232)
2016(5337)
2015(6139)
2014(6429)
2013(6052)
2012(5587)
2011(4954)
2010(4940)
2009(4524)
2008(4299)
2007(4033)
2006(3508)
2005(3162)
作者
(15857)
(13156)
(12974)
(12435)
(8330)
(6225)
(5954)
(5216)
(5118)
(4747)
(4511)
(4470)
(4317)
(4301)
(4296)
(4053)
(3931)
(3857)
(3832)
(3709)
(3448)
(3355)
(3235)
(3151)
(2975)
(2974)
(2972)
(2862)
(2808)
(2777)
学科
(16842)
经济(16814)
管理(13409)
(12651)
(9009)
(8431)
企业(8431)
(7694)
收入(7535)
中国(6701)
方法(6357)
(6208)
(5515)
农业(5436)
数学(5409)
数学方法(5321)
(5268)
国民(4482)
(4265)
银行(4252)
理论(4250)
国民收入(4162)
(4089)
(4024)
财富(4024)
(3756)
金融(3749)
地方(3707)
教育(3678)
业经(3604)
机构
学院(71368)
大学(70958)
研究(27387)
(27067)
经济(26310)
管理(24268)
中国(20675)
理学(20424)
理学院(20175)
管理学(19686)
管理学院(19555)
科学(17063)
(15925)
(15604)
(14431)
(14238)
研究所(13139)
中心(12695)
(12256)
农业(12182)
业大(11885)
财经(10433)
(10177)
(10148)
北京(10022)
师范(9977)
技术(9811)
(9465)
(9453)
(9220)
基金
项目(48008)
科学(36970)
研究(35719)
基金(33420)
(30035)
国家(29753)
科学基金(24372)
社会(21500)
社会科(20162)
社会科学(20155)
(19358)
基金项目(17046)
教育(16968)
(16495)
自然(15201)
编号(15012)
自然科(14858)
自然科学(14850)
自然科学基金(14572)
资助(13722)
成果(13197)
课题(11372)
重点(11091)
(10428)
(10258)
(10151)
(9688)
(9218)
科研(9110)
创新(9102)
期刊
(32527)
经济(32527)
研究(22024)
中国(18764)
(14743)
学报(14432)
教育(12310)
科学(11711)
(11636)
大学(10897)
学学(10297)
农业(9657)
管理(9372)
技术(7207)
(7075)
金融(7075)
业经(5548)
财经(5389)
经济研究(5353)
(4700)
(4683)
职业(4509)
(4463)
问题(4184)
业大(4105)
统计(3602)
图书(3561)
农业大学(3520)
(3457)
论坛(3457)
共检索到1155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文华  
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当前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税负较重、医疗教育等支出过大等突出问题。如何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提高居民收入,减轻中等收入群体负担,是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強  
从收入分层的角度研究社会群体与社会结构,对于我国当前的改革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收入分层时,人们习惯于将各收入群体分为上、中、下三种层次。从世界各国的统计看,上层收入群体或高收入群体都仅是社会上的少数人。换言之,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一个常量。这样,社会上的另外两个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就必须是互为消长的关系,即若一个所占比例较大,则另一个必然较小,反之亦然。当中等收入者构成社会的多数(或日主体)时,低收入者就必然成为社会的少数人群体。这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在结构上比较稳定。因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成员律律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有较强的认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种聪  
目前很多学者已经测度出我国居民收入为金字塔结构,如陆学艺、李培林等,基于效率和公平的双重角度,这种结构不利于社会的公平和经济的发展。中等收入阶层是调整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重要的一环,其比重的增加对构建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中等收入的阶层定义以及比重的测度方法一直被国内外学界和实践部门探讨和争论。本文从中等收入阶层的概念界定、标准的划分、测度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进展,并进行了简要评价。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廖九如  
中等收入阶层是收入、生活最稳定的社会阶层,他们具有衣食无忧、重视教育、负债率低的消费特征。应通过尽可能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教育投资、全面实施社会保障制度、鼓励自主创业等措施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崔晋生  
根据界定的山西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标准,2004年山西中等收入阶层总数约为385.6万人,其中约67%分布在城镇,33%分布在农村。据有关人士估计,到2020年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人口将要达到总人口的35%~40%。据此,山西中等收入阶层人口到2020年也应达到35%左右。根据1995~2004年山西省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山西中等收入阶层人口若要达到总人口的35%,2005~2020年其他各项发展指标年均增长目标值则分别应达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应为14.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应为11.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应为9.96%,全省职工人...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田艳平  向雪风  
中等收入群体扩容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降低社会不平等,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文章从收入阶层流动的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在共同富裕目标中的作用,从理论上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低收入群体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影响,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截至2018年,我国仍有68.67%的家庭处于低收入阶层,“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构明显,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缓慢;第二,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低收入群体收入阶层向上流动,有助于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扩容,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仍成立;第三,机制检验发现,家庭创业、理财参与和就业水平提升是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低收入群体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第四,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低收入群体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促进效应在西部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更显著,并且与城镇和低人力资本家庭相比,这种促进效应在农村家庭和高人力资本家庭中更强。文章的研究发现为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论据。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宏  
扩大中等收入劳动者群体我国可选择由政府引导和推动的、自发与自觉相结合的路径。在初次分配领域,应通过政府减让税费扩大劳动报酬增长空间、推动劳动力市场建设、引导企业让渡利润以让职工按贡献分享发展成果、通过引导就业升级和扶持自主创业扩大中等收入劳动者来源、加强工资支付保障与正常增长机制,推动更多低工资劳动者进入中等行列。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常兴华  李伟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内涵和划分标准中等收入阶层是指一定时期收入及生活水平稳定保持在中等或相对平均水平的居民群体。这一概念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内涵。1.发展。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重将缩小,符合一定标准的中等收入者比重将上升。这一标准应是绝对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于晓媛  韩克勇  
中等收入阶层是推动我国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核心力量。因此,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是推进我国可持续消费的现实基础,也是缩小我国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郑云  
本文就我国现阶段中等收入阶层需求进行了分析, 得出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过小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回升的一个直接因素, 为此提出相关政策措施来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 以促进消费: (1) 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为重点,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2) 完善分配制度, 调节过高收入者水平, 以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 (3) 加大教育投入, 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 (4) 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为先导, 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5)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6)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向雪风  张路  
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测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考察不同收入阶层间的流动性,并讨论金融知识对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截至2018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24.91%,“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构明显,低收入群体向上流动的速度正在逐年加快;金融知识水平提升能够促进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有助于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扩容;金融知识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促进家庭参与金融理财增加其财产性收入、促进家庭创业增加其经营性收入两种渠道来实现;金融知识对阶层向上流动的促进效应仅在非风险厌恶以及低初始财富的低收入家庭中显著。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文纲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开始发生变化,其中,中等收入阶层正成长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尽管目前其所占比重仍较小。营销者必须重视这一变化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本文在对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背景和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中等收入阶层的需求和购买行为特征;然后,针对企业的营销变革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劲松  韩克勇  
为了尽快提高山西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构建“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必须不断加强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舆论导向;以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为重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促使低收入阶层向中等收入阶层转化;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成为中等收入者;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介服务业。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何波   刘渝琳   陈翊旻  
作为不可或缺的新型生产资料和重要战略资源,数字要素为驱动经济增长、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新的时代机遇。本文将宏观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数据相结合,从阶层流动、收入差距双重维度探讨数字要素参与能否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带来福音?研究发现:数字要素参与在畅通不同收入群体向上流动通道的同时削弱了收入相对剥夺效应,改善了收入分配结构。其作用机制在于数字要素通过助推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优化家庭资产配置,提升家庭收入创造能力和增值能力,带来阶层流动机会的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保障在数字要素参与对非农就业和金融市场参与发挥的促进作用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强化了“提低、扩中”的数字红利效应。本文为探索数字要素参与助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赋能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提供新的思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蔼婷  刘波  李金昌  
本文基于"住户—厂商—政府"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收入分配影响非正规经济规模的机理分析,提出了中等收入阶层收入份额与非正规经济规模呈负相关的研究假设。进一步地,基于2000—2009年全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上述假设进行了双维度的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收入份额将抑制非正规经济规模的发展,并且沿海地区的抑制效应显著大于内陆地区。现行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依然倾向于惠及高收入人群,这既不利于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又不利于科学引导非正规经济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