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17)
2023(3523)
2022(2757)
2021(2803)
2020(2124)
2019(5036)
2018(5098)
2017(6485)
2016(4793)
2015(5490)
2014(5735)
2013(4584)
2012(4246)
2011(4053)
2010(4401)
2009(3359)
2008(3205)
2007(3014)
2006(2865)
2005(2756)
作者
(10210)
(8417)
(8293)
(8165)
(5357)
(4154)
(3951)
(3579)
(3222)
(3200)
(2912)
(2808)
(2790)
(2757)
(2694)
(2635)
(2569)
(2547)
(2498)
(2466)
(2383)
(2162)
(2114)
(2016)
(1976)
(1971)
(1902)
(1845)
(1815)
(1745)
学科
教育(19383)
中国(10435)
(6994)
经济(6986)
管理(6619)
理论(6377)
教学(6303)
(4754)
(4450)
(3777)
发展(3623)
(3564)
(3544)
企业(3544)
思想(3539)
(3499)
政治(3455)
改革(3329)
研究(3304)
思想政治(3259)
政治教育(3259)
治教(3259)
学校(3227)
德育(3221)
高等(3206)
技术(3178)
学法(2912)
教学法(2912)
教育改革(2906)
(2864)
机构
大学(58419)
学院(52258)
教育(28413)
研究(23474)
(20623)
师范(20575)
师范大学(17359)
(14511)
科学(12775)
(12023)
管理(11851)
职业(11688)
经济(11449)
(11255)
教育学(11086)
技术(10671)
北京(10456)
研究所(10138)
中国(10116)
(10087)
理学(9833)
理学院(9504)
中心(9278)
管理学(9106)
管理学院(8933)
(8598)
教育学院(8122)
职业技术(7903)
(7636)
研究院(6966)
基金
研究(32120)
项目(30877)
科学(25900)
教育(24675)
基金(18075)
社会(17288)
成果(17024)
编号(16258)
社会科(15939)
社会科学(15937)
课题(15309)
(14786)
国家(14450)
(13796)
(13649)
(13218)
科学基金(11443)
规划(10885)
(9916)
项目编号(9755)
(9357)
研究成果(9028)
重点(8928)
(8920)
年度(8901)
(8687)
(8651)
阶段(8627)
教育部(8584)
(8529)
期刊
教育(49199)
研究(29392)
中国(24096)
(14424)
经济(14424)
职业(11675)
技术(9590)
技术教育(7820)
职业技术(7820)
职业技术教育(7820)
大学(6312)
学报(6190)
科学(5625)
高等(5593)
(5210)
论坛(5210)
高等教育(5015)
成人(4947)
成人教育(4947)
(4836)
(4767)
管理(4497)
(4317)
发展(4190)
(4190)
学学(3873)
职教(3836)
比较(3732)
图书(3496)
农业(3097)
共检索到97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梅丽  
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特征。步入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朝向中华民族凝聚力、包容力的提升,民族进步朝向各民族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者相辅相成,团结是进步的保证,进步是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进步,在新世纪新阶段体现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在新时代成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写照。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明确指向,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求"目标—任务—内容"的具象化,要求"区域—学段"覆盖的完整性,要求"实施途径—组织保障"的操作性。贯穿于全部学段的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国民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一直被视为多民族国家内在包容力、凝聚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团结教育因而成为世界各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尽管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诸如公民团结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跨文化理解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但促进国民团结凝聚的主旨是一致的。具体就我国而言,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纵向上体现为自成体系的阶段性发展,横向上体现为与大的德育系统的嵌合,效能上反映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需求。时代性、专门性、针对性成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显著特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现代化进程中,共同体的脆弱性意味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需要持续开展。在中国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不同阶段的共同体脆弱问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一直致力于培育和铸牢国民共同体意识,从以国聚族到以族兴邦,从反抗侵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阶级联合革命,到带动民族地区建设、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改革,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追求一直贯穿始终。这些努力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由此奠定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进一步"强起来"的政治经济基础。沿着聚族兴邦的实践轨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得以深化的基本路向,就是要突破对象范畴的狭窄性、教育方式的宣教性以及团结进步的物化性,在全民性、生活性和意义性上加以完善。以此为基础,方可更好地满足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敏  薛二勇  皮家胜  李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有必要深入探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功能与发展路径。从内容、目标、对象三个角度,可以基本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内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包括中华各民族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包括"团结"和"进步",二者互为倚靠、不可偏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受教育者,而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受教育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当强调国家观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不应仅仅针对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民族。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德化""教化"三个方面。"文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科学理性水平的提升;"德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民族情感、信念和意志的变革;"教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的自立自强和自我创新。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文化"相对薄弱、"德化"有待加强、"教化"有待提升等挑战,应从解决语言问题、物化问题和普遍问题三方面着手和用力,有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梅丽  李志刚  
经历了从美学到心理学的理论化进程之后,共情理论逐步被运用于包括人际关系交往在内的多个领域。共情由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构成。立足于族际关系的定位,共情理论能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支持。认知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了解对方以形成共识,情感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形成情感上的联通共振。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分为教育引导与悟得生成两条路径,教育引导路径侧重于教育主体的作用,需要强化认知共情;悟得生成侧重于主客体互动,符合情感共情的作用规律。创设共情、激发共情是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要求,因而需要通过"想象接触"创设认知共情场域,需要通过教育的日常化、通常化、平常化引生情感共情。认知共情讲求"知"的深,情感共情讲求"情"的深,教育成效在"知"深、"情"深的基础上才会化为民族团结行动的自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芳  
新时代对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战略地位定位、对民族团结现实格局与理论基础的阐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的确立、对通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的实践路径设计,为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创新提出了全新的战略要求。同时,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要求对"如何建立常态化机制""如何实现全面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如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行教育政策创新。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创新应致力于紧扣新时代新要求,加强教育政策规划意识,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范围、全思维、全方位"育人政策体系;准确定位,坚持整体、系统、长远思维及价值理性等价值取向;合理整合,以教育规律为指引构建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有力保障,建立并完善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协同创新工作机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赵英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被写入了党章。青海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几大藏区的一个缩影。因区位战略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思想与价值环境的多元性、社会特征的风险性等多重因素,新时代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工作既不能成为纯粹的意识形态教育,也不能成为片面的文化沙文主义教育,而是要通过经济发展、宣传教育、文化浸染等多维途径摄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成为"草根"层面简单朴素、自觉自为的社会心理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金志远  郑亚力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团结和睦至关重要。把握生活世界理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理论前提;反思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非日常生活世界化是改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需要;日常生活化是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要补充;确立从非日常生活的学校范式转向日常生活范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念为避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非日常生活化提供了可能;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各司其职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非日常生活世界走入日常生活世界提供可行的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丽萍  覃月弯  
文化认知源于对本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感知、认识、知晓和理解,正确而全面的文化认知是民族团结的文化根基。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文化认知内容不全、认知路径狭窄等问题,需要建立以"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文化杰作"为核心内容的"三重文化认知",并且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虚拟空间"三大平台"建设,探索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路径,由此构建中小学生对中华各民族及其文化的整体认知,以理性的文化认知,建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误读和歧见,以心灵相通增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构筑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婕  万明钢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加强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本要求。本文梳理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与评价体系构建的政策依据、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建立的基本环节:明确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内容与任务;丰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途径;保障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条件;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体系;持续改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体系是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评价的目标、基本维度(思想建设、机制保障、综合条件保障、结果效益呈现)与实施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万明钢  杨金香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学校专题教育课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实施却不尽如人意,存在形式化、以宣传和活动代替教育等困境。从核心素养的视野探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实施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为何提出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何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问题的论述,提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四个核心素养。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中华文化认同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核心素养的基础;团结信念是学校生活中各族学生交往交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魏健  
民族教育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北京市回民学校一向倡导以民族教育发展为先,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和谐发展的办学使命为己任。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从四个方面着力深化民族团结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志达  黎贵优  穆智  范强  
第三方评估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考核机制,有助于各地区相关部门反思、完善和落实决策,提高民族工作的绩效,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科学的智力支持,弥补决策和实践中的不足。目前,关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非常薄弱,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体系,确立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非常必要。"五位一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的主要方法,可以促进民族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全面督促民族工作的落实,推进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新国  毛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云南省推进民族团结工作成就斐然,形成民族团结"云南现象""云南经验",不仅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而且被明确要求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区。新时代,为进一步促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采取了创新政策举措、创新规划指导、创新示范机制、创新示范工程等独创性的重大政策和举措,不仅增进了民族团结,而且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蒋士会   张钰与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本质是以主体交互性、内容生活性、手段创造性和评价过程性为特征的生成性过程。运用怀特海过程哲学理论建构的“主体性-相关性-创造性-过程性”模型,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评价四个维度关照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成性过程。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基于过程逻辑,即对话性师生关系、生活性知识世界、创造性技术手段以及过程性评价标尺的逻辑层次。然而,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低质量发展呈现出学生本位的“主体建构”仍需强化、知识世界的“生活关联”相对薄弱、数字化手段推送的“共情体验”亟待深化以及质量评价的“过程生成”有待彰显的现实样态。鉴于此,提出强化主体交互、优化知识谱系、赋能数字技术平台和实化动态评价的路径重构,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质态跃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