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97)
- 2023(5858)
- 2022(4555)
- 2021(4470)
- 2020(3522)
- 2019(8051)
- 2018(8432)
- 2017(13067)
- 2016(8802)
- 2015(10189)
- 2014(10632)
- 2013(8939)
- 2012(8159)
- 2011(7587)
- 2010(7877)
- 2009(6775)
- 2008(6555)
- 2007(6243)
- 2006(5489)
- 2005(4995)
- 学科
- 教育(21794)
- 管理(16591)
- 济(15733)
- 经济(15700)
- 中国(13547)
- 业(10060)
- 理论(9877)
- 教学(8999)
- 学(8778)
- 企(7802)
- 企业(7802)
- 农(6188)
- 政治(5539)
- 制(5513)
- 学校(5308)
- 研究(5225)
- 体(5210)
- 财(4991)
- 工作(4908)
- 思想(4889)
- 发(4830)
- 学法(4640)
- 教学法(4640)
- 思想政治(4524)
- 政治教育(4524)
- 治教(4524)
- 德育(4495)
- 发展(4282)
- 方法(4174)
- 展(4158)
- 机构
- 大学(111171)
- 学院(103639)
- 研究(40736)
- 教育(32013)
- 范(28387)
- 管理(28249)
- 师范(28153)
- 济(26450)
- 京(25827)
- 经济(25280)
- 科学(24753)
- 理学(23646)
- 理学院(23120)
- 中国(22973)
- 师范大学(22737)
- 管理学(22174)
- 管理学院(21960)
- 所(20286)
- 江(18965)
- 研究所(18523)
- 技术(17902)
- 北京(17308)
- 中心(17264)
- 农(16567)
- 职业(16294)
- 院(14898)
- 州(14831)
- 财(14773)
- 业大(14437)
- 农业(12948)
- 基金
- 项目(65634)
- 研究(58059)
- 科学(51441)
- 基金(40347)
- 教育(37092)
- 家(34237)
- 国家(33718)
- 社会(31650)
- 社会科(29267)
- 社会科学(29260)
- 省(28337)
- 编号(28216)
- 成果(28214)
- 科学基金(27226)
- 划(25905)
- 课题(24067)
- 年(21103)
- 基金项目(19975)
- 项目编号(17304)
- 规划(16774)
- 重点(16388)
- 部(15815)
- 资助(15813)
- 性(15774)
- 研究成果(15429)
- 度(15102)
- 发(15058)
- 自然(14940)
- 一(14657)
- 自然科(14574)
共检索到177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王敏
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机构。从政治心理学角度探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具理论契合性和逻辑自洽性。政治心理学认为,政治主体的认知、情感与人格存在内在的渐次递增关系并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内化为稳定的人格结构,而健全的人格结构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从认知到情感再到人格形塑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梯度过程。因此,需要通过政治认知教育、文化认知教育、情感认知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水平;通过乐情、冶情、融情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通过情境、结构、关系的协调来形塑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三者的共生、叠加与递进推动着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深入与提升。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朝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办好高水平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区高校要自觉主动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从政治保障、价值引领、文化浸润、知行合一、研究创新等多维进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根铸魂,使各民族师生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付艺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汇聚的主阵地,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青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引导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认知基础,逐步成为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时代青年。
关键词:
铸牢 高校 青年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良 杨安然 王晓慧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是由多元主体在各自组织场域中依据共同的价值志趣构建出的课程集合体。依据课程层次理论,该课程集合体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和学生,呈现出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五种形态,并彰显出学科发展逻辑、国家构建逻辑、社会重构逻辑、教育教学逻辑、心理发展逻辑的五维课程建设逻辑。这五种逻辑在理论层面表现出彼此关联、层次递进的特征,但在实践领域也衍生出学科发展和国家构建“去生活化”、社会重构和教育教学“脱域化”、心理发展与行为形塑“知行分离”等内在风险,影响并制约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效果。为此,需要重新审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过程,关照不同层级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从把握课程属性、关照课程形态、增强课程联系三方面寻求化解风险之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许锋华 闫领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青少年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为统领,厘清“四个共同”“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之于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逻辑,坚持“家—校—社”的多元协同,确保“党—团—队”的一体联动,进而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要实现这一机制,需建立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助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嵌式发展;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通式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月刚 杨诗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锋阵地和优势场域,对于促进各族师生在空间、文化、心理、情感等各方面深度互动交融作用深远。学生社团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学生社会化、公民化的关键通道,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场所。民族高校学生社团对浸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四个自信”和增进“五个认同”价值共识,促进各族青年学子从思维、情感和实践解答好时代和社会“应用题”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当前民族高校学生社团在党建引领、聚焦主线、理论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应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与“势”,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纽带作用、阵地作用和传导作用,聚焦主线统筹加强顶层设计与项目牵引、完善组织管理与把关考核、促进资源整合与实践创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学校与社会相互补充、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得益彰的目标,真正释放学生社团效能,引导各族学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者、坚定捍卫者、积极宣传者和主动实践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黄泰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需从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入手。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文化认知的理性升华,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情感体验,文化传承是前三者发展的旨归,同时,四者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所在。民族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立足文化认知这个起点,抓住文化认同这个关键,围绕文化自信这个重点,筑好文化传承这条主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月刚 杨诗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锋阵地和优势场域,对于促进各族师生在空间、文化、心理、情感等各方面深度互动交融作用深远。学生社团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学生社会化、公民化的关键通道,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场所。民族高校学生社团对浸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四个自信”和增进“五个认同”价值共识,促进各族青年学子从思维、情感和实践解答好时代和社会“应用题”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当前民族高校学生社团在党建引领、聚焦主线、理论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应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与“势”,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纽带作用、阵地作用和传导作用,聚焦主线统筹加强顶层设计与项目牵引、完善组织管理与把关考核、促进资源整合与实践创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学校与社会相互补充、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得益彰的目标,真正释放学生社团效能,引导各族学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者、坚定捍卫者、积极宣传者和主动实践者。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其独有的价值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叩问而言,口述史以其事件性、主观性与公共性等特点,使得以集体记忆巩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而以口述史方式所提取的,基于个人生命经历的记忆具有进一步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集体记忆乃至国家记忆的潜力,能够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历史根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意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以呈现形式与依托载体创新拓宽口述史资料传播的横向广度,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仪式操演等方式实现口述史资料的长远纵向传承,是以口述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口述史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洪修 刘燕群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唐晓玉 巴桑旺堆
法治的思维与方式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基于法理基础来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调整和稳定社会关系和秩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法治的方式进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其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深挖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谢欧 张学敏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不仅作为文化存在的图书馆内蕴文化认同教育价值,作为教育存在的图书馆亦是激活公众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因此,本研究认为,图书馆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三重耦合连接,即:其宣传功能塑造中华民族主体的共同体意识认知、文化功能提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文化养料、对话功能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个人空间与社交空间。基于此三重耦合连接,图书馆需把握保持历时性和长时性影响的时间维浸润要义、保持空间传播面覆盖性的空间维集成要义,以及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的建设要义,最终通过其教育价值的有效发挥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