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39)
2023(4491)
2022(3794)
2021(3275)
2020(2656)
2019(5747)
2018(5635)
2017(11102)
2016(5627)
2015(6379)
2014(6458)
2013(6556)
2012(6473)
2011(6146)
2010(6434)
2009(6135)
2008(5783)
2007(5322)
2006(5253)
2005(4666)
作者
(16850)
(14252)
(14129)
(13561)
(9202)
(6592)
(6514)
(5483)
(5422)
(5137)
(5041)
(4725)
(4557)
(4543)
(4396)
(4347)
(4115)
(4109)
(4097)
(3667)
(3637)
(3397)
(3348)
(3331)
(3322)
(3215)
(2999)
(2872)
(2833)
(2702)
学科
(52416)
经济(52278)
管理(15807)
地方(14818)
方法(14305)
地方经济(11678)
(11073)
数学(10791)
数学方法(10719)
中国(10095)
(10044)
企业(10044)
业经(9919)
(8424)
(7761)
(7398)
经济学(6482)
理论(6422)
环境(5915)
(5816)
(5551)
(5222)
社会(4929)
农业(4900)
(4864)
产业(4730)
(4678)
金融(4677)
资源(4530)
(4464)
机构
大学(93167)
学院(92264)
(50913)
经济(49969)
研究(36678)
管理(32593)
理学(27417)
理学院(27040)
管理学(26687)
管理学院(26488)
中国(26469)
(21283)
(19415)
科学(18720)
(17901)
经济学(17352)
财经(16805)
研究所(15794)
中心(15289)
经济学院(15169)
(15087)
(14209)
(12975)
北京(12644)
(12585)
师范(12543)
社会(12321)
财经大学(12159)
科学院(10910)
(10823)
基金
项目(53857)
科学(43197)
研究(41254)
基金(39972)
(33480)
国家(33197)
社会(31306)
科学基金(28697)
社会科(28455)
社会科学(28441)
基金项目(20398)
(19885)
教育(18063)
(16633)
资助(16368)
自然(15520)
编号(15476)
自然科(15135)
自然科学(15132)
自然科学基金(14863)
成果(13327)
国家社会(12998)
(12914)
(12374)
(12345)
经济(12252)
重点(12000)
发展(11297)
课题(11213)
(11156)
期刊
(67219)
经济(67219)
研究(35645)
中国(19086)
(16559)
管理(14131)
经济研究(11874)
科学(11491)
学报(10726)
(10092)
财经(10013)
大学(8981)
(8848)
学学(8502)
问题(8459)
技术(8129)
(7901)
金融(7901)
业经(7894)
教育(7662)
农业(6623)
技术经济(6509)
世界(6201)
统计(5861)
(5519)
经济问题(5353)
经济管理(5252)
改革(5066)
(5066)
经济学(5065)
共检索到1538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舒化鲁  
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是错误的.造成这一错误的深层原因是对历史唯物论的简单化教条化.按照简单化教条化的历史唯物论,社会结构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个层次.而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都只能属于中间层次的生产关系,因而使之获得了理论上的同一性.造成这一错误的直接原因是混淆了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与劳动的组织形式的区别.在已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中,也从没有这种区别.所以属于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的计划经济与属于劳动的组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区别也就不存在了.劳动的组织形式也就是生产关系的核心,但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却只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中介层次.就其实质而言,计划经济与自然经济都属于同一社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郑萍  张曼  
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郑萍,张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的具有根本性质和决定意义的突破,这种制度选择和制度创新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概括总结,它必将引发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方式和管...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杨建安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存在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作为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既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也可以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而不可能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或日产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齐建国  
由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中国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最近得出重要结论:经济高速增长不等于过热。如果采取适当的产业发展政策,增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1988年的经济过热有可能避免,整个80年代经济仍可以更快发展而不会导致过高通货膨胀。这是该课题组运用最新研制的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对1979-1988年我国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政策模拟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于光远  
文章认为,从理解和使用上的差异来看,计划经济一词事实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前者指的是有计划发展的经济,后者指的是社会资源主要由计划来调节,而不是由市场来调节的一种经济制度。作为广义的计划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起来之后仍然是存在的,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并存的。但作为狭义的计划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起来之后是不再存在的。市场经济一家独存的局面早就存在了,但狭义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格局则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才形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经济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划经济在改革中也发生了某些变化,但狭义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格局,目前尚没有改变。不仅...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国光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体制。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80年代初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后,在90年代初发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这一突破对今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建设实践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我们现在提出用市场经济概念代替有计划商品经济概念,就是强调要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在资源配置问题上就必须用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文利  
本文从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政府行为出发 ,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在体制转型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所经历的一系列改革 ,展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 ,讨论了劳动力市场和高等教育市场的形成 ,并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主要手段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卓元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进入了崭新的加速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正在逐步形成和进一步探索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开...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丁堡骏   夏鑫雨  
米塞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可行性提出了著名的可通约性诘难:从“人的行动学”出发,米塞斯认为经济领域目的与手段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求经济行动具有可计算性,后者则要求经济产品具有可通约性,而货币是唯一可赋予产品以可通约性的交换工具。米塞斯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扬弃货币的自由人联合体构想是不可行的。这种诘难陷入了商品拜物教的思维陷阱。在对价值规律的认识上,米塞斯将价值规律视为社会按比例分配劳动、节约劳动时间的唯一实现形式,从而错把货币核算视为最精确的核算方式。在对生产方式的理解上,米塞斯将资本主义视为永恒的生产方式,从而错把产品的可通约性视为社会组织生产的必要条件。在处理劳动与货币的关系时,米塞斯没有追问货币形式的起源,从而错把货币视为商品具有可通约性的原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宏伟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使全球(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从良种的选育到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的使用,处处渗透着生物、化学、化工等科...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项保华  
在管理决策中,人们依靠直觉率性判断或者理性刻意分析得出的结论,有时会与最终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相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献君在《高等教育研究》第8期撰文提出,教育与办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办学是为了教育,但不等于教育。在处理教育与办学关系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在教育实践中,高等学校领导者往往考虑比较多的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蒋一苇  
邓小平同志前不久的讲话和中央政治局的决议,把我们从姓“社”姓“资”的困扰中解放了出来。这可能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坚持社会主义的路线。这些都是毫无疑问的。为什么会出现姓“社”姓“资”的困扰呢?问题在于某些人手里拿着姓“社”姓“资”的大棒,高举“大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