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41)
- 2023(7608)
- 2022(6166)
- 2021(5732)
- 2020(4901)
- 2019(10574)
- 2018(10059)
- 2017(19371)
- 2016(9636)
- 2015(10425)
- 2014(9609)
- 2013(9328)
- 2012(8389)
- 2011(7434)
- 2010(7831)
- 2009(7883)
- 2008(6802)
- 2007(6343)
- 2006(5490)
- 2005(5014)
- 学科
- 业(39727)
- 企(33885)
- 企业(33885)
- 管理(33533)
- 济(32378)
- 经济(32347)
- 融(26328)
- 金融(26328)
- 银(24640)
- 银行(24635)
- 行(23860)
- 中国(19792)
- 技术(14658)
- 方法(13295)
- 财(13119)
- 制(12671)
- 技术管理(11588)
- 数学(11378)
- 数学方法(11286)
- 中国金融(11227)
- 险(10868)
- 保险(10777)
- 业经(9845)
- 务(9791)
- 财务(9777)
- 财务管理(9756)
- 企业财务(9407)
- 农(8494)
- 地方(8444)
- 理论(7538)
- 机构
- 学院(123817)
- 大学(121923)
- 济(55612)
- 经济(54490)
- 管理(51927)
- 理学(43676)
- 理学院(43327)
- 管理学(42844)
- 管理学院(42598)
- 中国(40512)
- 研究(36157)
- 财(30046)
- 京(23766)
- 财经(23169)
- 经(21052)
- 融(20641)
- 中心(20393)
- 金融(20256)
- 银(19846)
- 银行(19041)
- 江(18987)
- 经济学(18119)
- 行(17804)
- 科学(17783)
- 财经大学(17620)
- 经济学院(16405)
- 州(16060)
- 人民(15968)
- 所(15813)
- 商学(15465)
- 基金
- 项目(80089)
- 科学(65353)
- 研究(62367)
- 基金(59275)
- 家(49394)
- 国家(48922)
- 科学基金(44536)
- 社会(42254)
- 社会科(40264)
- 社会科学(40255)
- 省(32717)
- 基金项目(31133)
- 教育(27806)
- 自然(26802)
- 自然科(26327)
- 自然科学(26323)
- 划(25947)
- 自然科学基金(25932)
- 创(24306)
- 编号(24201)
- 资助(23182)
- 创新(21588)
- 成果(19310)
- 国家社会(17747)
- 重点(17659)
- 部(17413)
- 制(17297)
- 发(17257)
- 课题(16928)
- 业(16767)
共检索到2002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凯生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过度的、脱离实体经济运行需求的、缺乏有效监管的金融创新会带来严重后果。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创新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我国金融市场无论是其广度还是深度都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文婷
顾名思义,"首付贷",是指金融机构为无法支付全额首付款的客户提供的用于首付的贷款。"首付贷"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在房价快速上涨的阶段,"首付贷"需求更为旺盛,因其增加了购房者的杠杆,使其可以用较低的资金购买房屋,但是对于银行而言,则增加了银行的贷款风险。过去一些开发商为了尽快回笼资金,曾联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小鲁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和信贷发挥着类似血液循环的功能,源源不断地将资源输送到国民经济各领域,支持投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货币和信贷也是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有可能对经济自身造成重大伤害。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应对日元大幅升值的挑战,持续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融资规模翻番,股价房价暴涨,至90年代初,泡沫大崩盘。此后至今的25年,日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庆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的创新不断,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但同时也增加了新的金融风险。去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业带来了重大影响,许多金融机构纷纷陷入困境,至今仍难料结局。如果总结一下近20年来金融领域中的重大风险事件,可以看出,金融风险发生的频率在加快,风险损失的数量在加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翔峰
今年年初以来信用债违约骤增,且呈持续上升趋势。信用债违约加快。信用债由产业债和城投债组成。产业债是非城投企业发的,包括企业债、公司债、短融中票等种类。目前城投债还没有出现违约,违约的均为产业债。从违约数量看,据Win数据,2014年、2015年分别为5只、21只;2016年以来已有30只,涉及21家发行主体,涉及本金超过200亿元。总体而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若瑾
次贷危机通过跨市场金融风险对世界保险业造成重创,所以分析研究跨市场金融风险向保险业传递的路径、过程和后果十分必要,得出的相应启示和建议也具有较大实践意义。将次贷危机作为实证分析基础,跨市场金融风险有源于交叉性金融产品和金融控股公司两种类型,CDO及CDS等交叉性金融工具和保险集团是典型跨市场金融风险向保险业传递的途径,这些风险的传递导致保险公司受到重创,也给保险业未来发展带来启迪。
关键词:
保险业 次贷危机 跨市场金融风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祁祥
习近平在阐述新常态时提醒人们,"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和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仅从经济领域来看,庞大的地方债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背离经济发展的股市、扭曲的房地产市场、严重过剩的产能、制造业空心化的倾向、国企增长动力不足、民企发展面临各种掣肘等问题,仍然是威胁中国经济发展的风险源。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艳花
主持人的话:一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都是政策、实践甚至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与此相对应的,一些企业的过度融资问题广泛存在,但少人关注,而风险不容忽视。企业的过度融资问题不仅存在于大企业、好企业,甚至存在于一些获得政策倡导支持的小微企业中,有人甚至说,有些企业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本期一线话题将聚焦于企业的过度融资以及由此引致的问题。实践中,企业的过度融资何以发生,这些多余的信贷资金流向了何处?从理论上看,企业过度融资带来哪些问题,企业过度融资的发生和资金的运用中,哪些潜在风险需引起高度关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葛鹏 杨海军
近年来,在国家农业改革政策的推动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有力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现代化、高效化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但我们也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足,存在诸多风险隐患,特别是少数不规范合作社在资金来源与运用、贷款抵质押等方面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存在的风险第一,集资借贷风险。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杨斌
当前,美欧金融机构和工业企业纷纷陷入经营困境,它们发行的金融和企业债券违约率迅速攀升。美国消费贷款、信用卡、汽车贷款的质量也严重恶化,可能引爆比次贷危机还要猛烈许多倍的冲击波。美国金融利益集团仍然操纵着政府和联邦储备银行,用不断印钞票稀释债权的办法向全世界转嫁危机,威胁到世界各国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中国和世界各国都不应对此保持沉默。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衍生品 政府救市 经济预测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文杰 梁瑜 陈融合
近年来,柳州市政府投资基金发展迅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柳州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名股实债"、对表内信贷产生挤出效应、造成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偏差、缺乏有效监管和社会资本直接参与度低等问题。基本情况目前,柳州市政府投资基金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部分出资作为劣后级,与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等的社会资本共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文杰 梁瑜 陈融合
近年来,柳州市政府投资基金发展迅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柳州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名股实债"、对表内信贷产生挤出效应、造成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偏差、缺乏有效监管和社会资本直接参与度低等问题。基本情况目前,柳州市政府投资基金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部分出资作为劣后级,与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等的社会资本共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宇
自2014年7月以来,美元进入升值区间,美元指数累计升幅超过20%。虽然今年2月份美国通胀和消费者信心数据令人失望,但这并没有阻挡美元指数一度跨越100大关,创近12年新高。一些市场人士纷纷发出警告,一轮强势的美元"逼空"(short squeeze)行情呼之欲出。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大环境不容乐观,不少国家存在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经济下行风险不可小觑,须对美元"逼空"的短、中、长期风险保持警惕。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林枚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外部环境;外包项目本身;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负面影响。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彭移风 程燕婉
对新人进行岗位培训是必要的,但是长期的洗脑式培训则是对员工创造力的扼杀。人力资源由于其主动性、可再生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当之无愧的第一资源。充分挖掘员工的创造力为组织服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力资源管理者充当了企业创新的谋杀者。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谋杀了企业创新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