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58)
2023(8761)
2022(7972)
2021(7699)
2020(6318)
2019(14913)
2018(14981)
2017(28926)
2016(15882)
2015(18154)
2014(18185)
2013(17850)
2012(16167)
2011(14512)
2010(14328)
2009(12741)
2008(12130)
2007(10296)
2006(8784)
2005(7439)
作者
(44835)
(36836)
(36630)
(34871)
(23392)
(17663)
(16676)
(14727)
(14086)
(13121)
(12798)
(12203)
(11533)
(11458)
(11330)
(11283)
(11078)
(10994)
(10450)
(10364)
(9188)
(8998)
(8818)
(8387)
(8280)
(8236)
(8183)
(8086)
(7396)
(7369)
学科
(59458)
经济(59391)
管理(43827)
(41240)
(35002)
企业(35002)
方法(30146)
数学(26130)
数学方法(25793)
(15064)
中国(14440)
(14086)
(13956)
业经(13054)
地方(12178)
理论(11863)
教育(11142)
(10500)
农业(10140)
(10051)
贸易(10045)
技术(9794)
(9733)
环境(9648)
(9232)
财务(9175)
财务管理(9161)
(9041)
企业财务(8679)
(8460)
机构
大学(220913)
学院(219452)
管理(90509)
(80598)
理学(79562)
理学院(78695)
经济(78686)
管理学(77268)
管理学院(76888)
研究(69209)
中国(48424)
(47014)
科学(45148)
(35282)
(34197)
业大(33346)
(32346)
研究所(31591)
(31211)
师范(30969)
中心(30864)
(29938)
北京(29703)
财经(29351)
(26737)
农业(25364)
(25307)
(25264)
师范大学(25177)
技术(24473)
基金
项目(156864)
科学(122363)
研究(116565)
基金(111903)
(96698)
国家(95863)
科学基金(82596)
社会(70348)
社会科(66485)
社会科学(66465)
(61841)
基金项目(60633)
自然(54737)
教育(54578)
自然科(53433)
自然科学(53422)
自然科学基金(52439)
(52035)
编号(49179)
资助(46082)
成果(39658)
重点(34514)
(34214)
课题(33536)
(32576)
(32546)
项目编号(30488)
创新(30188)
科研(29902)
大学(29820)
期刊
(84105)
经济(84105)
研究(63139)
中国(37566)
学报(34711)
科学(31859)
管理(31838)
教育(31525)
(28839)
大学(26171)
(25089)
学学(24318)
农业(20929)
技术(20256)
(14114)
金融(14114)
业经(13980)
图书(13565)
财经(13434)
经济研究(12776)
理论(11749)
科技(11399)
(11232)
实践(11114)
(11114)
问题(10873)
情报(10428)
(10308)
技术经济(10235)
现代(9824)
共检索到3032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登珲  
詹姆斯·比恩(James A.Beane)关于课程统整的思想是其民主信念的"隐微"表达。他用现代民主理念改造"课程统整",把研究视线从"如何统整"转移到"为何统整""谁来统整""统整什么"上来,开辟了一条通往民主的课程之路。朴素的民主观制约了比恩的课程想象,一些未竟的问题,如民主理念的教育适切性、课程统整主题窄化、课程统整设计中的组织形式等仍有待完善。系统分析比恩的课程统整思想,对超越工具取向的课程统整模式、开创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统整模式具有借鉴价值。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冯雨奂  
聚焦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一系列演讲,旨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阐释现代教育的危机以及教育的目的。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危机包括制造了脱离真实存在感的抽象人格,以及加速了劳动分工过程中精神性的丧失。詹姆斯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实践,提出了打破困境的关键: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特定观念的传递,而在于从学生内在固有的反应特性入手,增强其行动力,培养具有典型行为倾向的有机体。在机能心理学的基础上,詹姆斯提出引领性的精神与脚踏实地的德性必须在人身上有某种融合,才能使人超越无意识生活,在职业分工的社会中抵御异化力量的侵袭。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何喜刚  
美国文化学、教育学专家詹姆斯·A·班克斯在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系统与目标、模式,改革途径等方面独有建树,不仅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而重大,而且对教育领域课程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锐  
十二年前,詹姆斯·卡梅隆携带着他的巨片《泰坦尼克号》在中国淘走了3.8亿元人民币。十二年后,卡梅隆又回来了。这一次,他带来的是3D科幻巨片《阿凡达》,而且轻松地在一个星期内从中国影院掳走了2.7亿元人民币,创造了该片所有海外市场中的最佳首周成绩。如果加上全球的票房进帐,詹姆斯·卡梅隆注定要在不短的时间内创造又一个票房收入的神话。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曲明媚  
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死者》内涵广阔、艺术价值极高,并富有独特的音乐性和象征意义。除以上特色外,《死者》独到的叙事策略亦堪称另一闪光点,乔伊斯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空间建构和时间架设技巧,并在可靠与不可靠叙述之间来回穿梭,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景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黄君子  
注意力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概念。19世纪中下叶,在“我思”这一主体行将消逝之时,注意力成为重新缝合人之“统觉”的替代力量。同时,注意力也在不断被心理化、科学化,成为技术理性控制的对象。以刺激—反应为基本函数的反射注意力,成为德国实验心理学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和主题,并进入欧陆和北美的教育学科,逐渐建构现代注意力的概念核心。然而,美国心理学者威廉·詹姆斯等思想家认为,心理学将注意力分离为刺激—反应的反射函数是反人类的思想图式,并提出了“有意注意”等概念,认为注意力突显的是自由意志的精力和活力,具有科学无法测量和辨认的潜能空间。但在哈佛大学面对教师的一系列有关心理学的讲座中,詹姆斯却肯定了反射注意力,并提出了一系列与自身学说看似背反的观点。这一事件不仅显示出詹姆斯教育思想的界限,也反映了心理主义与自由人文主义教育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之后,詹姆斯再次对注意力这一概念作出了重要的修正,试图淡化注意力概念中的“唯意志论”色彩,消解人与社会的“我执”,从而探究一种开放的、疗愈式的教育哲学。本文将在詹姆斯著作的语境下,分析其有关注意力问题的几次创造、阐释和修正,辨析这一理论的独特性和局限性,以丰富与拓展詹姆斯的思想对当下教育发展的启发和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志刚  郭凤林  张璟  
詹姆斯·布坎南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之一。迄今为止,已有许多西方学者对其思想贡献进行了评价,但尚缺乏对这些评价的总结性文章。基于此,本文从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和宪政经济学等三大研究领域出发,对西方学者的相关评价进行归纳和总结。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高占军  
詹姆斯·米德是我们时代的经济学大师。1977年,由于他在国际经济学方面的卓越成就,与俄林(Ohlin)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的贡献实际上横贯了整个经济学科。在他所发表的30多部著作和60多篇论文中,内容涉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几乎所有领域。在宏观经济学方面,有国民收入会计学、货币政策、工资确定、财政、增长理论、人口政策以及收入分配。在微观经济学方面,他尤其关心抽象福利理论、应用经济计划、不完全竞争理论和劳资合作理论。詹姆斯·米德正是以其杰出贡献而享誉整个西方经济学界。英国牛津等几所大学和瑞士巴塞尔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64—1966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他...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卫东  
通常认为,亨利·詹姆斯晚年的长篇小说《鸽翼》、《金碗》是刻画现代男女之间情感纠葛的名著。借助马丁·布伯代表作《我与你》中所提出的"我—你"关系模式,可以看到这两部小说从对话主义的角度,将爱理解为现代主体的成长模式。这两部作品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成长小说,突破了只强调男性成长,而女性不过起辅助作用的传统成长小说模式,认为真正的成长是男女双方的共同成长,只有这种成长才能将爱情带出基于"我—它"关系的利益模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涛  郑梦萍  
在民粹主义回潮和逆全球化的影响下,多元文化教育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又要回应民众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迫切需求。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发展,研究的边界持续拓宽,逐渐吸纳了少数族裔、女性、残障群体、多元性别与性向、多元宗教信仰等少数群体。兼顾学科特色与跨学科交融,多元文化教育首先需要保留自己的本质和精华,不断建构自己的概念和框架。在研究方法上,多元文化教育与其他特定学科或领域没有太大区别,应更多地关注研究者的定位、客观性,并在文化上赋权弱势群体。尽管不同的国家和文化的情境有所不同,但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个大观念是可以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穿梭和应用的。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和教师愈发多元,多元文化教育需要反思如何能够更好更快地影响和服务实践。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蔡华杰  
詹姆斯·博伊斯从环境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研究了财富和权力不平等的环境效应。博伊斯指出,环境损害对人的影响是对财富和权力分配的反映;环境恶化的程度取决于不平等的程度。相对适中的经济和政治差异倾向于产生较少的环境损害。因此,以民主的方式获取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并创建自然资产不仅可以缓解穷人的贫困,而且可以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博伊斯的研究打开了环境问题研究上的重要缺口,也对我们理解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蔡华杰  
詹姆斯·博伊斯从环境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研究了财富和权力不平等的环境效应。博伊斯指出,环境损害对人的影响是对财富和权力分配的反映;环境恶化的程度取决于不平等的程度。相对适中的经济和政治差异倾向于产生较少的环境损害。因此,以民主的方式获取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并创建自然资产不仅可以缓解穷人的贫困,而且可以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博伊斯的研究打开了环境问题研究上的重要缺口,也对我们理解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郑旭东  
詹姆斯·杜德斯达特(James Duderstadt)博士,密西根大学荣休校长兼科学与工程校级教授,国际知名的核工程专家和高等教育战略思想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曾任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主席,196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电子工程专业,以优等生获学士学位,1967年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获工程科学与物理学博士学位,1968年起在密西根大学执教,先后担任过密西根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和教务长,1988至1996年间任密西根大学校长。面对信息化和全球化合流的时代大背景,杜德斯达特在执掌密西根大学期间,就公立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发展进行了卓越的实践探索和深刻的理论总结,在全球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其知名的高等教育著...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黄珊  
新的时代语境正在使图书馆的语义发生显著改变,文章以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亨特图书馆为例来观察这种改变。该馆通过重新布局纸本文献服务,再定义数媒时代纸本阅读的文化品味,又以不甘于在教学科研中日趋边缘化的姿态,突破图书馆的基本语义,搭建基于一流计算机处理能力和超快网速、与高科技紧密结合的用户可自主重构的各种功能空间,使大学图书馆成为"一切为了教学科研的‘变形金刚’"。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蒋承勇  杨奇  
在亨利·詹姆斯看来,维多利亚时期的许多小说都缺少艺术性,所以他主张小说必须要“艺术化”。他渴望像提香之于绘画那样,也将小说“戏剧化”“经济化”,乃至变为“比自然更逼真的艺术”。当然,不论詹姆斯的艺术观是多么的纯粹,他仍旧坚守小说对于社会生活、“道德智慧”的干预事业,因而他极其抵触唯美主义者或形式主义者的过激论说。“叙事幽默”作为协调内容与形式、道德与艺术的主要写作方法,被詹姆斯广泛地运用到小说批评和创作实践中。然则,这里的“幽默”不再是常识意义下的“非叙事性”修辞手法,而是着眼于小说谋篇布局、优化叙事机制、行求宏大结构和“幽默性逆转”的“二级叙事意向”。他的目的是要通过“叙事”与“幽默”的复合达成实在的通约性,以求得共谋“意识中心”的爆炸性效应,并且凭借“幽默式同情”,介入到小说的“图式化观相层”,来确保“施为性”的行之有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