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39)
2023(4023)
2022(3314)
2021(3205)
2020(2747)
2019(6036)
2018(5822)
2017(11159)
2016(6269)
2015(6716)
2014(6830)
2013(6807)
2012(6325)
2011(5931)
2010(5974)
2009(5728)
2008(5921)
2007(5452)
2006(4862)
2005(4587)
作者
(19441)
(16223)
(16196)
(15586)
(10671)
(7989)
(7299)
(6252)
(6140)
(5920)
(5738)
(5568)
(5515)
(5387)
(5375)
(5012)
(4867)
(4715)
(4701)
(4608)
(4360)
(4110)
(3951)
(3864)
(3803)
(3643)
(3636)
(3468)
(3375)
(3300)
学科
(25078)
经济(25048)
(17183)
管理(16989)
(14840)
企业(14840)
(11972)
方法(10764)
数学(8518)
数学方法(8382)
(7724)
中国(6522)
理论(6471)
(5710)
(5314)
财务(5301)
财务管理(5291)
(5142)
企业财务(5132)
(4991)
银行(4975)
业经(4942)
(4904)
金融(4903)
教育(4879)
(4740)
技术(4017)
(3977)
(3976)
贸易(3974)
机构
大学(100996)
学院(96246)
(36646)
经济(35836)
研究(35075)
管理(31488)
理学(26531)
理学院(26131)
管理学(25580)
管理学院(25371)
中国(24914)
科学(22711)
(21338)
(19441)
(18797)
(17177)
研究所(17112)
财经(15639)
(15481)
师范(15323)
(15044)
中心(14929)
(14192)
业大(14005)
农业(13699)
北京(13424)
经济学(12615)
师范大学(12532)
(12276)
(11942)
基金
项目(59688)
科学(46462)
基金(43916)
研究(41862)
(39507)
国家(39181)
科学基金(32270)
社会(26650)
社会科(25207)
社会科学(25199)
基金项目(22225)
(22034)
自然(21055)
自然科(20604)
自然科学(20595)
自然科学基金(20268)
教育(20113)
(19687)
资助(18305)
编号(15573)
成果(14863)
重点(14021)
(13707)
(13120)
(11976)
(11953)
教育部(11664)
课题(11596)
科研(11587)
国家社会(11428)
期刊
(41710)
经济(41710)
研究(31654)
学报(21497)
中国(18205)
(16966)
科学(16709)
大学(15546)
(15326)
学学(14388)
教育(13913)
管理(11954)
农业(10134)
财经(9751)
(9006)
金融(9006)
(8427)
经济研究(6819)
技术(6435)
图书(6333)
(6131)
问题(5614)
(5480)
业经(5146)
业大(4916)
书馆(4863)
图书馆(4863)
(4750)
理论(4273)
技术经济(4087)
共检索到1474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汉川  
康德哲学到现象学的转变,常被认为是从事物到事物之意义(可理解性)的主题化的转变。胡塞尔现象学通过意识的自主性说明了事物在意识中的可理解性是事物之意义的界限。利科认可胡塞尔将意义研究作为哲学反思的主题这一做法,并宣称后者所回溯的前语言的生活世界恰恰确立了其诠释学的基础。但是,在他看来,可理解性却是以解释为前提的。更为重要的是,胡塞尔给予-所予的意识结构被解释成了文本的自主结构:意义的所予被转变成了文本的间距化,给予意义的自我主体被看作是意义的占有。就此而言,文本的建构被认为包含了自我建构与意义建构的双重过程。尽管如此,利科的诠释学,与其所批判的胡塞尔现象学以及胡塞尔试图超越的康德哲学一样,仍依赖于反思,处在自身反思的哲学进程之中。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平  
胡塞尔现象学的产生对人类认识论影响深远,其观念直观、意识意向性和本体观念对许多学科都有重大的影响。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作为哲学的现象学和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从此逻辑出发,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均是真实的存在,因而本文从方法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指出胡塞尔现象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影响。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崔光辉  郭本禹  
论文从提倡经验层次的现象学教育学研究出发,以胡塞尔现象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思辨取向,对学习进行了考察。学生的学习在本质上是表述与直观的统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意向的学习内容进行充实的过程。学习过程并不创造学习内容,但限定着学习内容的掌握。应重视通过充实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钱明明  
动作技能的习得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无视职业活动价值与意义的存在,强调动作技能机械训练,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致使教学活动陷入"人"被工具化的误区。从胡塞尔现象学诠释职校动作技能教学,则需要回到事实本身,关注生命在场,追求实践智慧,从而彰显出"人"的存在意义,回归教育本真。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魏宏聚  
教育现象学方法论可以在现象学寻找事物本质的方法论中寻找到根。胡塞尔现象学对事物本质有两点"革命性"的认识。一是认为,个体、偶然的存在物可以具有本质,这是对传统本质观"共相说"认识论的颠覆;二是认为本质可以通过"看、直观"获得,这是对笛卡尔以来本质通过"思"获得的方法论的颠覆。但是,现象学本质观也存在两点悖论。首先现象学也以追求客观、确定的本质为目标,可是经过个体主观过滤后的意识(现象)不可能是确定、客观的;其次,通过对主观"前见"的悬置,经验之我不可能还原为先验之我,因为"前见"不可能被"经验之我"悬置起来,也就不可能找到纯粹客观的本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邓勇勇   魏向东  
本质直观作为一种哲学方法,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胡塞尔的整个哲学生涯。文章回顾了学术界关于旅游本质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评述。阐述了“直观”旅游的发生原理,构建了本质直观的7个步骤:“悬搁”旅游经验事实、选择一次典型的旅游体验、进行意识的自由想象、整合意识中的旅游体验、形成新的旅游体验摹本、聚焦旅游体验的感知和情感以及逐层地精神递推,并以此展开旅游本质的实践操作。在胡塞尔现象学“直观”视角下,旅游本质的确立不仅与研究者“直观”能力相关,也需要与他者进行深入交流,才能得以澄清并最终形成共识。借助“直观”,文章提出了旅游本质是“自在生活”的观点,阐述了本质直观对于旅游的启示意义,以期从一个更高的层面观察和反思当前旅游研究及实践。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斌  张澍军  
国内学者在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旅游现象时,由于未能对旅游体验等概念进行现象学的澄清,导致旅游现象学研究始终在心理学意义上进行。本文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旅游体验、旅游体验的整体性、旅游世界和生活世界以及旅游体验的自身构成等问题进行了现象学分析,并与目前代表性观点就上述问题的方法论进行商榷。本文认为,旅游世界从本源上讲是由形式上不在场、但本质上又时时牵扯在场的生活世界及其"资粮"构造并呈现着自身,旅游体验则是在异地场的非谋生实践体验与生活世界积淀的体验相互激荡构成的境域中构造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卢朝佑  扈中平  
批判教育解释学源于批判理论和解释学的发展,是基于批判教育学与批判解释学的融合,使解释学同社会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相结合,霸权是其针对性。再现是限制性原则,描述了前批判的解释;批判反思描述了批判的解释,称作可能性原则。批判教育解释学的实践有助于促进真正让我们超越受到限制的交流而达到反思性的解放,建立一种真正解放的合意,致力于人的解放和确保有利于人的解放的社会。"培育主体的批判意识、建立厚民主对话情境、造就批判的和可能性的语言、秉持反思性改造和转化行动"成为批判教育解释学的兴趣。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亚娟  
从对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的考察入手,对西方近代哲学的演化特征作了分析。认为自近代以来,由于实证主义过度发达,理性精神囿于实证主义科学,把作为探问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学科诸如哲学等排除在科学和理性的认同之外。自然科学的符号化和二元论进一步加大了这种事实科学和价值意义学说间的鸿沟。这不仅导致了欧洲科学危机和人性危机,更导致了古希腊罗马以来的哲学———科学范式的塌陷。要挽救这种危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回归生活世界,回到真正的理性精神。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姜勇  柳佳炜  刘静  
中国的现象学教育学研究深受荷兰乌特勒支学派著名学者兰格威尔德及后来北美的学者范梅南的影响。我们既要看到乌特勒支学派对于现象学教育学运动的重要推动与推广,也要看到这一学派在建构现象学教育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基于现象学的方法、立场与精神三个层面对荷兰乌特勒支学派进行适度的批判。首先,对乌特勒支现象学教育学的"方法"的批判。真正的现象学教育学必须要坚持教育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向体验",而不是乌特勒支现象学教育学派所主张的片面、单一的"直接描述"。其次,对乌特勒支现象学教育学的"立场"的批判。真正的现象学教育学必须回到"直观"的立场而不是以"机智"为中心的立场。最后,对乌特勒支现象学教育学的"精神"的批判。现象学教育学主要不是关注教育的微观而具体的"生活经验",而是要关心作为纯粹先验现象主体的教育的主观的"生活世界"。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许文瀚  朱朝晖  
以可理解性为切入点,研究"微盈利"上市公司的年报文本信息。通过对2010—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年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上市公司的"微盈利"与年报文本信息的复杂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如果上市公司是借助盈余管理的手段来实现的微盈利,那么这种关系将会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证监会在2014年修订的退市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对存在违规倾向的上市公司管理者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较好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薛晋锡  梁岩妍  
个体存在的历史性是马尔库塞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起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实证主义从与主体相分离的客观经验世界出发,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提炼经济活动中超历史的永恒规律,由于忽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最终使政治经济学蜕变为一种意识形态。马尔库塞从人存在意义的角度来理解对象世界,其历史性思想强调个体在劳动过程中与对象世界的统一,以及在具体历史处境中的自由实现。在此基础上,政治经济学被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所超越,批判理论对生态文明、和谐社会以及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是只有将其深入到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规律层面,才能真正为政治经济...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冯泽华  黄政宗  
学界对金融科技的研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其表象特征及经济效应的分析着墨较多,仍停留在方法论的讨论上,未能深入揭示金融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及其历史意义。为了避免金融科技诱发系统性风险,学界有必要从本体论角度审视金融科技的本质。现象学方法有助于从哲学与科学分野的历史宏观视角,探讨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失语"、计量性思维的"遮蔽"与金融科技的"无思"现象,追问金融科技的内在属性。金融科技存在着异化的危险,可能使生活世界沦为科技对人的"奴役"。为避免金融科技对人的威胁,有必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引,重塑金融领域人的主体性地位。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戎庭伟  
批判教育学的权力批判,沦为一种再生产与抵制话语的强迫重复现象。这种误区根源于他们试图从权力外部入手、寻求客观知识进行抵制的思路,没有正确识别当前教育权力的多元构成特点,以及权力与主体之间的共构关系。福柯式微观权力分析发现,教育权力由国家、地方、教师、儿童等多元矛盾性主体偶然性构成,其目的在于生产儿童。这些特征决定了有效的权力批判必须从权力关系内部入手、发挥批判者自身的觉悟意识,以自身主体性的分析为内容而展开。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雷国雄  
主流观点认为,制度是博弈过程中参与人的均衡策略,但对避免相向碰撞的行路规则的考察发现,现实中经济行为者采纳的惯例化规则远较制度的均衡策略论揭示的复杂多样。制度博弈均衡策略论的这种不充足解释力不仅仅是因为现有的制度博弈模型忽略了一些现实的基本行为策略,也因为博弈论框架只是一个有关社会交互问题的部分性分析框架,并不能覆盖所有的解决社会交互问题的方法。一个统一性的制度解释框架宜放弃博弈论的分析思路,更多地考虑制度的互补性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