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62)
2023(2528)
2022(1989)
2021(2161)
2020(1610)
2019(3830)
2018(3955)
2017(5602)
2016(4504)
2015(5192)
2014(5352)
2013(4435)
2012(4270)
2011(4162)
2010(4506)
2009(3958)
2008(3947)
2007(3906)
2006(3654)
2005(3485)
作者
(10181)
(8363)
(8104)
(8068)
(5318)
(4051)
(3918)
(3521)
(3220)
(3116)
(2927)
(2803)
(2789)
(2770)
(2751)
(2612)
(2600)
(2513)
(2476)
(2473)
(2424)
(2167)
(2057)
(2039)
(2022)
(1957)
(1950)
(1821)
(1771)
(1757)
学科
教育(19062)
中国(9907)
理论(7453)
(7321)
经济(7314)
管理(6398)
教学(6020)
(5410)
(4427)
(3853)
企业(3853)
(3665)
思想(3490)
发展(3478)
(3451)
高等(3376)
(3355)
研究(3350)
政治(3280)
改革(3265)
思想政治(3073)
政治教育(3073)
治教(3073)
学校(3065)
德育(3051)
教育改革(2816)
学法(2805)
教学法(2805)
技术(2595)
(2544)
机构
大学(62289)
学院(55766)
教育(27029)
研究(23137)
(20673)
师范(20646)
师范大学(17184)
(15368)
科学(12851)
(12622)
经济(11992)
(11683)
管理(11618)
职业(11410)
(11009)
北京(10914)
教育学(10540)
研究所(10458)
中国(10321)
技术(10207)
理学(9060)
理学院(8773)
(8708)
中心(8490)
(8402)
管理学(8398)
管理学院(8244)
(7851)
职业技术(7774)
教育学院(7773)
基金
研究(29535)
项目(27510)
教育(23147)
科学(22828)
成果(16590)
基金(15358)
社会(15330)
编号(15264)
课题(14749)
社会科(14090)
社会科学(14085)
(13020)
(12669)
(12167)
(12018)
国家(11702)
规划(10247)
(9436)
项目编号(9072)
研究成果(8922)
科学基金(8921)
(8908)
年度(8395)
(8386)
(8353)
阶段(8336)
(8177)
重点(8004)
(7939)
教育部(7863)
期刊
教育(47089)
研究(31639)
中国(22419)
(17884)
经济(17884)
职业(11058)
技术(9016)
学报(7892)
(7533)
大学(7381)
技术教育(7150)
职业技术(7150)
职业技术教育(7150)
科学(6054)
高等(5543)
(5319)
论坛(5319)
成人(5049)
成人教育(5049)
高等教育(4852)
学学(4839)
财经(4595)
图书(4506)
(4307)
(4288)
管理(4147)
(4053)
发展(3818)
(3818)
职教(3746)
共检索到102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余晖  覃晓晗  
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适应论观念正式形成。这种观念强调,高等教育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而稍后不久出现的引导论观念则认为,这种适应论提法对高等教育发展不利。多年以来,两种观念的交锋始终在进行。而在实践之中,一直是适应论占主导地位。历史证明了适应论的必然性,却也同时发现其在时代面前表现出的不足。如何用引导论填补适应论的不足,是当前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龚放  
论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与“导引”龚放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与高等教育角色定位当代世界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与本世纪60-70年代相比,正呈现出以下共同的趋势:(1)从主要依靠资本和物质的投入求得发展,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科技含量的增加;...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建华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适应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适应的客观性是适应论得以成立的基础。适应的主观性又使适应充满不确定性。在高等教育实践中,适应是第一位的,适应论是第二位的。适应论是否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取决于如何理解适应。对适应的正确理解又取决于我们秉持何种高等教育哲学。由于人性具有两重性,无论在事实层面还是价值层面,高等教育都兼有适应性与超越性。作为一种复杂现象,高等教育领域不存在惟一正确的理论,适应论与超越论绝非二元对立。坚持从实践出发的高等教育研究,对适应论既不应夸大其科学性,也不应否认其合理性。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洪才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985"工程建设、孔子学院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困惑,最大困惑乃是"钱学森之问"。~①"钱学森之问"引发了人们对大学行政化现象批判~②,并掀起了人们对"现代大学制度"探讨的热潮,最终"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重要主题之一。然而要真正解答"钱学森之问"并不容易,因为其中牵涉到复杂的体制机制问题,当然还有观念转变和路径依赖问题,这就促使人们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此时一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俊超  陈琼英  
高等教育具有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双重性质,适应性是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超越性是其本体价值的体现。两者失衡于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有限的反应能力与超负荷的外部环境需求,但实质上体现了对高等教育本质不同认识的冲突。我们应从历史性与发展性的角度把握两者关系,合理平衡高等教育的外部需求与内部反应能力,探索和提升理论的包容性,将历史、逻辑与实践相结合,实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和谐共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刚  
高等教育出现结构性失衡问题,既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所产生的高校与社会适应机制缺失有关,也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扩张所采用的特殊模式有关,也有办学思路上的偏差。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需要政府发挥积极有为的政策,建立高校与社会对接的“市场中介”,高校需要创建一种基于能力培养的以适应性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冯向东  
自展立新、陈学飞发表《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一文以来,在如何看待高等教育"适应论"的问题上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讨论。既有学者质疑并主张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也有学者赞同并坚持高等教育"适应论",还有学者对高等教育"适应论"和"认知理性"各自的积极意义及局限作了分析。不同观点竞相纷呈,不同意见相互商榷,讨论方兴未艾。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往前移就会看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界围绕有关教育"适应论"的问题展开过一场"跨世纪"的讨论。相比较而言,早前的讨论指涉整个教育领域,这一次的讨论则集中于高等教育。我们不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黄启兵  毛亚庆  
高等教育质量应该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概念的扩展、知识特性的变化、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知识传播与分配方式的变革影响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需要树立新的知识质量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马廷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发展也进入了以规模增速放缓、提升质量为特征的新常态阶段。新常态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应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从推动规模发展转向促进内涵发展,从单项改革转向综合改革转变。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不仅需要调整政府与高校的改革行为,还需要协调多元改革模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雯  
高等教育学是从事相应活动的考察,在一定发展阶段形成了相应的概念和命题,有了一个自身理论体系,形成了一门学科。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得益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学学科的诞生与建立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加强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有助于了解高等教育学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张楚廷撰写的《高等教育学导论》一书,对探究高等教育学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途径有一定帮助。作者在书中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展立新  陈学飞  
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该观念先后把国家工业化、政治运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目标当作高等教育的主要适应对象,其代表性表述是关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的理论。然而,从理性分工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再生产活动,其首先应该符合的是认知活动合理化即认知理性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失误在于:一方面,它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试图用工具理性、政治理性和传统的"实践理性"等取代认知理性在教学和科研中的核心地位,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它在选择某种实践理性为主导的时候,又不惜...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杨德广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展立新和陈学飞的长篇文章《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以下称"理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否定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的理论,否定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论",作者认为"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无奈的历史选择",导致两大失误:一是"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二是"不惜压制其他实践理性的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薛春美  
高等教育的成效乃全民之大事,基于目前教育界经济功利主义现象,本文指出人文性为教育的本质属性,继而探讨高等教育人文性和经济适应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得出结论:经济适应性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属性,在面临人文性的根本性先导作用时,仍应服从于后者的精神框架约束;同时,人文性不宜从经济适应性中割裂出来;两者应共生共存、深切融通融合,共同为中国培养未来的领袖型、创新型人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佘远富  刘超  
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适应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动态性、超前性等特点;在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表现出诸多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方面,包括理念性错位、政策性错位、制度性错位、结构性错位、范式性错位等;增强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必须构建"政府主控、社会主导、高校主体"的良性运行机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振天  
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双重规定性。就高等教育而言,人们对其质已有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大量的成果,然而对于高等教育“量”的研究却相对贫乏和薄弱。“量”作为高等教育基本属性之一,存在着客观量、主观量和行为量等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量既具有相对独立价值,包括自身的丰盈性、程度比较性、发展激励性及其对质的支持性,同时又有对高等教育质的依附性和受制性的一面。研究高等教育的量是为了更好地加以应用,做好量化研究、量化控制和量化评价,处理好量化伦理,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