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69)
- 2023(7227)
- 2022(6064)
- 2021(5437)
- 2020(4612)
- 2019(10411)
- 2018(10435)
- 2017(21680)
- 2016(11431)
- 2015(12772)
- 2014(13051)
- 2013(13252)
- 2012(12850)
- 2011(11864)
- 2010(12268)
- 2009(11859)
- 2008(11414)
- 2007(10352)
- 2006(9601)
- 2005(9073)
- 学科
- 济(72323)
- 经济(72268)
- 管理(30015)
- 业(28732)
- 方法(24691)
- 数学(22482)
- 数学方法(22366)
- 企(20362)
- 企业(20362)
- 中国(19676)
- 地方(16580)
- 农(14334)
- 财(13241)
- 学(12750)
- 制(12420)
- 地方经济(12401)
- 业经(11669)
- 银(10830)
- 银行(10817)
- 行(10463)
- 贸(10392)
- 贸易(10384)
- 融(10216)
- 金融(10216)
- 易(10070)
- 农业(9856)
- 体(9020)
- 环境(8438)
- 税(8199)
- 税收(7844)
- 机构
- 大学(180018)
- 学院(179338)
- 济(90362)
- 经济(88754)
- 研究(66319)
- 管理(63430)
- 理学(53663)
- 理学院(53037)
- 管理学(52333)
- 管理学院(51978)
- 中国(50833)
- 财(42806)
- 京(37496)
- 科学(36476)
- 所(34247)
- 财经(33773)
- 经济学(30605)
- 研究所(30577)
- 经(30553)
- 中心(28178)
- 经济学院(27399)
- 江(26566)
- 农(26460)
- 财经大学(24989)
- 北京(24301)
- 院(22983)
- 业大(22285)
- 范(22034)
- 师范(21844)
- 州(21003)
- 基金
- 项目(105911)
- 科学(83304)
- 基金(78220)
- 研究(77766)
- 家(67718)
- 国家(67199)
- 科学基金(56395)
- 社会(52720)
- 社会科(50083)
- 社会科学(50070)
- 基金项目(40416)
- 省(39613)
- 教育(34841)
- 自然(33628)
- 划(33249)
- 资助(33022)
- 自然科(32805)
- 自然科学(32793)
- 自然科学基金(32230)
- 编号(29861)
- 成果(25477)
- 部(24670)
- 发(24360)
- 重点(23896)
- 国家社会(22785)
- 性(22176)
- 教育部(21401)
- 课题(21290)
- 创(21087)
- 人文(20768)
- 期刊
- 济(107317)
- 经济(107317)
- 研究(62506)
- 中国(32869)
- 财(31868)
- 学报(25538)
- 管理(25297)
- 农(24123)
- 科学(23590)
- 融(20774)
- 金融(20774)
- 经济研究(19644)
- 大学(19619)
- 学学(18828)
- 财经(18429)
- 农业(16048)
- 经(16032)
- 业经(14744)
- 问题(14710)
- 技术(14510)
- 教育(13703)
- 贸(12289)
- 技术经济(10829)
- 国际(10404)
- 统计(10100)
- 商业(9324)
- 经济问题(9057)
- 世界(9012)
- 理论(9012)
- 经济管理(8803)
共检索到2830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文星
本文利用2001-2008年中国深沪两市50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就业数据和企业动态劳动需求方程重新估计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扩张(即企业投资)具有显著的就业效应。因此,企业微观数据并不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或偏低的观点。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弹性 制造业 上市公司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红松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就业弹性的因素,运用差分公式法和经济增长模型法分别测算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就业弹性值。指出了差分公式法的局限性。测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弹性水平出现显著性下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最后,就提高我国就业弹性水平以促进就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弹性 经济增长模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丽莎
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根本动力,但是我国的高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就业增长率,我国的就业弹性明显偏低。本文从产业结构角度对就业弹性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就业弹性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建立就业弹性的回归模型,提出影响就业弹性的重要因素是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与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我国就业弹性偏小的主要原因是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偏小,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明显偏小;提高就业弹性的途径为提高三次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加快产业结构向"三二一"转变。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弹性 奥肯定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其原
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化,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正在严重冲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使就业问题成为中国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业弹性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就业弹性的逐年下降使劳动力的需求远远不能与经济保持同步扩张,劳动力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通过研究得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对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增长战略以及政策倾向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就业弹性 经济增长 相关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昉 都阳 高文书
尽管通常的计算低估了中国的就业弹性 ,但调整后的弹性数值仍属偏低。为什么经济的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呢 ?首先 ,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 ;其次 ,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 ,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因此 ,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推动高就业产业发展 ,应成为经济政策的重点。
关键词:
就业弹性 自然失业率 宏观经济政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黄信灶 靳涛
体制变革已经被证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在其选择的体制变革道路上"走"的怎么样?体制变革是更容易还是变得更难呢?增量式与体制外的变革方式还能不能如之前一样是我们变革的主旋律呢?本文在分析中国体制变革的理论逻辑基础上提炼出体制弹性的指标,使用1982-2011年28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捕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体制弹性的变化态势,发现中国的体制弹性正在不断弱化,且原有体制变革方式给中国经济所带来的增长空间已经日益狭小,体制变革已然进入"深水期",使得变革的难度越来越大。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且中国具有改革初期的体制弹性,那么各省的理想产出水平至少是2...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钟世川
本文在CES生产函数下,从理论上讨论了要素替代弹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Kmenta近似估计方法,估算1979~2011年中国工业各行业的替代弹性;并根据Acemoglu对技术进步偏向定义,测算1979~2011年各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情况。实证结果表明,大多数行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且资本技术进步率增长小于劳动技术进步率增长;我国行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大致是资本偏向性的。同时,1987~2011年间要素替代弹性和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人均资本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替代弹性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偏向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蒋秋菊
宏观税负可以反映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静态关系,税收弹性则可以反映二者的动态关系,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将宏观税负与税收弹性联系在一起。本文以我国1978-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总量数据为例,探讨我国经济增长、宏观税负与税收弹性的关系,并从税收弹性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宏观税负的特点及原因。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宏观税负 税收弹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凯 雷钦礼 席晶
为分析在不同的要素替代弹性下,包含习惯形成的经济增长模型是否仍然能够解释"经济增长率越高,储蓄率便越高"的现象。本文采用CES生产函数对Cuadrado等(2004)和席晶等(2013)的模型进行修正,并运用数值模拟发现:无论要素替代弹性等于1还是小于1,经济都具有唯一的均衡点以及动态转移的运行趋势是一致的。当要素替代弹性等于0.8时,技术进步带来当期消费的增加不会导致经济出现长期的负增长和负储蓄现象。此时,若要储蓄率满足最终随着经济增长率加快而上升,同时满足在趋于均衡路径的过程中不断攀升,仅要求习惯形成
关键词:
习惯形成 要素替代弹性 经济增长 储蓄率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凯 雷钦礼 席晶
为分析在不同的要素替代弹性下,包含习惯形成的经济增长模型是否仍然能够解释"经济增长率越高,储蓄率便越高"的现象。本文采用CES生产函数对Cuadrado等(2004)和席晶等(2013)的模型进行修正,并运用数值模拟发现:无论要素替代弹性等于1还是小于1,经济都具有唯一的均衡点以及动态转移的运行趋势是一致的。当要素替代弹性等于0.8时,技术进步带来当期消费的增加不会导致经济出现长期的负增长和负储蓄现象。此时,若要储蓄率满足最终随着经济增长率加快而上升,同时满足在趋于均衡路径的过程中不断攀升,仅要求习惯形成强度大于0.23即可。
关键词:
习惯形成 要素替代弹性 经济增长 储蓄率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陆铭 欧海军
本文从地方政府干预角度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创造就业能力较低的现象。基于中国城市级数据,本文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显著提高单位GDP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就业弹性),但政府干预削弱了外资的就业创造能力。同时,具有生产性的省级政府基本建设支出与GDP的比值每上升1个百分点,城市就业弹性就下降0.089。从趋势上来看,如果政府支出(特别是基本建设支出)与GDP的比值持续上升,那么,就业弹性就将持续下降。如果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就必须减少政府对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干预。
关键词:
就业弹性 政府干预 基本建设支出
[期刊] 改革
[作者]
邱冬阳 白玉铭
基于2006—2019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值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弹性约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弹性约束会降低投资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其中间效应占比偏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弹性约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减小。关于新旧常态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未来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应该设定高目标值与低弹性约束,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则应该赋予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值较高的弹性约束。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钟世川
本文在CES生产函数下,从理论上讨论了要素替代弹性、技术进步偏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Kmenta近似估计方法,估算1979-2011年中国工业各行业的替代弹性;并根据Acemoglu对技术进步偏向定义,测算1979-2011年各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情况。实证结果表明,大多数行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且资本技术进步增长率小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我国行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大致是资本偏向性的。同时,1987-2011年间要素替代弹性变大和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人均资本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替代弹性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偏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