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5)
- 2023(1401)
- 2022(1068)
- 2021(1018)
- 2020(874)
- 2019(1902)
- 2018(1938)
- 2017(3203)
- 2016(1971)
- 2015(2225)
- 2014(2297)
- 2013(2006)
- 2012(1910)
- 2011(1808)
- 2010(1835)
- 2009(1580)
- 2008(1591)
- 2007(1522)
- 2006(1291)
- 2005(1151)
- 学科
- 济(3164)
- 经济(3159)
- 管理(3120)
- 业(2351)
- 企(2145)
- 企业(2145)
- 教育(1992)
- 教学(1978)
- 理论(1841)
- 中国(1497)
- 学(1415)
- 审计(1231)
- 财(1146)
- 方法(1096)
- 学法(1056)
- 教学法(1056)
- 贸(951)
- 贸易(950)
- 易(933)
- 农(927)
- 业经(898)
- 教师(849)
- 研究(845)
- 务(830)
- 财务(825)
- 财务管理(825)
- 制(803)
- 企业财务(780)
- 学理(774)
- 学理论(774)
- 机构
- 大学(24233)
- 学院(23093)
- 研究(8152)
- 教育(7307)
- 范(7143)
- 师范(7110)
- 管理(6510)
- 京(5744)
- 师范大学(5698)
- 济(5586)
- 经济(5291)
- 理学(5188)
- 理学院(5078)
- 中国(5019)
- 管理学(4893)
- 管理学院(4844)
- 科学(4835)
- 江(4123)
- 北京(3951)
- 所(3920)
- 中心(3571)
- 技术(3564)
- 财(3533)
- 研究所(3322)
- 州(3304)
- 职业(3247)
- 教育学(3172)
- 院(3148)
- 工程(3118)
- 财经(2598)
共检索到402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静静
传统教师隐喻"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具有其存在的合理内涵。但是这种看似正面的隐喻在教育实践中也遭遇许多困境:教育中身体性维度的缺乏;教育中灵魂的异化。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则隐喻背后所隐含的身心二元论的哲学假设。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这则传统教育隐喻的转型:重塑身中之心的认识论;构建培养完人的价值论;走向彰显个性的教学方法论。
关键词:
隐喻 灵魂 身心二元论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云杉
本文剖析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教师隐喻的政治哲学渊源,探讨了在现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情境中塑造一代新人的教育机制,指出中国社会兼具规训社会与榜样社会的双重特征,并分析其道德教育的不同策略,最后点明在现代性之后此论题的现实立意。
关键词:
人类灵魂工程师 新人 道德教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钱晓芳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队伍是关键。艺术院校的教师既负有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职责,同时又兼具文艺工作者、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与其他专业的教师相比,多了一个身份、也多了一份责任,是人类灵魂的双重工程师。
关键词:
艺术院校 教师队伍建设 人类灵魂工程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戴天娇 陆涓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教师的立德树人作用,并用"筑梦人"和四个"引路人"来隐喻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使命以及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从古到今,在东西方文明中都有着不同意义的教师隐喻,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会有所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对于教师角色的种种期待却都充满了正能量,包含了不同时代对教师职责提出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角色期待虽有其独特内涵,但教师隐喻无疑也是激励其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强大动力,对于他们塑造好社会角色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毛毛 宋改敏
隐喻性实践性知识是实践性知识的一类表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采用隐喻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的知识。本研究通过对职业院校Z老师进行课堂跟踪和采访,深描在教学过程中有关教学信念、课堂管理以及教学策略的隐喻性实践性知识,发现教师的个人生活经历、个人爱好、教学经验以及同行观摩学习,是影响教师隐喻性实践性知识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对隐喻性实践性知识的运用是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师在运用隐喻过程中,需要把握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度,要丰富教师自我的知识库,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长环境,才能更有效地传达教学内容,使学生更能理解和吸收。
关键词:
隐喻 实践性知识 隐喻性实践性知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艾诗根
从人类学习的获得、参与和知识创造隐喻的发展为序来看,不同学习隐喻的出现催生了对教师学习活动形态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作为获得隐喻的教师学习,承认教师学习是获取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却易受掌握熟练教学技能模式的主导,走上技术型的教师发展道路。参与隐喻将教师学习视为维系学校实践共同体的活动,有助于教师身份的获得和分享实践,却可能产生学校实践共同体边界的固化与忽视有经验教师的学习提升。学习的知识创造隐喻视教师为教育教学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教师学习的目的转变为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学校教育的新生活,教师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跨越边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唐筱璐
随着Web2.0技术的迅猛发展,图文博客、微型博客、SNS等,如雨后春笋般展开。目前,很多教师已经开始从单一的博客网站转移到热闹的教育社区,这些教育社区正逐渐成为教师学习和成长的新环境。在国内发展较好的图片博客——好看簿上,就活跃着这么一个教育社区。在这里聚集了一批敏锐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积极利用Web2.0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教师自发地参与到好看簿中来呢?本研究尝试使用ZMET隐喻抽取技术来探究好看簿教师用户的心理深度,了解他们对好看簿的认知,以及好看簿带给他们的真实价值与意义所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金维才
竺可桢的教师灵魂说体现的是一种师本位、学术本位的价值取向。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生的成长和大学的发展皆依靠教师、名师。这一理念与我国当前大学“官本位”、“行政本位”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竺可桢把浙江大学从一个地方性大学建设成国内名牌大学。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大学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启迪意义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
竺可桢 大学 教师 教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许多文章说隐喻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分析它们提出的主要证据,并探讨隐喻的逻辑原理,试图回答:隐喻导致的认知是谁的认知,怎样判断隐喻的真伪,隐喻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关键词:
隐喻 逻辑 类比 教育研究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彭振川
教育不仅在内容上服务于社会的物质生产,而且在形式上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方式的特征。“隐喻”一词概括了二者在特征上的相似性:在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时期,教育模式分别是手工劳动生产和机械化生产的隐喻;在信息经济时期,它将是新的生产方式的隐喻并将呈现出全新的特征。
关键词:
教育 教育模式 生产方式 隐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爱生
在高等教育史上有关大学的隐喻不计其数。到20世纪末,一个新的大学隐喻——“(关键)基础设施”逐渐在国外学术界兴起。该隐喻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认知主体基于个体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刻的洞察力和特定的社会情境对大学的功能与价值所进行的主观认知重构。隐喻具有很强的框架建构效应,既会影响我们对现实问题和情境的理解,也会引导我们生成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大学作为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隐喻,能为变革大学本体实践理论提供理论先导。它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大学立德树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高等教育公共性以及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创造性地选择符合该隐喻所蕴涵的问题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大学隐喻 基础设施 认知机制 价值意蕴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辉
老子坚持"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论,认为天、地、人是相互依赖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共同适用的原则。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尊道贵德"、"无为而治",既是客观规律,又是人类的至德,既合乎自然生态平衡的要求,又合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生态主义哲学理念。
关键词:
老子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生态主义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方丽青 吴伟根
基于道家经典,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了道家"天父地母"隐喻的图式映射关系,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始域"父母"和靶域"天地"的映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养功能的映射、生理结构映射、感知和情感功能映射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道家"天父地母"隐喻所蕴含的生态智慧: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性和整体性;承负观;人类要尊重、敬畏和感念自然,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天父地母"隐喻形象化地表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方式及其重视生态、亲和自然的生态伦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秀芝
英语习语教学一直是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需要,概念隐喻理论的出现为习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许多研究表明:大多数习语是有理据的,而非任意的。因此,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习语教学是有效的补充。
关键词:
概念隐喻 习语教学 习语理据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牛艳琪 刘明录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女性依然是被凝视的他者,像西尔维亚·普拉斯一样的女性诗人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物。普拉斯以写诗的方式揭露女性被压迫的社会现实,她的自白诗《隐喻》以怀孕女性自我物化为描写对象,讽刺了男权社会中规训女性的传统观念。以凝视理论为基础,阐释普拉斯的自白诗《隐喻》,有助于分析普拉斯在凝视下从自我物化、自我分裂到自我觉醒勇敢反抗凝视这一过程。普拉斯旨在呼吁社会正视女性,激励广大女性勇敢追梦,实现自我。
关键词:
凝视 男性凝视 普拉斯 《隐喻》 自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