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28)
- 2023(2367)
- 2022(1986)
- 2021(2007)
- 2020(1661)
- 2019(3929)
- 2018(3978)
- 2017(7415)
- 2016(4033)
- 2015(4671)
- 2014(4541)
- 2013(4370)
- 2012(4075)
- 2011(3573)
- 2010(3404)
- 2009(3052)
- 2008(2694)
- 2007(2249)
- 2006(1937)
- 2005(1601)
- 学科
- 济(13769)
- 经济(13756)
- 管理(8549)
- 业(7703)
- 地方(6628)
- 企(5458)
- 企业(5458)
- 农(5042)
- 方法(3960)
- 中国(3877)
- 农业(3563)
- 数学(3370)
- 数学方法(3314)
- 业经(3265)
- 学(2811)
- 财(2681)
- 地方经济(2551)
- 理论(2447)
- 环境(2442)
- 教学(2258)
- 和(2208)
- 城市(2165)
- 制(2125)
- 贸(2034)
- 贸易(2033)
- 易(1873)
- 融(1842)
- 金融(1838)
- 教育(1821)
- 土地(1796)
- 机构
- 学院(48131)
- 大学(48017)
- 管理(16983)
- 研究(15756)
- 济(15182)
- 经济(14646)
- 理学(14591)
- 理学院(14322)
- 管理学(14008)
- 管理学院(13906)
- 中国(11843)
- 京(10728)
- 科学(10496)
- 范(8680)
- 师范(8626)
- 中心(8135)
- 江(7873)
- 农(7811)
- 业大(7426)
- 财(7422)
- 所(7208)
- 师范大学(7105)
- 研究所(6536)
- 州(6452)
- 北京(6417)
- 农业(6118)
- 院(6070)
- 财经(5754)
- 技术(5488)
- 经(5132)
- 基金
- 项目(34151)
- 研究(26401)
- 科学(26235)
- 基金(23185)
- 家(19761)
- 国家(19534)
- 科学基金(16818)
- 社会(15513)
- 社会科(14489)
- 社会科学(14485)
- 省(14300)
- 基金项目(13340)
- 教育(11984)
- 划(11759)
- 编号(11727)
- 自然(10947)
- 自然科(10645)
- 自然科学(10642)
- 自然科学基金(10428)
- 成果(9397)
- 资助(8509)
- 课题(8136)
- 发(7881)
- 重点(7395)
- 年(7115)
- 创(7054)
- 部(6766)
- 项目编号(6564)
- 创新(6557)
- 大学(6466)
共检索到738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若晖
随着西汉王朝建立,先秦时期野处的道家与儒家思想先后成为王朝治国理念。于是在儒道学派内部,如何将解经与治国相衔接,构造以经典解释与治国实践一以贯之的学说体系,便成为当世之要务。韩非子《解老》《喻老》与汉代《诗》学"故""传"两种解经方式存在结构对应。"故"只能独守遗经,无法联系治国;"传"则可以通经致用。汉武帝时王恢与韩安国匈奴之议正是贯通解经与治国以决定国策的典型例证。由此,儒道学派构建了解经与治国相贯通的"内外学/书"的思想与经典体系。
关键词:
解经 治国 韩非子 鲁诗 内外学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程结晶 王璞钰
历史人物作为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其有关记载呈分散化、泛文学化态势,多散布于叙述、逸闻或人物志等古籍中,缺乏系统化的知识组织。为提高古籍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文章以人物知识为数据主题,将引入关联数据来重构历史文化知识资源组织体系,以便进行深度利用。文章以《汉书·艺文志》中西汉经学家群体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相关研究阐述,其次完成数据资源的数据分类、实体属性阐释、词表构建以及本体模型的确定,然后搭建相关知识关联的组织框架,并对知识组织框架中的源数据层、数据转换层、数据关联层、知识应用层进行阐释,最后提出该知识关联的实践价值。本研究可以重现史料中西汉经学家们的学术源流,促进西汉经学家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为其他古籍中人物史料的语义化组织提供可参考的研究渠道。
关键词:
西汉经学家 知识关联 知识组织 关联组织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茂
战国至中唐是我国封建地主制的前期,其中战国秦汉商品经济发展比较突出,且学术界歧见较多,以下作择要介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圣明
在秦至汉初的国家赋税体系中,户赋是作为一种专门税目而存在的。其征课对象是五大夫爵位及其以下凡有立户者。它以户为单位,在秦朝征收实物茧、丝,每户纳茧六两,在汉初则转而征收钱币,每户上缴十六钱。户赋由各里在每年五月集中收取,上缴所属乡部,然后再由乡部统一交付到县廷。这一过程由乡部全权负责。乡里上缴的户赋在县道一级统一由县(道)少内负责管理调度,保障户赋在全县(道)内的正当使用,并向上级二千石官缴纳余下的户赋。
关键词:
秦朝 西汉初年 户赋 简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白俊超
分析了人地关系和人地比例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判断人地关系紧张与否的具体标准为满足人均占有粮食数量764斤。用此标准判断我国西汉至建国前的人地关系状况发现:西汉至清代前期是不紧张的;清代中期以来逐渐紧张;鸦片战争后,尤其是建国前紧张加剧。分析原因是:清代中期以来抑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因素被消除后人口迅速增加,而农业生产并没有大的提高;鸦片战争后人口继续增长,但社会持续动荡造成农业生产大幅度倒退。
关键词:
人口 土地 人地关系 人地比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养民
"以人为本"是中国当代社会进入新世纪,举国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它的精神内核植根于儒学的人际和谐和道学的人与自然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中,与西方社会的人本思想本质不尽相同。以此对"以人为本"正本清源,阐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能真正传承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对全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夯实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未来社会人的不断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洁
在越南思想界,佛教和儒教地位此消彼长,其影响也经由了一个盛衰的始末。直至黎朝,儒教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佛教由盛转衰。与之相对应的是,黎朝越南汉文小说中的佛教作品数量大幅减少,作者也由佛教徒变成儒生,作品的佛教韵味慢慢淡薄甚至与佛教教义背道而驰。相反,黎朝的汉文小说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不仅多次出现儒家作品的名称和引用儒家经典原文,还十分强调儒家君臣观和家庭伦理观,这可以看作是儒教在越南确立统治地位的一个切面。
关键词:
佛教 儒家思想 黎朝 越南汉文小说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峻岭
汉代儒学独尊始于武帝时期,此后,经学开始了制度化的进程,设立五经博士,建立太学,鼓励私学。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读经成为汉代的社会风尚,并反过来推动了经学在汉代的发展。
关键词:
儒学独尊 汉代经学 五经博士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金叶
1999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谭家乡出土了219枚金光灿灿的金饼。每枚重227.6~254.4克,相当于汉代的一斤,总重54116.1克,是迄今为止汉代金饼数量最大的一次发现。它们的出现,印证了史书上西汉"多金"的记载。金饼又称饼金,为汉代货币之一。黄金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作为货币和馈赠的记录,至战国时广为流通,主要用于赏赐、馈赠、酌金、罚金、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培华 戴国庆
纵观学术史,中国古代住宅很少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至于汉代长安的高级住宅即所谓"甲第",研究的就更少了。有鉴于此,我们从历史、地理、文献和建筑等方面作了探索,发现西汉列侯、公主、将军、丞相等在京师长安都有甲第;国王朝见皇帝或有大事时,则居京师邸第。这些甲第,在布局上,主要分布在未央宫东阙、北阙、宣平贵里和长安城北五陵、城东杜陵、霸陵的陵邑;在时间上,从高祖六年到吕后六年(前201—前182)有诸侯、王邸第百余所,在文景武昭宣成帝至汉末,仍有甲第修建;在性质上,系国家赐予(分配)或营造,是身份地位的标志,只有较高政治地位者才能获得使用权,所有权则归国家,可见它不是商品,不能交易,列侯可改建、扩建,失侯时朝廷收回,另赐他人。
关键词:
汉 长安 住宅 甲第 等级身份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袁新国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学,儒学的基础是经学,经学的主体是六经。孔子凝六经大义为仁,为以德论经的先导。之后古人也有多论述。马一浮继承了以德论经的传统,注重经术义理的阐发。他楷定国学为六艺之学,六艺该摄一切学术,确定六经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源;直言"六艺总为德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德之文化;以六德配六经,六艺以一德言皆归于仁,以六德言:《诗》主仁,《书》主知,《乐》主圣,《礼》主义,《易》明大本是中,《春秋》明达道是和。马一浮对"以德解经"思想加以具体化和系统化,构建了自己的"六艺论"的新经学框架,发展了"以德
关键词:
以德解经 六德 六经 马一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述胜 包丹丹
儒者之"学"的第一要义,就是"修身"。所谓"修身",不能被狭隘化为道德修养或道德教育,而是"仁—生"意义的开显、拓展和深化过程。它以"天—人"、"物—我"、"身—心"一体而相通为前提,在物我感通、身心相守中成就"诚发于中而形于外"的饱满人格。经籍性知识所以不可或缺,在于它们既是"仁—生"之境的表达者,也是"仁—生"之境的兴发者。作为实用技能之"艺"的学习,只有"依于仁",方能兴起于亲亲之家;"艺"而能"游",则让"仁—生"之境步入艺术化境地。"意义—兴发"的教育之学,可能成为我们超越"目的—手段"的先行割裂,重新领取传统思想资源和文化智慧的重要途径。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杰
抗战胜利后,汉口地方商人因政局动荡带来巨大生存与经营风险。地方商人组织不仅要寻求恢复经营的稳定营商环境,还要应对时局变动状态下地方政府不合理乃至强制性的财税征收。在财经政令压力下商人组织协助征收各类地方性税捐和摊派,尽量维持政商合作关系。汉口地方商人组织多次就超出财政预算之外的税捐和摊派与政府进行协商,因整体税负及摊派压力过重与地方政府展开较为激烈的财税抗争。针对过重的税捐和财政摊派提出意见,作为纳税人团体在集体税权表达中寻求对商人财税摊派的减免。汉口商人组织通过商人团体力量,借报刊舆论、财税会议等形式向政府反馈商民诉求以求保护商民财税利益。维护商人利益,减少额外税捐及各种摊派负担,是汉口商人组织参与地方政府财税活动的主要动机。
关键词:
财政 汉口 商人组织 税收 摊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米靖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经学从其产生之时起即与教育密切相关。"经"的确立,实际上是一个由"泛称"向"专称"转化的过程,"经"就其实际内容而言,多为"史"。就"经"在古代社会的地位而言,是"载道之经";就其具体作用于社会的方式而言,则是"教科书"。经学是一套特殊的学术文化体系,其意识形态的功能与教育功能统一而不可分。两汉的儒者通过经学对六经加以适当地诠释,使六经的知识系统很好地适应了汉代封建统治帝国的需要,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以"经"为教育模式的基本实现路径。
关键词:
经 经学 传统教育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洪艳 陶伟
了解游客对解说媒体的需求,对于解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游客的角度,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游客对解说的需求,并探讨了游客属性、出游动机与其对解说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游客对解说媒体的需求很高。由于社会特征和出游动机不同,游客对于南越王博物馆解说服务的需求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旅游解说 需求 博物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长城非“华夏农耕民族封闭、保守象征”论——以战国秦汉时期为视角
汉代司法程序之顺位辨正——以汉代劾制为中心的再考察
汉魏六朝失译、误题之经与同时期确切译经文体之比较——以《鸯崛髻经》与法炬确切译经比较为例
日本的雇佣与就业问题初探──以战后初期至70年代为中心
域外汉籍数字化探析——以越南汉喃文献为中心
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资料概述——以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图书馆馆藏为中心
美国气候政策之调整:本质、影响与中国应对——以特朗普时期为中心
城市消费中心的空间供给及其产业治理——以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为例
超大城市就业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以武汉市为例
基于结构—功能关系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