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47)
- 2023(8265)
- 2022(7422)
- 2021(7077)
- 2020(6142)
- 2019(14597)
- 2018(14095)
- 2017(26713)
- 2016(14618)
- 2015(16810)
- 2014(17300)
- 2013(17317)
- 2012(16439)
- 2011(15049)
- 2010(15123)
- 2009(14493)
- 2008(14670)
- 2007(13096)
- 2006(11265)
- 2005(10619)
- 学科
- 济(61695)
- 经济(61639)
- 业(38218)
- 管理(38067)
- 方法(31120)
- 企(30560)
- 企业(30560)
- 数学(27635)
- 数学方法(27379)
- 银(20032)
- 银行(19887)
- 行(18581)
- 制(18399)
- 中国(16413)
- 财(16139)
- 农(15535)
- 学(14583)
- 融(13983)
- 金融(13981)
- 贸(12404)
- 贸易(12394)
- 易(12077)
- 度(11496)
- 制度(11486)
- 业经(11215)
- 地方(11026)
- 业务(10214)
- 务(10207)
- 财务(10181)
- 农业(10176)
- 机构
- 大学(216726)
- 学院(212634)
- 济(89264)
- 经济(87288)
- 管理(79138)
- 研究(77019)
- 理学(67207)
- 理学院(66369)
- 管理学(65155)
- 中国(65024)
- 管理学院(64743)
- 科学(47978)
- 京(47151)
- 农(42797)
- 财(42176)
- 所(40581)
- 研究所(37034)
- 中心(36683)
- 农业(34219)
- 业大(33867)
- 财经(33355)
- 江(32945)
- 经(30315)
- 北京(29937)
- 经济学(28148)
- 范(27539)
- 师范(27204)
- 院(27035)
- 州(26667)
- 经济学院(25524)
- 基金
- 项目(139005)
- 科学(108088)
- 基金(101541)
- 研究(97176)
- 家(89943)
- 国家(89245)
- 科学基金(74796)
- 社会(60751)
- 社会科(57633)
- 社会科学(57613)
- 基金项目(53496)
- 省(53041)
- 自然(49815)
- 自然科(48638)
- 自然科学(48621)
- 自然科学基金(47789)
- 划(45931)
- 教育(45159)
- 资助(42727)
- 编号(38419)
- 重点(32197)
- 成果(31918)
- 部(31459)
- 发(29395)
- 创(28315)
- 科研(27405)
- 课题(26630)
- 创新(26629)
- 计划(26577)
- 教育部(26537)
共检索到3314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李玮
2018年11月16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公布了新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以下称"G-SIBs")名单,29家银行列入G-SIBs,比2017年少了一家。法国BPCE银行集团列入名单,北欧联合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退出名单。建行从第二档降入第一档,美国银行从第三档降到第二档。最高的一档仍然空置,摩根大通是唯一排在第四档的银行。本文试对2018年评分结果进行解析,并针对中国G-SIBs银行控制与管理评分等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李玮
2017年11月21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公布了新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以下简称G-SIBs)名单,这是FSB自2011年11月份首次公布29家G-SIBs名单后,第七次更新这份名单。根据这份名单,有30家银行列入G-SIBs,总数与2016年持平,其中加拿大皇家银行首次列入名单,而法国BPCE银行集团退出名单。部分银行分档情况有变化,建设银行与中国银行从第一档升入第二档,花旗银行从第四档降到第三档,法国巴黎银行从第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会办公室课题组
2015年11月3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更新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中国建设银行首次入选,加上此前的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家国有大型银行均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列。笔者通过分析G-SIBS的治理要求、国际大型银行实践,旨在探索我国银行业在公司治理层面适应G-SIBS新要求的对策和举措。G-SIBS监管要求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魏鹏
本文试图对11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15年中期主要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为其综合竞争力进行简单排名,以期为国内银行经营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曾璇
本文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2014年11月6日公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以及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系统重要性指标计算方式,选取26家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了指标计算。通过比较各银行的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复杂性和全球活跃程度,本文表明,这些银行在不同指标上的表现差异可以反映出银行的经营特点。对这些指标的进一步分析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系统重要性银行,并更好地对其进行衡量、评价和监管。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陆虹
金融稳定理事会2013年末圈定了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其进行测算评估。定量指标从全球活跃程度、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复杂性等五大类别评估一家银行对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在国内,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披露指引》,要求13家主要银行参与系统重要性银行指标评估测算和信息披露。本文选取13家银行披露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指标,对我国主要银行的系统重要性以及资本充足率压力做了分析和对比。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结果是对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高低程度的评价,不是对商业银行内部
关键词:
系统重要性银行 评估指标 披露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宋效军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显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令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凸显。大型金融机构为了实现本机构利益的最大化,所做出的经营决策往往可能是个体理性的,但因为没有考虑自身经营所产生的外部性,在系统层面上就并不理想。而且鉴于道德风险成本以及预期政府支持所形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林胜 闫晗 边鹏
面向金融稳定理事会2018年发布的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从研发、推广、应用、投入、影响、基础、风控7个方面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金融科技指数,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进行微观评估,比较并分析各银行、各国、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亚洲、北美地区银行金融科技指数排名总体领先,各项金融科技能力一级指标排名领先的银行也以亚洲、北美地区居多。总结金融科技指数排名领先银行和地区的特点,得出以下启示:加强对金融科技的政策引导;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提升对金融科技的研发、应用、推广能力;加强对金融科技的市场培育和客户教育。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熊启跃 易晓溦
基于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明细数据,本文分析G-SIBs名单的变化特点及中资银行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G-SIBs系统重要性呈下降趋势;跨境行为切换成为系统重要性得分中贡献最大的因素;中资G-SIBs数量大幅增加,欧洲G-SIBs显著下降;复杂性和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是近来决定G-SIBs级别变动的主要因素。相比于一般银行,G-SIBs要满足额外资本缓冲要求、恢复与处置计划、有效风险数据加总、大额风险暴露等更高的监管标准。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熊启跃 张文婧
针对2008年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大而不能倒"问题,自2011年起,金融稳定委员会开始推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并对上榜银行提出了更审慎的监管要求。从已公布的9期名单看,G-SIBs成员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洲G-SIBs数量不断下降,来自中国和加拿大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多。为降低监管成本,多数G-SIBs采取了去同业、去复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大托管、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G-SIBs系统重要性得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近些年来中资G-SIBs系统重要性得分持续快速上升,由此产生的监管成本值得高度关注。建议中资G-SIBs客观评估纳入G-SIBs的监管成本,实现业务发展和监管成本的平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宗良
2011年11月4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了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名单,中国银行作为新兴市场的唯一一家银行入选。中国银行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是新兴市场银行业崛起的重要表现。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崛起,预计未来中国将有更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德旭 苗文龙 李硕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形成金融网络,其重大风险不仅对本国经济体系具有重要影响,而且通过该网络对其他国家进行风险传染。文章基于23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的资产价格日频数据,计算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网络,分析得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网络具有一定的地理板块性特征,在不同时期,板块构成银行可能发生局部变动。其中,美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具有显著的传出效应;欧洲国家、加拿大和日本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具有显著的传入效应;中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传染效应主要作用于国内。在不同时段,JP摩根大通和花旗银行间隔轮换对国际金融风险产生较大的传染效应;欧洲国家、加拿大、日本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20年1月以来出现了显著的上升态势。文章认为可根据相关结论,加强对有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重点风险监测和监管。
关键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网络结构 风险治理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志洋 金鑫
股票市场能够反映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观点和判断。与国际研究结论类似,中国股票市场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概念的反应整体不显著,中国股票市场并不"看好"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本文认为这是由于"全球系统重要性"的声誉增加值的利好信息与监管负担增加的利空信息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股票市场能够反映所有市场参与者观点的假设条件下,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不会给金融机构带来额外的负面影响。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章彰
银行资本管理是涵盖资本筹集、分配、使用、监测、评价全部内容的管理体系,银行资本水平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监管机构设定的最低资本要求。目前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概念和管理体系日益复杂,除了巴塞尔Ⅲ(以下简称"巴Ⅲ")对资本结构和资本总量要求以外,总损失吸收能力(total loss absorbency capability,TLAC)也成为监管机构最低资本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刚 王晓晴 尚博文 马高方
总损失吸收能力(以下简称"TLAC")是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为解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以下简称"G-SIBs")宏观负外部性专门制定的监管政策工具。作为新兴市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我国工农中建四行将从2025年初分阶段满足TLAC监管要求。测算表明,现行运营模式下,四大行将面临较大合格TLAC工具缺口。要在如期达标的同时继续发挥好四大行服务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头雁"作用,宜充分借鉴发达国家达标经验,用足制度空间,加快完善监管政策,推进合格资本工具创新,同时推动中资G-SIBs有序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和风险密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