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67)
- 2023(7349)
- 2022(6556)
- 2021(6134)
- 2020(5489)
- 2019(12879)
- 2018(12677)
- 2017(23560)
- 2016(14177)
- 2015(16798)
- 2014(17356)
- 2013(16552)
- 2012(15689)
- 2011(14409)
- 2010(14764)
- 2009(13332)
- 2008(13601)
- 2007(12507)
- 2006(10719)
- 2005(9580)
- 学科
- 济(52607)
- 经济(52549)
- 管理(34592)
- 业(33108)
- 方法(27339)
- 企(26250)
- 企业(26250)
- 数学(24178)
- 数学方法(23875)
- 中国(17763)
- 农(15228)
- 财(13093)
- 学(12844)
- 教育(11615)
- 理论(11409)
- 地方(10224)
- 业经(10077)
- 农业(9964)
- 贸(9941)
- 贸易(9941)
- 易(9624)
- 制(8965)
- 和(8586)
- 技术(8533)
- 务(7993)
- 财务(7971)
- 财务管理(7948)
- 教学(7554)
- 企业财务(7497)
- 银(7464)
- 机构
- 大学(207505)
- 学院(203081)
- 济(75908)
- 经济(74031)
- 管理(71457)
- 研究(70338)
- 理学(61921)
- 理学院(61049)
- 管理学(59562)
- 管理学院(59180)
- 中国(48187)
- 科学(45154)
- 京(44432)
- 农(37757)
- 所(37243)
- 财(34656)
- 研究所(34216)
- 范(33204)
- 师范(32895)
- 江(32673)
- 业大(32200)
- 中心(31761)
- 农业(30150)
- 北京(28173)
- 财经(28020)
- 师范大学(26439)
- 技术(26155)
- 教育(25774)
- 经(25348)
- 州(25099)
- 基金
- 项目(132717)
- 科学(103885)
- 研究(99624)
- 基金(92600)
- 家(80430)
- 国家(79681)
- 科学基金(66523)
- 社会(59289)
- 社会科(55834)
- 社会科学(55814)
- 省(54007)
- 教育(52253)
- 基金项目(49227)
- 划(47018)
- 编号(43200)
- 自然(42884)
- 自然科(41881)
- 自然科学(41862)
- 自然科学基金(41113)
- 资助(38164)
- 成果(36638)
- 课题(32278)
- 重点(31341)
- 部(31031)
- 发(28950)
- 创(27554)
- 大学(26994)
- 教育部(26583)
- 年(26074)
- 科研(25743)
- 期刊
- 济(80557)
- 经济(80557)
- 研究(59431)
- 中国(44848)
- 教育(43173)
- 学报(35243)
- 农(33554)
- 科学(30656)
- 财(27264)
- 大学(26934)
- 学学(23841)
- 管理(22952)
- 农业(22797)
- 技术(22510)
- 职业(14756)
- 融(14431)
- 金融(14431)
- 财经(14063)
- 业经(12726)
- 业(12528)
- 经济研究(12433)
- 经(12129)
- 问题(11213)
- 图书(11051)
- 版(11009)
- 坛(10543)
- 论坛(10543)
- 技术经济(10004)
- 技术教育(9923)
- 职业技术(9923)
共检索到3002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肖慧欣 王卫平
对福建某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总体要弱于男生。在影响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因素中,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对男女生的职业能力均会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与男生相比,女生职业能力的高低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外部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大学生职业能力性别差异的背后是传统社会所建构的性别关系秩序对女性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束缚和抑制,对此,本文认为应在职业能力训练中融入性别视角,解构传统的性别气质对女大学生的影响,使男女生获得同样的职业发展机会。
关键词:
女大学生 职业能力 性别差异 性别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秀梅 包雷 余子侠
利用LCTSR测试卷对中美大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进行测试分析表明,两国学生的总体表现都存在性别差异,而美国学生性别差异尤其显著,几乎表现在所有推理维度和大部分的测试项目中,而中国学生的性别差异相对较小。与国际上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结论进行对比分析也显示,中国学生在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不大,但在科学职业领域中的女性严重缺失的现象却和国际情况高度一致。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从而对影响女性进入科学领域的因素进行详细研究,并进行有效干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刚 谢桂阳
性别差异研究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从强调女性劣于男性,到否定心理性别差异,到剔除性别歧视、承认性别差异;从性别差异上的生物决定论,到文化决定论,到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论,在走过了一段曲折道路后,人们形成了一个共识:既要消除性别歧视,又要承认两性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孰优孰劣的差异,而是社会性别角色科学分工的基础,以让男女不同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清军 周毕芬 林建鸿
基于372份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渐进适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环境感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其结果表明:环境感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男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女生;环境感知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男生的环境感知对人力资本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女生的环境感知对社会资本存在显著的负向调节;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女生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均显著,而男生中仅人力资本显著。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意愿 环境感知 性别差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丁园园 吕伟 姚本先
本文通过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调查问卷》对3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目的、人际交往手段和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与朋友的交往更多出于互助、友情和自我完善的目的。男大学生更倾向于主动地结交朋友。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看重心理因素,而男大学生更看重生理因素。
关键词:
人际交往价值观 性别差异 调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吴美银 张建和
为探讨自尊与大学生学业适应的关系,并考察同伴关系和性别在其中的作用,采用自尊量表、同伴关系量表和学业适应量表对3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自尊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学业适应;同伴关系在自尊与学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同伴关系在自尊与男大学生学业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且显著,在自尊与女大学生学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对于大学生学业适应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自尊 学业适应 同伴关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梁耀明 何勤英
男孩"弱势"现象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而人们的认识是,男孩在高中开始会逐渐追赶上女孩。本文利用某省属一本院校939名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四年学业表现数据探讨了学业表现性别差异问题。通过非配对双样本T检验和学业表现优异指数比较分析发现,大学生学业表现初始状态仍然是男生落后,二年级男女生差距消失并出现"逆转"迹象,三、四年级男生学业表现得到改进并反超女生,差异显著,男生存在"后发优势"。在城乡学生群众中,相对于女生学业表现,农村男生的学业表现比城镇男生的"后发优势"更为显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应立足性别差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马莉萍 由由 熊煜 董璐 汪梦姗 寇焜照
男女生在大学专业选择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选择人文社科专业的比例远高于男生,且选择社科专业的女生比例最高;男生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工科专业,远高于女生。大学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在高中文理分科时就已经体现,八成男生在高中时选择理科,仅有一半的女生选择理科。在控制了可能的生理差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后,男生更倾向于选择理工科专业,女生更倾向于选择人文社科专业,且在理科和工科专业中,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工科,女生更可能选择理科。基于此,应加强面向高中生的大学专业介绍及专业选择指导,逐渐减小性别刻板印象和传统观念对不同性别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纪珽 梁琳
本文运用指标法和回归法,对我国代际职业流动与继承状况的模式、影响因素和声望获得的性别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虽然总体上我国的代际职业继承性较强,但是两性代际职业流动模式存在差异,男性的平均继承性更高,女性的平均流动性更高,而且这种现象在各影响因素分层中普遍存在;(2)父亲位于低职业地位时,男性比女性更易摆脱其低阶层的家庭背景;(3)城镇家庭背景、沿海地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非农业户口性质、年龄段的增加和已婚状况相对而言均对子代代际流动和向上流动具有正的整体作用;(4)女性可以从上述前四种因素中获得比男性更大的有效作用,实现更大程度的代际流动和向上流动,但是年龄段和婚姻状况会抑制女性代际流动,并且结婚对女性向上流动有明显的反作用;(5)平均而言,女性能比男性取得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本文结论有助于理解在中国特定国情下性别因素在代际间职业流动中的特定作用。
关键词:
代际职业流动 职业继承 性别差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吕晓兰 姚先国
本文使用2008年执行的CHIP数据的城市移民部分,考察了不同类型职业流动及其收入效应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职业流动具有不同的收入效应;相同的职业流动行为,收入效应的性别差异显著。工作原因、家庭原因两类主动流动均显著提高了男性农民工的后续收入水平;虽然女性农民工具有更高的工作原因主动流动倾向,但其从中获得的收入回报明显弱于男性,家庭原因主动流动反而降低了其后续收入水平;单位原因被动流动显著降低了男性农民工的后续收入水平,但对女性农民工影响不显著。从在职搜寻工作行为视角考察农民工职业流动动机,同样发现了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为实现农民工适度流动和稳定就业,除重视其共同诉求外,也不能忽视...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陆根书 刘珊 钟宇平
本文应用对我国三省一市90所中学10909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调查数据,探讨了高中生高等教育需求及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高中生高等教育需求的性别差异已不大,但专业选择中的性别隔离现象比较严重。我国家庭存在的"男孩偏好"倾向、家庭教育期望的代际传递模式、家庭资源的不充裕等因素是造成高等教育需求中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而性别刻板印象、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教育期望等因素对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高等教育需求 专业选择 性别差异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忻依娅 梁巧转
随着20世纪70年代组织中女性成员、女性管理者的增多,女性领导者和管理者成为管理学界许多学术争论和理论研究的主题之一,而领导风格的性别差异问题成为这类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在西方国家学者对领导风格两性性别差异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在中国的实际调研样本,运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及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国企业背景下领导风格性别差异问题,得出中国两性领导风格有显著差异的结论。
关键词:
领导 领导风格 性别差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朱雁 倪葎 倪明
作为一门传统上男生占优的学科,数学学习上的性别差异长期以来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男女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距正逐渐缩小,并且在一些数学内容上,女生的表现甚至超越男生。已有的对男女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研究大多关注的是两者间的整体表现差异,或是在某个内容上的局部差异。本研究从2 000万名初中学生中,随机选取1 000名男生和1 000名女生,根据他们在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上的答疑数据,分别以章和节为单位,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男女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各项内容上的需求差异。结果发现,在初中三年总共29章的数学内容中,女生在4章内容上有明显高于男生的答疑需求(集中在函数和平面几何上),而男生仅在"概率初步"上有更多的答疑需求。进一步以节为单位的分析显示,男女学生的答疑需求量存在明显差异的节的数量基本持平,而男生占优的节点集中在九年级,女生占优的节点多在七年级。此外,女生需要更多帮助的知识点的平均难度要高于男生。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杨钋 程飞
本文利用2009年北京大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及2008年麦可思公司的"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将行业分割纳入对中国大学毕业生性别工资差距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利用布朗-穆恩-扎罗斯全因素分解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行业中都存在性别收入差距,该差距随着个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大。性别收入差距主要由行业内的性别收入差别导致,而非行业间的收入差异。此外,行业内的性别收入差别在本科毕业生群体中主要来源于行业内的性别歧视,硕士毕业生中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性别间的个人特征差异所引起。因此,为了促进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平等,政府应当首先考虑利用那些能改善行业内部性别歧视情况的政策工具。
关键词:
行业分割 性别收入差距 大学毕业生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许鑫凤 王骏 王洛忠
学生性别差异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学生表现的性别差异与不同性别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有关。本研究基于对北京市城市功能拓展区3个区县40所学校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调查数据,采用增值模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分位数回归探究学生表现的性别差异及其与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特别是自我控制能力显著影响学生表现,并在一定程度解释了学生表现的性别差异。其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主要由思维控制解释,日常行为的性别差异主要由行为控制解释。此外,后进生表现的性别差异远大于全体学生。本研究建议教育工作者要理性对待学生表现的性别差异,给予男生更多成长空间,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律能力,特别关注后进男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塑造。
关键词:
学生表现 性别差异 非认知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