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57)
- 2023(3319)
- 2022(2971)
- 2021(2898)
- 2020(2633)
- 2019(6035)
- 2018(6257)
- 2017(12745)
- 2016(7136)
- 2015(8303)
- 2014(8411)
- 2013(8658)
- 2012(8579)
- 2011(8046)
- 2010(8365)
- 2009(8006)
- 2008(8182)
- 2007(7323)
- 2006(6847)
- 2005(6284)
- 学科
- 济(29128)
- 经济(29087)
- 管理(16106)
- 业(15797)
- 方法(13291)
- 中国(12491)
- 数学(12008)
- 数学方法(11865)
- 企(10388)
- 企业(10388)
- 农(9234)
- 学(8639)
- 制(7779)
- 贸(6818)
- 贸易(6813)
- 财(6671)
- 易(6649)
- 银(6588)
- 银行(6558)
- 行(6371)
- 农业(5819)
- 融(5380)
- 金融(5378)
- 人口(5098)
- 业经(5045)
- 和(4975)
- 环境(4584)
- 体(4484)
- 税(4414)
- 地方(4409)
- 机构
- 大学(119161)
- 学院(115760)
- 济(46810)
- 研究(46164)
- 经济(45818)
- 管理(38357)
- 中国(35257)
- 理学(32551)
- 理学院(31992)
- 管理学(31230)
- 管理学院(31009)
- 科学(29806)
- 京(27351)
- 所(26213)
- 财(24188)
- 研究所(23915)
- 农(21768)
- 财经(19112)
- 中心(18907)
- 北京(18124)
- 江(17392)
- 范(17386)
- 农业(17369)
- 师范(17224)
- 经(17177)
- 业大(17146)
- 院(16058)
- 经济学(15065)
- 师范大学(14201)
- 财经大学(14160)
- 基金
- 项目(70441)
- 科学(54080)
- 基金(51110)
- 研究(48685)
- 家(46405)
- 国家(46073)
- 科学基金(36687)
- 社会(29685)
- 社会科(27963)
- 社会科学(27955)
- 基金项目(26982)
- 省(25187)
- 自然(24528)
- 自然科(23866)
- 自然科学(23853)
- 自然科学基金(23410)
- 划(23285)
- 教育(22068)
- 资助(21704)
- 编号(19795)
- 成果(17624)
- 重点(16648)
- 部(16259)
- 发(15376)
- 课题(14000)
- 计划(13732)
- 科研(13626)
- 创(13351)
- 教育部(13147)
- 创新(12718)
共检索到1791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戎,潘乃谷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是,有关藏族人口的历史资料存留甚少。解放后第一、二次人口普查对西藏自治区的人口只有估计数字,所以国内外对于我国藏族人口究竟有多少,曾有种种预测,出入极大。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怀阳,李希如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藏族人口总量与死亡水平的变化、地区分布、性别年龄结构及藏族主要聚居区人口民族构成的现状分析,说明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藏族人口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平稳增长,死亡率水平明显下降,藏族人民生存的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思炎
1992年7月24日~26日,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举行了建国以来首次中国藏族人口科学讨论会。自治区政府主席江村罗布、国家统计局局长张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多杰才旦等应邀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热烈祝贺讨论会的召开。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司长孙怀阳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发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才旺平措,格达,富振英
西藏解放已40年,但西藏地区的藏族居民寿命究竟有多大,是人们所关注的,但很少有这方面的详细报导。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曾公布西藏地区人口寿命,但包括了一部分其它民族。由于客观存在许多困难如海拔高、地广人稀,部分居民为游牧生活,并缺少人口、出生、死亡登记制度和婴儿死亡情况,所以无法编制寿命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焕庸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人口记载最早的国家。《文献通考》载“禹平水土为州,人口为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二”(约为公元前22世纪末)。《后汉书·郡国志》载西周极盛时(约为公元前11世纪)全国人口一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五,比夏代多一十六万一千人。以后到战国末期,秦及六国总人口还不过一千二百多万。先秦时代二千多年,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又加战乱频仍,全国人口始终停滞在一千余万。 西汉时期,人口发展较快。从秦代的一千余万左右,历二百年间增加到五千九百多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迪祥
长江流域总人口,1949年末为19,000多万,到1987年已发展到37,700多万。38年间增长95.95%,平均每年增加486万人,平均每年递增率为18.2%。人口密度由1949年106.4人/km~2增加到1987年208.6人/km~2。现就长江流域人口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分析如后:一、人口的生态地理分布长江流域人口分布具有如下特点:①按三大经济地带分,中部和近西部人口比重大,东部和远西部人口比重小;②平原河谷、丘陵地区人口比重大,山地、高原地区人口比重小,海拔200~1000m高度内人口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斌,辛晓平,唐华俊,周清波,陈佑启
依据已有的研究结果, 分析了全球变化的趋势和温室气体(特别是CO2) 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和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我国和世界农业地理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分大区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稻、小麦、玉米等影响情况。提出了我国农业对全球气候变化应采取的战略对策和措施, 这些对策和措施可分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两部分。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地理分布 影响 对策及措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利兵
Three Armeniaca species were investigated in 20 provinces of China,including Inner Mongolia,Liaoning,Hebei,et al.,from 2008 to 2009.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Armeniaca sibirica is distributed in most areas of north China(N37°17′-N50°24′,E105°56′-E130°20′).It concentrates in the southeast of Inne...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秀荣 郝蕙玲 杨集昆
本文将水蜡蛾科(Brahmaeidae)的中国种归属问题进行了统一,并把外生殖器特征纳入属征,系统描述了各届特征和在中国的分布。
关键词:
水蜡蛾科 属征 分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大男 周俊山
文章基于2000年普查数据1‰个人原始数据和中国2005年1%人口调查数据中20%个人原始数据对中国345个地级行政区划民居住宅从建造年代、建筑结构和楼层等三个角度考察了中国民居的地理格局分布及其变化。结果显示中国民居住宅特别是西部地区更新步伐快;民居建造年代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递进性特点相吻合;南方民居混合结构居多,北方和西部地区以砖木或其他结构为主;民居建筑以平房为主,但楼层化程度在不断加快,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这些结果对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本着保护各民族文化成果的原则促进民族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就地取材,因材制宜地营建民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民居 地理格局 建筑结构 空间分析 中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曾杰 郑海水 翁启杰
西南桦是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以及部分中亚热带地区的速生、珍贵用材树种。论述了我国西南桦天然林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基本特点,探讨了西南桦的适生条件,为西南桦天然林的保护与人工林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西南桦 地理分布 适生条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泉水 王春玲 郭志华 谭德远 史作民
根据2001年出版的《中国植被图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ARC/INFO(NT版)和数字化仪,提取梭梭荒漠植被信息,绘制梭梭荒漠植被地理分布专题图,并以此为基础,对梭梭荒漠植被的群落类型、分布格局及其斑块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近年来对梭梭荒漠植被结构的调查结果,对我国梭梭荒漠植被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现存梭梭荒漠植被总面积约11.4万km2,其中,以新疆分布的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梭梭荒漠植被总面积的73.1%,其次是内蒙古,约占全国的14.1%,青海省和甘肃省的分布面积较小,分别占全国的7.9%和4.9%;不同梭梭荒漠群落类型的面积不尽相同,其中,梭梭柴砾漠的面积约占全国梭梭荒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满颖之,隋干城
世界人口地理分布是指世界上已定居的人口空间分布形态和人口在地理上分布的过程。即人口现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性。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性,既表现于各大洲、各国之间,也表现于一国内各地区之间。综合分析人口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地区间差异的特征,揭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於琍 李克让 陶波 徐明
开展气候变化对植被生产力及分布格局影响的研究较多,但分析植被地理分布与气候条件之间适应关系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以气候与植被关系为基础,采用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滞性,模拟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过程,以当前气候条件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植被地理分布实际发生和潜在的转变情况来定量表达植被地理分布与气候条件间的适应关系,评价植被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1961—1990年),中国植被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总体较好,适应性较差的地方主要为森林—灌丛和草地—荒漠的交界处,植被的地理分布已经有所改变,约占5%;在华东地区森林—灌丛过渡带、内蒙古地区的灌丛—草地过渡带以及青藏高原南部的草地生态系统等对气候的适应性也较差,约占35%,这些地区的植被有退化的倾向,植被的地理分布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中国植被对未来气候变化(IPCC-SRES-A2情景2071-2100)的适应性总体较好,84%的植被变化表现为正向的变化,特别是在西北地区,未来气候条件将有所改善,这些地区的植被覆盖可能会有所提高。植被潜在的变化中约79%的植被可以适应未来的气候,但在青藏高原南部和内蒙古地区及西北的部分地区的草地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较差,有退化的倾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