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27)
- 2023(8458)
- 2022(7002)
- 2021(6781)
- 2020(5140)
- 2019(11781)
- 2018(11614)
- 2017(20284)
- 2016(11489)
- 2015(12609)
- 2014(12181)
- 2013(10628)
- 2012(9543)
- 2011(8611)
- 2010(9000)
- 2009(8110)
- 2008(7529)
- 2007(6581)
- 2006(5860)
- 2005(5231)
- 学科
- 济(32887)
- 经济(32833)
- 管理(26599)
- 业(25021)
- 企(21756)
- 企业(21756)
- 教育(20104)
- 中国(16425)
- 理论(12134)
- 方法(12010)
- 农(10786)
- 学(9630)
- 财(9541)
- 业经(9452)
- 数学(8832)
- 数学方法(8652)
- 教学(7611)
- 贸(7097)
- 贸易(7094)
- 农业(6996)
- 易(6895)
- 发(6868)
- 技术(6517)
- 制(6512)
- 发展(6015)
- 和(6001)
- 融(5967)
- 金融(5963)
- 展(5892)
- 银(5779)
- 机构
- 大学(147600)
- 学院(144148)
- 济(51904)
- 经济(50679)
- 管理(49606)
- 研究(49375)
- 理学(43075)
- 理学院(42507)
- 管理学(41655)
- 管理学院(41354)
- 京(31318)
- 中国(30530)
- 教育(30344)
- 范(30178)
- 师范(30050)
- 科学(27043)
- 财(25584)
- 师范大学(24649)
- 所(22466)
- 中心(21500)
- 江(21401)
- 财经(20539)
- 研究所(20405)
- 北京(20209)
- 经(18698)
- 技术(18318)
- 院(17941)
- 职业(17871)
- 州(17327)
- 经济学(16865)
- 基金
- 项目(94517)
- 研究(80468)
- 科学(77149)
- 基金(66042)
- 家(56445)
- 国家(55416)
- 社会(50283)
- 科学基金(47436)
- 社会科(47252)
- 社会科学(47242)
- 教育(45009)
- 省(37466)
- 编号(35985)
- 划(33532)
- 基金项目(33527)
- 成果(32065)
- 课题(27260)
- 自然(26848)
- 自然科(26224)
- 自然科学(26217)
- 自然科学基金(25737)
- 资助(25189)
- 年(24089)
- 重点(22761)
- 部(22735)
- 项目编号(22306)
- 性(21803)
- 发(21791)
- 规划(21781)
- 教育部(21027)
共检索到2191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志娟 塔娜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一直是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特纳的过程角色理论尽管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个体角色的形成机制,但对我国民族地区学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不无启发意义。本文以特纳的角色理论为视角,探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通过角色认同与角色互动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关键词:
角色理论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互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金志远
选择主体对课程知识选择和认定具有重要的影响。民族教育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国家性,民族教育课程知识对体现民族性和国家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主体,除了民族主体之外,还应有国家主体。只有国家主体的存在,才能保证民族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目的、客体和对象、依据和标准,有助于促进和实现各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俞水香 娄淑华
在多民族国家人民中,普遍同时存在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两种认同心理。一般而言,民族认同意指不同民族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的认可和赞同,而国家认同则指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认可和赞同。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统称,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有必要在思想认识上厘清、理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努力实现我国各民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机统一。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伟
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和而不同"为基本价值取向多元文化教育与现代公民教育,将帮助其形成科学的民族文化观,实现自觉的国家认同,以追求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之宏旨。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耀武 袁同凯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是多重认同序列得以重新排列组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能够促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辩证统一关系中得到有益协调,进而促进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尤其是亟需凝聚共识的当下,学校教育时刻编织着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民族地区成员从相对低层次的民族认同走向高层次的国家认同的重要支撑,挖掘学校场域内有利于整合国家认同的多维面向仍需探究。就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意识建构而言,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教育、乡土知识教育以及教学语言等应在“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中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与协调。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昱岿
应用教育人类学方法考察分析云南彝族阿细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结果发现:阿细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且两种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可以和谐共生;他们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同构性、差异性和层次性;两种认同的基础既有共性也有差异。阿细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国土意识、共同血缘、共同历史记忆、共同的英雄人物、共同的国家象征符号等共同基础之上,而学校教育场域是构筑这些共同性基础的重要场所。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许纪霖
本文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家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观点作了历史的评述。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是传统中华文明帝国的瓦解,中国面临着共同体认同的危机,即存在着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认为,在共和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并非没有结合的可能。现代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共同体。
关键词:
现代中国 文化认同 政治认同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亚明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通过国家与族群的关系去定位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立冲突抑或共生共存的理论认识。此种研究路径注重发掘认同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联互动,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认同是心理现象这一本质问题,从而影响到相关理论的解释力度。心理学中内外群体、自我归类、认同威胁等概念和模型不仅可以为传统意义上的认同冲突论、认同共生论提供理论支撑,还可以将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关系探讨扩展至复杂机制的层面。引入心理学视角可以增进对两种认同关系的理论认识,亦能为两种认同关系调谐提供诸多政策启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夏桂霞
世界多民族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青少年进行国家意识认同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在世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中,应该重视公民国家意识认同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当代青少年的国家意识认同教育。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国家意识认同 青少年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文龙
雍正朝的改土归流激起了云南边疆地区土司及土民的反抗,如何建构边疆族群对王朝国家和儒家文化的认同感成为这一时期边疆文教政策的核心。义学作为免费的基础教育,在边疆族群的王朝国家认同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宏谋任职云南期间,义学的设立得以推广到边疆地区。通过对迤南地区义学的分析,认为义学教育针对边疆族群子弟特点,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保证土民的受教育机会;从儒家文化认同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两方面入手,提升边疆族群文化认同感,并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以此提升边疆族群的王朝国家认同感;义学在传播儒家文化,建构边疆族群文化认同与王朝国家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边疆族群 义学教育 陈宏谋 国家认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健毅 谢秋慧
结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实践活动产生的自我意识是身份认同的逻辑起点。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践空间是一个充满力量的场域,国家权力是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场域的"源头",少数民族学生是处于国家认同场域中的受力体、国家认同场域的力量最终内化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惯习。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应从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意识、构建多元一体的文化场域、给予学校教育场域应用的自由度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国家认同 场域 教育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明玉 范微微
公民认同教育是现代国家主权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与维系,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从理论层面来看,新自由主义主张通过社会正义原则促成公民认同的形成;共和主义强调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社群主义认为公民认同应在社区实践中逐步形成;多元文化主义则因关注少数族群权利而非常强调公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公共理性与批判能力。从实践层面来看,各国公民认同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公民科或社会科的教学,民族语言与历史等学科教学,学校课程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曹兰胜
美国在K-12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课程教育体系。该课程将美国精神与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帮助公民形成美国价值理念,认同并热爱美国,缓和了种族冲突,强化了国家科学治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美国"社会研究"课程教育的经验,或许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赟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并具体分析了在中国古代思想的语境中的“中国人”的认同问题。
关键词:
天下观 民族国家 全球化 国家认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