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96)
2023(9068)
2022(7681)
2021(7307)
2020(6037)
2019(14051)
2018(13842)
2017(26784)
2016(14719)
2015(16593)
2014(16917)
2013(17036)
2012(16028)
2011(14579)
2010(14953)
2009(14048)
2008(14270)
2007(13440)
2006(11725)
2005(10322)
作者
(43555)
(36963)
(36872)
(35045)
(22958)
(17938)
(16783)
(14441)
(13924)
(13147)
(12613)
(12307)
(11681)
(11550)
(11512)
(11360)
(11335)
(10677)
(10642)
(10581)
(9330)
(9152)
(9091)
(8690)
(8429)
(8420)
(8381)
(8190)
(7658)
(7539)
学科
(67846)
经济(67687)
(49792)
(46094)
管理(34121)
农业(32995)
方法(28233)
(25964)
企业(25964)
数学(23635)
数学方法(23435)
业经(21110)
中国(17242)
(15164)
地方(14976)
(13418)
(12869)
农业经济(12412)
(11612)
(11413)
贸易(11411)
(11103)
(10370)
理论(9920)
发展(9662)
(9647)
(9535)
农村(9514)
(9510)
(9334)
机构
学院(219196)
大学(213701)
(90501)
经济(88542)
管理(82042)
研究(74134)
理学(70689)
理学院(69916)
管理学(68676)
管理学院(68285)
(59843)
中国(57590)
科学(46417)
农业(45774)
(44451)
业大(40150)
(39442)
(38715)
(36704)
中心(36264)
研究所(34886)
财经(30920)
(29787)
师范(29544)
农业大学(28221)
(27837)
北京(27510)
(27455)
经济学(26789)
(25953)
基金
项目(141837)
科学(110412)
研究(106546)
基金(100604)
(87106)
国家(86191)
科学基金(72668)
社会(68385)
社会科(63231)
社会科学(63206)
(58170)
基金项目(53781)
教育(47931)
(47241)
编号(46187)
自然(44712)
自然科(43582)
自然科学(43569)
自然科学基金(42804)
资助(39733)
成果(37504)
(34076)
(32179)
(31773)
重点(31738)
课题(31015)
(28971)
(27384)
国家社会(27316)
科研(27080)
期刊
(108329)
经济(108329)
(65104)
研究(60477)
中国(46508)
农业(44018)
学报(37383)
科学(33640)
(30999)
大学(28686)
学学(27296)
业经(24746)
管理(23383)
教育(22519)
(21821)
金融(21821)
(20407)
技术(18408)
问题(15909)
财经(14998)
农业经济(14917)
农村(14691)
(14691)
(14562)
经济研究(14215)
(12756)
世界(12101)
经济问题(11588)
技术经济(11239)
资源(11026)
共检索到3286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培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实现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前提。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就是促进村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形成。这一环节的设立,不仅需要外部政府环境管理制度的支持,还应结合农村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关系、集体经济等来对村民分类行为进行规训与惩罚。正是根据上述要求,浙江中部农村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建立起符合当地农村社会特点的垃圾分类机制,村民也养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行为习惯。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苏毅清   莫斯婷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四个村庄为案例,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采用嵌套制度分析框架,分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成效及其差异,探讨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制度体系是不同层级规则的构型,其中,制度体系互动性与完整性的差异决定制度体系的运行成效,而制度体系高完整性和高互动性是制度体系稳定运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关键条件。本文进而提出三条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制度路径:一是以改善制度体系互动性来提升制度体系完整性的“纵向飞跃式”路径;二是以提高制度体系完整性来推动制度体系互动性的“横向推进式”路径;三是制度体系完整性和互动性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纵横交错式”路径。本文研究能为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具有一般性的理论支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亚娟  赵敏娟  夏显力  姚柳杨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陕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试点地区的调查,从供给主体视角出发,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比较4个试点村的基本情况、分类处理实践模式及供给主体,进一步综合评价各试点村的生活垃圾末端分类程度、资源化利用率、年单位成本资源化利用量、减量化及无害化处理效果。分析发现:资金投入是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关键之一,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农村来说,并不能简单复制,而是要借鉴试点村的实践模式,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选择有效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因此,要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不仅要鼓励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农村社区及农户多主体参与合作供给,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而且要加强宣传与奖惩力度,健全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书赫  王成军  
农户参与意向不高、有意向没行为现象是快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的主要障碍。论文通过引入门槛效应、漏斗效应、异质性和两类特殊外部因素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拓展,构建出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决策模型。研究认为:意向与行为并不具有天然一致性,两者之间存在有门槛效应及漏斗效应,使得一部分参与意向并未转化为参与行为;知觉控制因子是农户参与行为实际控制条件的代理变量,但它只等价于可从主观衡量的那部分实际控制条件,并未包括隐性外部因素和突发性外部因素;异质性同样是引起参与意向与行为背离的原因之一。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孙慧波  赵霞  
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是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投入不足难题的重要途径。本文深入剖析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逻辑,并结合湖南省湘潭市的实地调查数据,总结了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的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地探索了实施该制度的可行路径。研究认为:农民为生活垃圾排放的负外部性付费符合理论逻辑,亦具备现实基础;现阶段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在农村适宜地区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是可行的,起初可按人或按户制定生活垃圾处理付费标准,并以小额度定额收费方式培养农民的付费意识,之后逐步推广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可采取政社互动的治理模式,由行政村因地制宜地自主确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多元参与为农民提供满意的生活垃圾处理服务,依托村民自治对该制度的推行开展动员和监督,可以有效地解决该制度推行中农民消极应对的难题,有利于实现该制度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利推进;借鉴湖南省湘潭市政社互动模式探索和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时,还应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实际情况、农民参与意愿和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等方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培   李伟红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生活垃圾分类越来越成为全国各地农村尝试开展与实施的环境治理工程,但如何建立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一直困扰着地方环境管理者。通过对浙北码头村的案例分析,总结该村在长期实践中的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经验以及不同主体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策略,并深入挖掘长效机制建设背后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地方文化等社会基础。最后,基于理论分析与实地调查的互动联系,提出内生于村庄社会的制度规范、有效的组织动员结构、可适用的治理技术手段是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的社会基础,以此来反映符合农村社会特点、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培   李伟红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生活垃圾分类越来越成为全国各地农村尝试开展与实施的环境治理工程,但如何建立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一直困扰着地方环境管理者。通过对浙北码头村的案例分析,总结该村在长期实践中的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经验以及不同主体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策略,并深入挖掘长效机制建设背后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地方文化等社会基础。最后,基于理论分析与实地调查的互动联系,提出内生于村庄社会的制度规范、有效的组织动员结构、可适用的治理技术手段是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的社会基础,以此来反映符合农村社会特点、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利民  郄雪婷  朱红根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符合新发展理念,对推动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谐型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演进路径,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北美发达国家、欧洲发达国家、亚洲发达国家及社会转型国家)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过程中的主要经验,总结归纳了不同类型国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政策的共性特征和差异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垃圾分类模式应与当地地理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本文结合中国国情及不同区域农情,将中国不同地区农村对标不同国家的农村地区,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不同区域农村应当建立各自适宜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因地制宜开展资源化项目、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技术进步、大力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多元力量共治。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鲁圣鹏  李雪芹  杜欢政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在对国内多个地方农村垃圾治理状况调研的基础上,选取浙江省金华市、山东省昌邑市、四川省丹棱县龙鹄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4个地方作为典型,从治理流程、资金保障、组织与管理方面,系统阐述其垃圾治理做法与经验,重点分析这些模式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认为金华、龙鹄和横县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与就地资源化模式,有助于降低垃圾管理成本,增加垃圾循环利用效益,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与文明程度。最后从区域协同、制度创新和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开兴  王金霞  白军飞  仇焕广  
基于全国7省的大规模实地调研,从治理对策角度定量分析了我国农村生活固体垃圾排放量、排放结构及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我国2010年农村生活固体垃圾人均日排放量约为0.95公斤,且增速快于城镇,区域间差异十分显著;垃圾排放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可回收废品类。计量经济学模型结果表明,农村生活固体垃圾人均日排放量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急需加强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管理,尤其要重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活固体垃圾治理。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万心雨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垃圾分类多主体协作可以调动各方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基于此,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从多主体参与角度对各主体的垃圾分类参与行为进行剖析,发现农村环境及垃圾分类多元共治存在各主体责任缺失,各方参与度不足、主体间缺乏合作等问题,并以湖北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村为例,结合实地案例进行经验借鉴,最后从主体行为界定和规范方面提出:要培养各方参与度,发挥多元共治效应;政府构建平台,加强主体间的联系与合作;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建立长效机制等对策建议,力求构建多方治理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金霞  李玉敏  黄开兴  陈煌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村生活固体垃圾产生与排放的数量快速增加,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农民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文的主要目的是基于甘肃和河北省60个村和240个农户的调研资料,深入了解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处理和管理现状及影响生活固体垃圾有效处理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大多数村没有处理生活固体垃圾的设施,总体看甘肃省拥有的处理设施要好于河北省。超过一半的村中生活固体垃圾都没有人管理,但部分村开始制定相关的管理计划。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处理状况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交通便利程度的改进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不利于当地生活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鹏  
文明的高度如同木桶定律那样,取决于其短板而非长处。作为现代文明的副产品,垃圾问题虽然像梦魇一般纠缠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是那块不被关注的短板。伴随着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再加上近年来大举推进的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路线,中国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已使这块短板凸显了出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作为现代文明之病已从城市快速渗透到广袤的,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农村地区。当农民完全被纳入大众消费社会之时,不可持续的社会模式就不可能逆转,也是现代文明崩溃的起点。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迄今大都集中在垃圾问题的分类、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经济层面的探索上,但散乱的垃圾处理和生活垃圾的日常性取决于农村空间的再造和村民主体意识的重建。因此,文章基于农村地区的调研,从被裹挟于现代化浪潮的村民和村落治理的角度来解读垃圾问题的形成机制和治理困境,在此基础上从以下三个层面探讨一条综合治理的途径,即共助体系的形成。一是发展社会导向的政策与退耕还林模式的公助;二是基于公共性互助纽带的重建;三是通过乡土教育来推动村民的自助和对乡土价值的重新认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鹏  
文明的高度如同木桶定律那样,取决于其短板而非长处。作为现代文明的副产品,垃圾问题虽然像梦魇一般纠缠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是那块不被关注的短板。伴随着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再加上近年来大举推进的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路线,中国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已使这块短板凸显了出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作为现代文明之病已从城市快速渗透到广袤的,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农村地区。当农民完全被纳入大众消费社会之时,不可持续的社会模式就不可能逆转,也是现代文明崩溃的起点。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迄今大都集中在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爱琴  高秋风  史耀疆  刘承芳  张林秀  
基于2011年全国5省101个村的实地调查数据,本文对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服务现状及相关因素进行了整体考察。研究发现,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服务水平较低且不全面,随着垃圾管理流程(收集设施—收集人—运输—处理)的递进,拥有服务的村庄比例依次减少。数据显示,只有一半的村庄拥有垃圾收集设施,不到一半的村庄拥有垃圾收集人服务,29%的村庄拥有垃圾运输服务,仅有10%的村庄拥有垃圾集中分类处理服务。地区间的垃圾管理服务存在显著差异。就垃圾收集和运输服务而言江苏远超过其他省份;但对于垃圾集中分类处理服务上则四川最高。农民年人均收入和村庄交通便利状况是影响垃圾管理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