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8)
- 2023(435)
- 2022(340)
- 2021(307)
- 2020(264)
- 2019(606)
- 2018(547)
- 2017(1174)
- 2016(606)
- 2015(651)
- 2014(645)
- 2013(668)
- 2012(623)
- 2011(528)
- 2010(535)
- 2009(527)
- 2008(461)
- 2007(422)
- 2006(374)
- 2005(324)
- 学科
- 济(2530)
- 经济(2519)
- 银(1608)
- 银行(1589)
- 管理(1551)
- 方法(1542)
- 行(1483)
- 业(1420)
- 企(1399)
- 企业(1399)
- 制(1348)
- 数学(1083)
- 数学方法(1078)
- 融(914)
- 金融(914)
- 业务(890)
- 制度(875)
- 度(875)
- 业经(829)
- 理论(822)
- 银行制(781)
- 中国(711)
- 和(700)
- 财(696)
- 农(613)
- 贸(546)
- 贸易(546)
- 体(542)
- 地方(533)
- 易(502)
- 机构
- 大学(7709)
- 学院(7694)
- 济(3317)
- 管理(3273)
- 经济(3242)
- 理学(2732)
- 理学院(2714)
- 管理学(2687)
- 管理学院(2675)
- 中国(2669)
- 研究(2191)
- 银(2113)
- 银行(2036)
- 行(1902)
- 财(1876)
- 京(1568)
- 财经(1505)
- 中心(1398)
- 经(1373)
- 江(1328)
- 农(1281)
- 经济学(1148)
- 融(1131)
- 财经大学(1127)
- 金融(1107)
- 人民(1096)
- 州(1088)
- 经济学院(1057)
- 科学(1022)
- 农业(991)
共检索到12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姜昆 王晶美
近日,财政部、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函证及回函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于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作为银行函证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使用者,注册会计师行业深切体会到本次通知下发的重大意义。特别的,我们有幸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代表,参与了此次通知的起草工作,并参加了与银监会、商业银行等各方就通知内容的多次研讨、论证过程。现就我们参与本次工作的一些体会和未来实施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贾秀彦 杜运潮 徐凤菊
基于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场景,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对该问题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能显著降低试点地区公司债发行价差。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主要通过提高债券发行方与债券投资者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投资者要求的风险溢价,从而降低公司债的发行价差。这主要表现在发行方会强化信任制度建设、实施诚信行为、提供信任结果保障和债券投资者给予信任四个方面。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社会信任环境较差的地区以及债权人保障水平较低的企业,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对公司债发行价差的降低作用更加明显。针对二级市场的分析表明,社会信用体系改革试点还能降低二级市场债券的交易价差,实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协同优化。该研究结论对于继续扩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范围、强化现有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债券市场的定价能力、支持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期刊] 征信
[作者]
高一飞 鲍江帆
社会信用作为未来社会治理的战略工具,强调失信惩戒之余也应跟进信用修复以实现功能互补。筑牢信用修复制度的基础在于,明晰预防失信的功能定位、落实彻底修复的程度要求。在社会信用修复制度的规范构造中:首先,建立双重信用修复请求要件体系,并确认信用修复的义务主体和审查要求;其次,运用教义学解释丰富信用修复措施的内容,融入“被遗忘”的理念;再次,建设以“信用中国”为核心的信用信息共享体系,细化信息协同机制与监督机制。
[期刊] 征信
[作者]
高一飞 鲍江帆
社会信用作为未来社会治理的战略工具,强调失信惩戒之余也应跟进信用修复以实现功能互补。筑牢信用修复制度的基础在于,明晰预防失信的功能定位、落实彻底修复的程度要求。在社会信用修复制度的规范构造中:首先,建立双重信用修复请求要件体系,并确认信用修复的义务主体和审查要求;其次,运用教义学解释丰富信用修复措施的内容,融入“被遗忘”的理念;再次,建设以“信用中国”为核心的信用信息共享体系,细化信息协同机制与监督机制。
[期刊] 征信
[作者]
邵延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公众信用意识的普遍提升,征信已逐渐成为社会热点和全民话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被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之中,并成为金融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和更艰巨的任务。近年来,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征信体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中也逐渐显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认清形势,正视问题,寻找应对措施和手段,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努力使征信体系更规范发展是今后人民银行工作的重要任务。
[期刊] 征信
[作者]
邵延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公众信用意识的普遍提升,征信已逐渐成为社会热点和全民话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被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之中,并成为金融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和更艰巨的任务。近年来,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征信体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中也逐渐显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认清形势,正视问题,寻找应对措施和手段,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努力使征信体系更规范发展是今后人民银行工作的重要任务。
[期刊] 征信
[作者]
唐琦
随着国家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视和整体规划设计,行业、地区信用体系不断推进。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双牵头单位,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做出了积极努力。分析人民银行在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思考人民银行在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征信
[作者]
唐琦
随着国家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视和整体规划设计,行业、地区信用体系不断推进。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双牵头单位,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做出了积极努力。分析人民银行在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思考人民银行在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国庆
银行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银行信用体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疏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银行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中介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兴智
现代市场经济中,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在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在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信用体系的构建进行预测与展望,并且对我国信用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社会信用 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范润 翟淑萍 甦叶
以2008—2020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刻画社会信用环境并以此作为准自然实验,探究了社会信用环境对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可以显著降低企业违约风险。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抑制了企业违约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企业资产抵押能力较低、董事会独立性较低、地区法治环境较好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境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可以更有效地降低企业违约风险。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而且检验了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的政策效果,为政府部门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防范化解企业风险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范润 孙雪娇
以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刻画社会信用,并以此作为准自然实验,从盈余管理角度分析社会信用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社会信用显著降低了企业盈余管理程度,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强化声誉机制的激励和约束效应是其发挥治理作用的重要路径;且社会信用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在地区法治水平较高、代理成本较高和地区互联网普及程度较高的企业更为明显。
关键词:
社会信用 盈余管理 信息不对称 企业声誉
[期刊] 征信
[作者]
祝丽丽
社会信用体系在城市层面的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信用主要通过信用制度的设计和政策文件的出台、与高新技术的融合、信用产品的推广使用三条路径,成为城市治理的有效手段。针对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地方政府可从三个方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充分挖掘信用信息价值,开发新的信用产品;二是统筹发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四个领域,发挥联合惩戒作用;三是突出"信用+地方特色",打造信用城市专属名片。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陶云清 张金林
在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解读企业金融化加速现象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背景,采用2012~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社会信用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剧了企业金融化,这一结论在进行大量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促进企业金融化。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和制度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更为显著。经济后果分析表明,位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地区的企业,金融化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政府应扩大信用城市试点政策覆盖范围,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也要因地施策考虑企业所有制、行业、地区等差异,以更好地对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产生的积极作用。企业要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背景下对实体经济投资和金融资产配置进行合理分配,兼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实现企业利润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
社会信用 融资约束 企业金融化 经营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