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51)
2023(12930)
2022(10686)
2021(9782)
2020(8259)
2019(19122)
2018(18462)
2017(35525)
2016(18812)
2015(21775)
2014(21707)
2013(21943)
2012(20867)
2011(19091)
2010(19317)
2009(18509)
2008(17606)
2007(15904)
2006(14131)
2005(13203)
作者
(54946)
(45782)
(45729)
(43993)
(29302)
(21923)
(20955)
(17702)
(17522)
(16320)
(15953)
(15252)
(14678)
(14525)
(14518)
(14500)
(13449)
(13335)
(13250)
(13200)
(11556)
(11102)
(11036)
(10542)
(10538)
(10468)
(9990)
(9802)
(9219)
(9141)
学科
(101767)
经济(101684)
管理(49945)
(47866)
方法(39544)
(37628)
企业(37628)
数学(35645)
数学方法(35437)
中国(32183)
(28114)
金融(28112)
(26239)
银行(26214)
(25375)
地方(23509)
(22906)
(22670)
(19867)
(19087)
贸易(19073)
业经(18857)
(18570)
(17868)
农业(15268)
地方经济(13915)
(13610)
财务(13583)
财务管理(13549)
(13414)
机构
大学(282333)
学院(279520)
(135741)
经济(133262)
研究(102667)
管理(102398)
理学(86930)
理学院(85937)
中国(85862)
管理学(84696)
管理学院(84171)
(61042)
(59474)
科学(57321)
(52012)
财经(48582)
中心(48056)
研究所(46919)
经济学(45485)
(44129)
(43975)
(41352)
经济学院(40983)
北京(38494)
业大(36318)
财经大学(36055)
(35827)
(35775)
师范(35466)
农业(34401)
基金
项目(176012)
科学(138688)
研究(130871)
基金(129917)
(112156)
国家(111291)
科学基金(94438)
社会(86775)
社会科(82561)
社会科学(82537)
基金项目(67457)
(65386)
教育(58592)
自然(56748)
自然科(55425)
自然科学(55406)
(55324)
自然科学基金(54452)
资助(54200)
编号(51774)
成果(43244)
(40832)
重点(39998)
(39783)
国家社会(37626)
(36182)
课题(35536)
教育部(35511)
中国(34662)
创新(34118)
期刊
(151242)
经济(151242)
研究(90765)
中国(56626)
(47137)
(42278)
金融(42278)
学报(40178)
(39972)
科学(37528)
管理(36946)
大学(30778)
学学(28974)
经济研究(26244)
农业(26144)
财经(25788)
教育(23144)
技术(23043)
(22353)
业经(20562)
问题(20046)
(18506)
国际(16820)
世界(16493)
技术经济(15726)
统计(14857)
(14557)
理论(14177)
(12804)
经济问题(12577)
共检索到4399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黎娜  
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宏观负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总体仍处于合理区间。无论是国家净资产还是主权部门净资产都保持较大规模和较快增速,系统性债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是,总量合理并不能掩盖结构问题。分部门看,中国家庭和中央政府的债务率不高,但非金融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偏高,特别是在这轮国际金融危机后,上述两部门债务率凸显并呈现快速攀升势头,成为部分舆论对中国经济的主要诟病和炒作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黎娜  
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宏观负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总体仍处于合理区间。无论是国家净资产还是主权部门净资产都保持较大规模和较快增速,系统性债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是,总量合理并不能掩盖结构问题。分部门看,中国家庭和中央政府的债务率不高,但非金融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偏高,特别是在这轮国际金融危机后,上述两部门债务率凸显并呈现快速攀升势头,成为部分舆论对中国经济的主要诟病和炒作点。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丁骋骋  傅勇  
中国经济改革经历多次"放权—收权"的周期循环,这不仅体现在财政改革上,也体现在金融改革上。文章从财政—金融交织的视角,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及其宏观绩效。研究发现,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在反复博弈中形成财政分权和金融集权的体制框架,由此影响到地方政府行为和资源配置,并最终改善了宏观经济运行。中央一方面通过财政分权激励地方为经济增长而竞争;另一方面为限制地方竞争的金融杠杆及其引发的经济过热,在金融体制上仍维持相对集权以保留调控抓手。中央与地方在财政金融体制设计上的成功,可以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绩效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周期的平稳化趋势,给出有力解释。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晓光  苟琴  姜天予  
已有文献关于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政策主张。本文在最优产业配置框架下,重新考察了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将经济增长与波动之间的权衡问题转化为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问题,本文模型框架能够更好地探究金融结构对宏观经济的综合影响,并能够有效地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利用OECD国家1970~2010年面板数据构建最优配置模型,本文实证分析发现,相比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资源配置向最优配置状态收敛。进一步分析发现,外部资金依赖度高和中小成长型公司占比大的部门,在市场主导程度更高的金融系统中,向最优配置状态的收敛速度更快。在对金融结构内部进行更细致的考察中发现,银行业和股市内部结构特征也会对上述作用产生影响,银行业集中度越低、股市发展越有效率和活力,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越能够加速推动经济向最优配置前沿收敛。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特别是丰富了有关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和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内涵的讨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卫红  
文章运用修正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建构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的汉密尔顿模型,并据此给出了区域金融发展、金融市场冲击与区域经济波动的作用逻辑框架;以此为基础,利用经验数据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动态逻辑关系,并获得了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区域市场冲击与区域经济波动的相关结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柄权  李国平  
文章从资源重配的视角研究我国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波动的机制,为此构造了经济波动最小化行业结构,并以实际行业结构与经济波动最小化行业结构的距离作为经济波动的度量。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的发展都促进了实际行业结构向经济波动最小化行业结构收敛,因而缓解了经济波动;就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言,金融市场比银行发展更能缓解经济波动,而西部地区则是银行发展缓解经济波动的作用更强;金融市场缓解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波动强于银行中介,而银行中介则更能缓解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波动。进一步研究发现,行业间资本生产率增长率的相关性是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耿沛  
最近这些年,中国的社会经济水平一直在提高,经济体制不断在完善,房地产经济也跟着发展起来。在这个阶段,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为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房地产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伴随着不稳定的事实,这不仅对房地产相关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有直接影响,不能忽略,在严重的情况下,也影响到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文章从房地产经济学的角度介绍了影响房地产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并介绍了房地产经济波动和金融风险缓解策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国静  田国强  
最近的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突出了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这也让学者清楚地意识到在对宏观经济建模时不能忽视源自于金融市场的摩擦和冲击。本文尝试将金融冲击引入到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以此来解释金融冲击对实际经济变量和金融变量的动态影响,探讨金融冲击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机制,并通过贝叶斯方法估计模型的结构参数。结果发现:金融冲击是驱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最主要力量,它在解释产出增长、投资增长、债务增长、工资增长和就业的波动方面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存在其它多个冲击,金融冲击仍然能够解释近80%的产出增长波动。进行脉冲反应分析时发现,金融冲击会使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等出现大幅下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伟进  方振瑞  
基于1997年至2012年的季度数据,本文构建了一个具有金融摩擦与金融冲击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探讨金融市场冲击的宏观效应。由贝叶斯估计得到的本文模型可以很好地匹配观测变量的数据特性,并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不利金融冲击造成该年前三个季度投资与总产出显著低于各自趋势水平;2009年由政府推动的扩张性金融冲击则使得投资与总产出分别高出各自趋势水平3.9%与1.3%,有效地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2)金融冲击是投资波动的最主要解释因素,也是总产出波动的第二大解释因素。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新伟  余力  
目前,将金融摩擦明确纳入粘性价格的分析框架内,研究金融摩擦对经济变量的影响方面,国内外学者做的不多。该文将粘性价格模型与金融摩擦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包含金融摩擦与粘性价格的扩展DSGE模型,同时,利用我国1993年Q1-2015年Q4的季度数据,分析在粘性价格的条件下,金融摩擦对实体经济主要经济变量产出缺口、利率水平及通胀率的影响渠道及效果。通过分析发现:第一,粘性价格对金融摩擦的作用渠道与效果影响巨大。当经济中存在粘性价格时,经济变量特别是产出水平受金融摩擦的冲击比较大。第二,粘性价格与金融摩擦会使经济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浩名  庞丽佳  
至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被认识到,其是影响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讨论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交易成本、监管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以及对企业绩效、企业杠杆、资本误配、全要素生产率及货币政策选择的冲击,进而形成对中国经济波动产生的影响。同时讨论了应使未来金融从业者充分理解金融摩擦带来挑战和机遇,并给出相关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新伟  余力  
目前,将金融摩擦明确纳入粘性价格的分析框架内,研究金融摩擦对经济变量的影响方面,国内外学者做的不多。该文将粘性价格模型与金融摩擦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包含金融摩擦与粘性价格的扩展DSGE模型,同时,利用我国1993年Q1-2015年Q4的季度数据,分析在粘性价格的条件下,金融摩擦对实体经济主要经济变量产出缺口、利率水平及通胀率的影响渠道及效果。通过分析发现:第一,粘性价格对金融摩擦的作用渠道与效果影响巨大。当经济中存在粘性价格时,经济变量特别是产出水平受金融摩擦的冲击比较大。第二,粘性价格与金融摩擦会使经济产生比较明显的衰退,繁荣循环,增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不利用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三,粘性价格会使社会经济效率降低,产出水平下降。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婷  庞东  
金融系统对经济周期波动性的影响是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经济的周期波动性是否减缓等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就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性问题展开分析,分别从中国金融中介发展、利率走势和股票市场三个角度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我国金融中介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波动性的影响不是平滑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性,而是扩大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利率变化与经济增长波动存在相互因果关系,说明我国的经济波动对利率是敏感的;股市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还相当有限。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兰凤  袁申国  
文章通过建立新型开放经济宏观模型和实证计量模型,考察了金融开放扩大、金融效率提高是加大还是降低了中国经济波动性问题。模拟结果显示:金融效率不变时扩大金融开放会使消费、投资波动性先降后升呈U型特征,产出和利率波动性表现出先较平稳而后上升,就业和通胀波动性则一直上升;金融开放度不变时,各宏观变量波动性都随着金融效率提高呈下降趋势。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金融开放扩大会加大产出的波动性,对投资和消费影响的U型特征显著,提高金融效率可以平滑产出、消费和投资波动性。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中国继续扩大金融开放而不同时提高金融效率,将引起宏观经济波动不确定性增加,金融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平滑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性。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李小胜  董丰  熊琛  
本文将金融摩擦及金融开放程度差异纳入开放经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量化分析我国金融开放程度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开放程度与产出波动呈现U形非线性关系,金融摩擦是使得产出波动出现拐点的关键;随着金融摩擦程度的减小,越大程度的金融开放越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外国冲击与金融摩擦的相互作用是决定产出波动非线性变化的关键;福利分析显示金融开放可增进福利,但更强的外国冲击则可能逆转福利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