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30)
2023(14054)
2022(11893)
2021(10946)
2020(9564)
2019(21591)
2018(21120)
2017(40833)
2016(22542)
2015(25348)
2014(25654)
2013(25234)
2012(23798)
2011(21255)
2010(21648)
2009(20789)
2008(20404)
2007(18794)
2006(16107)
2005(14829)
作者
(67441)
(55854)
(55301)
(53253)
(35572)
(27016)
(25769)
(21771)
(21431)
(20339)
(18989)
(18923)
(17894)
(17888)
(17805)
(17580)
(16961)
(16564)
(16443)
(15977)
(13959)
(13900)
(13847)
(12912)
(12806)
(12513)
(12460)
(12453)
(11580)
(11318)
学科
(85153)
经济(85039)
管理(66440)
(64812)
(52498)
企业(52498)
方法(39634)
数学(34837)
数学方法(34490)
(33452)
中国(30468)
(29606)
金融(29598)
(28882)
银行(28833)
(27589)
(23701)
(23078)
(21811)
财务(21765)
财务管理(21707)
企业财务(20767)
(20278)
地方(18498)
业经(18261)
(15913)
贸易(15903)
(15511)
(15489)
理论(15380)
机构
大学(318411)
学院(316963)
(127245)
经济(124276)
管理(115180)
研究(110100)
理学(97378)
理学院(96254)
管理学(94421)
管理学院(93848)
中国(93142)
科学(68191)
(68164)
(68102)
(60618)
(57945)
中心(53420)
研究所(52229)
财经(51880)
(50046)
业大(49069)
农业(48108)
(46989)
北京(43145)
经济学(40303)
(40114)
(39636)
(39200)
师范(39059)
财经大学(38736)
基金
项目(205124)
科学(158669)
基金(147560)
研究(146352)
(130436)
国家(129343)
科学基金(108369)
社会(90860)
社会科(86037)
社会科学(86011)
(80568)
基金项目(77022)
自然(71018)
自然科(69358)
自然科学(69330)
(68326)
自然科学基金(68124)
教育(67786)
资助(62514)
编号(59017)
成果(50124)
重点(47191)
(45639)
(43446)
(42308)
课题(41959)
科研(40174)
创新(39753)
(39598)
计划(38585)
期刊
(138595)
经济(138595)
研究(97360)
中国(68359)
(57756)
学报(56656)
(54377)
(49073)
金融(49073)
科学(47848)
大学(41863)
管理(40784)
学学(39745)
农业(35166)
教育(32851)
财经(26699)
技术(25359)
经济研究(22809)
(22689)
业经(20812)
(18961)
问题(17878)
(17110)
理论(16303)
财会(16037)
统计(15141)
(14913)
会计(14835)
实践(14691)
(14691)
共检索到492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陆江源  盛雯雯  宋立义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与金融体系紧密相连,因此在处置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过程中,如果处置不当或者操之过急,很可能引发“处置风险的风险”,并与其他金融风险结合,造成新的更大的系统性风险。隐性债务风险与处置风险的风险,这两种风险都是源于地方政府的信用不足,且都将造成较大的金融体系震荡,但隐性债务风险时滞长、分布散、冲击弱,而衍生风险则更加迅速、传播快且冲击性强。总体来看,隐性债务风险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极低,但隐性债务带来的风险是长期隐蔽、侵蚀性的,将对经济造成长期不利影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宋科  孟源祎  尹李峰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持续累积可能会引发债务危机,并在很大程度上会向金融体系传导,引发金融风险。本文基于2012—2018年中国268个地级市的数据,分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积累能够显著地传导并引发金融风险。在经济增速较慢、财政分权程度更高的地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会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行为与地方政府行为渠道影响金融风险。本文将土地制度、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等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所得结论对于深化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理,并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韩健  向森渝  
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的潜在风险,十九大报告以及财政部文件对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提出了新的指导和要求。尽管如此,地方政府仍然通过多种举债形式进行融资,由此产生的隐性债务存在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因此,通过详细分析"债务置换""PPP融资模式"和"变相担保"这三种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路径,并从人才、制度、流程等多个角度剖析这些传导路径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培养专业人才、规范政府发债行为、调整政绩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防范潜在风险累积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曹玉瑾  李世刚  
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须在稳定金融体系和控制道德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在坚持中央不兜底、严明财经纪律的同时,兼顾利益相关方现实关切和约束,鼓励地方政府、债务主体与金融机构三方协商协力,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探索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方式方法,多方参与、多策并举,推动隐性债务“主动偿还一批、分类置换一批、转移转化一批、违约出清一批”。要有效阻断债务风险向财政、金融、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外溢:一方面,要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最后救援和紧急处置机制、风险隔离制度、信息沟通机制等多方面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防范主要风险点,尤其是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城投债券违约风险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韩健  李林  
本文基于金融风险诱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的视角,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与财政金融风险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发现金融财政风险之间不是简单的单向传导,而是相互交织与相互叠加的关系。文章还通过对C银行三次增资扩股与不良资产处置的现实案例,厘清了金融风险诱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的路径:地方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减免未来税收,以未来土地收益作保、提供信用担保等方式,将金融风险间接传递给政府财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危机与风险的对策建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尹李峰  姚驰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的推导和实证模型的检验,系统考察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影响金融风险的空间溢出效应。首先,通过构建以金融机构作为资金配置和风险传导的核心环节的理论框架,分析得到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不仅通过对企业信贷的挤出效应和对金融机构资产选择的影响导致地区金融风险上升,而且会通过地区间的金融资源配置与竞争效应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导致相邻地区的金融风险水平上升。其次,基于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12~201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影响金融风险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金融风险存在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扩张会导致本地区金融风险水平的上升;(2)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金融风险存在显著的正向间接效应,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会对空间相邻地区产生外溢效应,导致空间相邻地区金融风险的上升;(3)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金融风险的直接效应在经济上行时期要显著高于经济下行时期,与之相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金融风险的间接效应则在经济下行时期作用大于经济上行时期;(4)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在沿海地区更多表现为间接效应,而在内地更多表现为直接效应。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宁静  
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本质上是灵活组合并运用基础类和创新类金融工具,统筹安排有关主体利益。建议营造支持金融工具应用及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完善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互动机制,金融机构与政府等多方形成合力,构建较为系统的化债组合。
关键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吉富星  
近年来,地方政府违规举债方式多、隐蔽性强、规模大,导致隐性债务底数不清、风险累积较大,造成监管与治理难。隐性债务呈现形态多样化、复杂化趋势,识别要坚持"穿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从最终财政资金偿还这一本质及财政预算管理来界定。隐性债务实质是指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直接约定或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或违法提供担保,或以承担救助责任等方式举借的债务或表外负债。基于有息负债及债务矩阵视角的预估表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未来举债空间有限,局部风险、流动性风险较为突出。短期看,关键要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缓释存量债务风险。但长期看,更应关注债务的投资效率、债务可持续及相应制度安排。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倪筱楠  孙夫祥  郑凯伦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新冠疫情冲击,使得遏制并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成为了当前政府工作重心之一。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总基调下,研究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势在必行。文章首先在阐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概念界定及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现状、隐性债务风险传导路径及影响。其次,探讨了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困境,并选取我国首个无隐性债务省份—广东省,总结其化解隐性债务的经验。最后,结合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现状、化解困境及国内经验,提出助力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启示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常欣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政府部门的负债率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水平。鉴于中国政府拥有足够的主权资产来覆盖其主权负债,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极低。包括地方政府担保债务和救助债务、新增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和各种替代性融资方案在内的隐性债务风险,值得高度警惕。未来应以硬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为重点,有效克服地方政府的借贷冲动。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苏振兴  扈文秀  章伟果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已经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触发点,但由于隐性债务需要政府财政直接负担的比例难以确定,导致其实质风险无法准确测算。本研究构建了KMV模型、基于ROA的负担模型以及信用债的市场均衡模型,着重研究隐性债务中的两类主要债务,地方国有企业债务与融资平台债务转化为政府财政负担的转化率,并测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表明:2011-2018年之间,地方国有企业债务转化为地方政府财政负担的转化率在5.03%~9.13%之间,融资平台债务转化率在60.29%~82.31%之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由2011年的2.56万亿元上升到了2018年的12.2万亿元,占比也由24.5%上升到43.4%,说明隐性债务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综合债务规模逐年扩大,债务违约概率由0上升到3.07%,从无违约风险上升到中等风险区间,且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存在明显区域特征。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程  张志欣  
本文利用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增加会提高城商行风险承担水平,即降低城商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充足率,提高其不良贷款率和存贷款比率。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金融隐性分权程度增加使得隐性债务规模扩张,隐性债务规模扩张导致城商行表外业务规模随之扩张,进而提高城商行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商行高杠杆经营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城商行风险承担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同时,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城商行风险承担的负面影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黎精明   李启玉   田笑丰  
防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其前提是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做准确测度。文章针对现有隐性债务风险度量方式的不足,构建了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测度模式,并实证测度了2012—2020年我国省级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然后以测度结果为依据,对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做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因子分析法开展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测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仍呈递增态势,且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隐性债务风险的省际离散程度相对最高;最后提出切实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四项政策建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凤娟  万令  
2007年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状态,2009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再次让亟待复苏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同时也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近期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状态仍不见明显好转,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未结束,全球经济仍有可能再次衰退。2009年在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下我国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松威  
文章梳理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结构状况,并对其与金融风险的关联、制度成因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并不一定引致风险,债务结构不合理才是金融风险的重要诱因,而这是一系列制度变迁的结果,为此,我国必须"顶层设计"、协调推进行政管理、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并坚持金融集权化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