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97)
2023(3596)
2022(3141)
2021(2956)
2020(2765)
2019(6221)
2018(5952)
2017(11504)
2016(6449)
2015(6974)
2014(6803)
2013(6507)
2012(6206)
2011(5229)
2010(5503)
2009(5224)
2008(5481)
2007(5019)
2006(4400)
2005(4086)
作者
(16507)
(13770)
(13299)
(13146)
(8907)
(6467)
(6270)
(5213)
(5092)
(5061)
(4559)
(4540)
(4419)
(4378)
(4300)
(4190)
(3998)
(3931)
(3929)
(3803)
(3417)
(3182)
(3182)
(3175)
(3169)
(3127)
(2963)
(2865)
(2692)
(2653)
学科
管理(26885)
(25224)
经济(25189)
(21330)
(19758)
企业(19758)
(15327)
方法(11408)
数学(9871)
数学方法(9801)
(9765)
财务(9758)
财务管理(9733)
企业财务(9424)
(6661)
国家(6472)
(6407)
中国(5564)
财政(5329)
(5023)
银行(5022)
(4814)
金融(4814)
(4655)
人事(4632)
人事管理(4631)
(4579)
(4566)
业经(4458)
(4159)
机构
大学(87986)
学院(85736)
(37326)
经济(36615)
管理(35510)
理学(30708)
理学院(30446)
管理学(30045)
管理学院(29887)
研究(26363)
(23530)
中国(21995)
(17867)
财经(17513)
(16009)
财经大学(13255)
科学(13203)
中心(12785)
(12561)
(12474)
经济学(11758)
北京(11245)
研究所(10662)
经济学院(10597)
商学(10491)
商学院(10416)
(10174)
(10136)
(10077)
师范(10055)
基金
项目(54423)
科学(44400)
基金(42500)
研究(40260)
(36309)
国家(36030)
科学基金(32097)
社会(27365)
社会科(26004)
社会科学(25996)
基金项目(22612)
自然(20858)
自然科(20470)
自然科学(20467)
自然科学基金(20138)
(19164)
教育(18966)
资助(17754)
(16449)
编号(15595)
成果(13669)
(13388)
教育部(12148)
重点(11806)
人文(11804)
国家社会(11689)
(11601)
(11067)
大学(11052)
(10926)
期刊
(41111)
经济(41111)
研究(28271)
(22106)
中国(16480)
管理(14005)
学报(11214)
(11150)
金融(11150)
科学(10404)
财经(9564)
大学(9313)
学学(8890)
(8084)
(7935)
教育(7354)
经济研究(7322)
财会(6156)
技术(6026)
会计(5992)
问题(5257)
农业(5045)
(4993)
业经(4598)
国际(4563)
理论(4250)
通讯(4243)
会通(4223)
技术经济(4045)
(3900)
共检索到133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尹祖宁  
地方政府投资扩张冲动及其行为偏差是导致宏观调控政策效应耗损的主因。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改善投资宏观调控,应从改善外部环境和调整内在机制着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钟晓敏  叶宁  金戈  
经济的波动性要求政府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当中央政府实行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时,地方政府会积极配合;但当中央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时,地方政府就不愿配合,甚至消极对待,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本文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分析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并从规范的角度探讨在市场化改革中,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职能定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沈立人  
当前经济形势,面临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以及若干困难。对应之道,不能全靠市场机制的校正,而有赖于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这有其普遍性。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处于转型期,又有自己的特色和选择,其中各级地方政府的博弈是值得关注和认真思考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左峰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的博弈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值得决策部门关注。通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模型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博弈的攀比效应可以解释博弈的内在形成机理。博弈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当前博弈失序之矫正的关键在于加快制度创新,强化监管力度;加强预期研究,打造诚信政府。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邹焕聪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有利于地方政府开辟融资渠道,但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证券金融市场波动、产业结构失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宏观调控风险。应对风险的法律制度缺失、政府机关纵横向权力配置不当、公众参与宏观调控过程的渠道不畅是造成宏观调控风险的主要因素。为此,文章认为要制定宏观调控法、地方政府债券法以及完善配套制度;采取行政内部分权、行政内部监督机制等行政自制措施;要建立政府信用社会评价和公众参与风险评估机制,来防范风险。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金戈  
随着中央政府加大财政分权的力度,一方面促进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地区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很多弊端,其中之一就表现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执行宏观经济政策上的步调不一致。本文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源就在于中央对地方官员的激励机制以及由此引起的地方官员之间的政治锦标赛。为此,我们构造了一个官员晋升博弈模型,通过这一模型对上述宏观政策步调不一致现象进行了解释,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娄文龙  胡象明  
近年中央政府对住房市场进行了数轮宏观调控,但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基于住房市场中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着委托-代理的博弈关系,该文首先构建了宏观调控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住房市场中博弈模型,并以新公共管理为分析框架探讨地方政府选择的博弈策略,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认为地方政府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职能,同时中央政府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高宏艳  
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好坏对地方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我国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存在着一系列有待于迫切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地方政府经济宏观调控作了理性的思考,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经济宏观调控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及现状,并且提出了提高地方政府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谢商华  
(一)规定投资宏观调控的手段,明确划分政府的投资范围,明确界定政府作为固定资产投资者和社会投资管理者的两种职能。 在法律上明确界定政府作为全社会投资管理者和作为固定资产投资者的不同职能。政府作为全社会投资管理者,应履行的职能主要是加强投资规模和结构的宏观调控,实施投资项目的法律,政策监督,维护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作为固定资产投资者,对全额投资项目、控股或参股投资项目,进行投资规划和决策并承担责任,项目一旦确定,政府应从这些投资项目的具体建设实施和经营管理退出,仅委派有关部门对投入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管理,而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参与国有资产的利润分配,政府对其投资项目的具体...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旭  
政府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实现途径 ,是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要求。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徐佳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的博弈表现在财政、货币、环境生态、土地等多方面,但最终结果主要体现在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使用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地方经济增长问题上。当中央政府实行的政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时,地方政府会积极配合;与当中央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时,地方政府基于自己情况,步调与中央可能会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靳文辉  
宏观调控行为是重要的政府行为之一,宏观调控行为欲发挥效力,必须具备伦理上的"善"和正义性,即必须符合正义性的要求。政府宏观调控行为所要实现的正义是现代制度伦理中的分配正义、规则正义、经济民主和实质公平。宏观调控的伦理正义性应通过宏观调控的制度化与体系化、宏观调控决策中的协商民主与大众参与等路径来实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扶扬  陈斌开  刘守英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外需萎缩和工业增加值减速的背景下,宏观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而基建投资加速、房地产价格高企、地方政府债务攀升等现象相伴而生。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土地市场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机制,强调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关键性作用。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行为转变是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渠道,外部冲击导致以"招商引资"为基础的"土地财政"模式难以持续,地方政府逐步转向以"基建投资"为依托的"土地金融"模式,其代价是房价高企和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攀升。增加建设用地指标、放松地方政府举债约束和刺激房地产市场等宏观调控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放大了地方政府行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解释了金融危机后基建投资加速、房地产价格高企、地方政府债务攀升和经济增长率温和下滑等一系列宏观重大现象,为理解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际形势不确定性的重大战略举措,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地方政府激励机制是妥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唐在富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土地调控上的博弈色彩越来越浓,中央政府"地根"调控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均衡有序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其决策是符合全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的。但是,作为具有"经济人"思维的地方政府,也有与中央政府利益不一致的地方。研究发现,由于中央对地方政府在土地调控中的投机行为不可能百分之百查处,加之官员任期存在阶段性,现有的成本收益布局决定了地方政府会在土地调控中采取欺骗行为,造成中央土地调控政策的梗阻。制度创新、GPS等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改变成本收益布局的措施,将有利于减少地方政府的投机行为,增强中央宏观调控的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