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41)
- 2023(6426)
- 2022(5653)
- 2021(5462)
- 2020(4555)
- 2019(10267)
- 2018(10012)
- 2017(17150)
- 2016(10165)
- 2015(12033)
- 2014(12021)
- 2013(11339)
- 2012(10713)
- 2011(10007)
- 2010(10347)
- 2009(10073)
- 2008(9984)
- 2007(8940)
- 2006(8215)
- 2005(7935)
- 学科
- 济(33422)
- 经济(33342)
- 管理(33123)
- 业(27396)
- 企(23825)
- 企业(23825)
- 制(14069)
- 中国(13716)
- 财(13359)
- 方法(10551)
- 农(10010)
- 体(9473)
- 教育(9209)
- 业经(8750)
- 数学(8659)
- 数学方法(8530)
- 银(8263)
- 银行(8254)
- 体制(7932)
- 行(7908)
- 融(7510)
- 金融(7508)
- 务(7407)
- 财务(7385)
- 财务管理(7359)
- 学(7212)
- 企业财务(6996)
- 理论(6945)
- 度(6466)
- 制度(6463)
- 机构
- 大学(143243)
- 学院(135708)
- 济(55530)
- 经济(54130)
- 研究(50729)
- 管理(47996)
- 中国(39714)
- 理学(39532)
- 理学院(39001)
- 管理学(38321)
- 管理学院(38027)
- 财(31660)
- 京(30955)
- 科学(26875)
- 所(24722)
- 江(23954)
- 中心(23745)
- 财经(22973)
- 研究所(21537)
- 范(20848)
- 师范(20700)
- 经(20682)
- 北京(20124)
- 农(19490)
- 院(18460)
- 州(18326)
- 经济学(17069)
- 财经大学(16862)
- 师范大学(16767)
- 教育(16579)
- 基金
- 项目(82361)
- 研究(65774)
- 科学(65392)
- 基金(58905)
- 家(49545)
- 国家(49073)
- 科学基金(42138)
- 社会(42106)
- 社会科(39668)
- 社会科学(39662)
- 教育(32797)
- 省(31709)
- 基金项目(30067)
- 划(27271)
- 编号(27168)
- 成果(25942)
- 自然(24670)
- 自然科(24080)
- 自然科学(24075)
- 资助(23697)
- 自然科学基金(23649)
- 制(21799)
- 课题(20625)
- 部(19609)
- 重点(19088)
- 大学(18440)
- 性(18197)
- 创(17626)
- 教育部(17516)
- 年(17318)
共检索到243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喻永庆 周洪宇
民国时期,教育部为了矫正教育偏于知识传授而忽于德育指导的弊端,在全国大学普遍施行导师制。但因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训育的加入以及对导师指导的干涉,导师制实施之初就受到抵制。后随着国民党"一党专政"与"党化教育"的加强,国民政府开始对导师制实施监管,导师制政治化意蕴与训育化倾向愈加明显,诸多大学迫于行政上的压力,逐渐改变先前导师制的探索方向。随后大学内部矛盾重重,学潮频发,导师制最终难以为继。民国时期大学导师制虽不是一个成功案例,但仍为我们当前本科导师制留下了诸多启迪。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导师制 训育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柳燕
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真正迈入近代化轨道是在民国时期,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背景。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历程大体分为实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阶段(1912-1921年)、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初创阶段(1922-1926年)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调整阶段(1927-1949年)。这个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各级各类学校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和职业补习教育的发展;同时,制度在实施中也引发了诸如与本土实际发生冲突、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等一些问题。鉴于此,对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重视制度的本土化问题是改革的基础,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核心,职业教育办学的准确定位是关键。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职业教育 制度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明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书院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教育机构改革特别是现代学校改革的重要制度和思想资源,书院史研究也随之兴起。这股"书院热"的社会背景是西式学校制度弊病的凸显及其引起的批判和反思,思想背景在于道尔顿制、导师制等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这两方面共同形塑了新的书院概念;同时展开的书院史研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暂时弥合了新书院概念与书院历史实践之间的割裂,并为新书院概念贡献了历史依据。这一重塑的书院概念成为中国教育史及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典范,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彭嗣禹 陈润好
民国时期广州红色图书是广州出版的重要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文章系统收集整理了广州红色图书目录及其相关出版史料,指出民国时期广州红色图书出版经历了1921-1927、1937-1938两大高潮,主要出版了马列主义相关著作、工农运动相关图书、抗日救亡相关图书等红色图书。研究认为,广州红色图书具有注重马列主义思想的大众化传播、着重反映实地调查研究结果、紧密结合社会时局发展变化等鲜明内容特色。这批红色图书为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革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对于当今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广州革命史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有着突出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红色图书 红色出版 民国时期 广州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侯怀银 郭建斌
教育研究方法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民国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主要有:何谓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如何分类;不同教育研究方法的使用范围和限度;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殊性。民国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引进和移植了研究方法;既重视哲学的研究方法,又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并逐步发展成学科;注重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研究。
关键词:
教育研究方法 科学方法 民国时期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彦台
1912—1937年,河北省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牙税的政策法规,先后采取了牙税盈余和牙帖税并征制度,牙税等级征收制度,牙税包商征收制度,牙税自征、代征与包征制度和牙行营业税征收制度,促进了牙税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随着牙税制度的嬗变,牙税的性质不断变化、反复,课税的主体和客体亦随之改变、反复。民国时期牙税制度既有可圈可点之处,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反映了政府税收理念的理解和实践。
关键词:
牙税 牙商 牙行 制度 河北省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刘燕明
中国开征遗产税始于抗战时期。由于遗产税具有的特殊性,国民政府在推行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为此建立起一系列征管制度,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以期取得实效。历经9年多的征管实践,虽有一定的成绩,却难以有效地堵塞税款流失的漏洞,这反映了当时中国遗产税征管特点及问题。探讨这一时期遗产税征管问题,对于现阶段的遗产税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遗产税 征管制度 民国时期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耿达
书籍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书籍贸易反映了文化知识的流向。民国时期中国书籍进出口贸易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但出口额远远少于进口额,一直处于入超地位。在中国对外国际书籍贸易中,书籍出口地域主要是古代"汉字文化圈"影响的范畴,多为华人聚集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书籍进口的主要来源是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作为国际贸易的中转站,在中国内地书籍进出口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国时期中国书籍国际贸易状况,反映出当时中国处于文化的"低洼地带",引进新知、向西方学习成为国家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
书籍贸易 进出口 引进新知 现代转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斯辉 江俊伟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虽历经种种困境与干扰,但从整体上来讲较好地处理了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与联动的关系。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一般以政府为宏观管理主体,以高等学校为自主办学主体,以政府、学校、社会为多元评价主体;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以宏观管理为主,高等学校的"办"主要体现为学校拥有相对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多元参与之"评"涉及政府督导、校内评议、第三方评价等多种形式;高等教育的"管"、"办"、"评"呈现为主体相对分离与效能积极联动的状态。这可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提供历史镜鉴。
关键词:
民国时期 高等教育 管办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景涛 萧功秦 刘芳正
近代以来上海社会经济发生急剧变化,原有的社会秩序难以为继,迫使社会群体做出必要的回应,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徽州茶商在上海的活动因徽茶出口而兴,形成了服务出口兼内销的经营特点。容身于急速发展变迁中的上海社会,徽州茶商开始逐渐从传统延续的经营模式向近代经营模式转变,转变的同时传统因素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与近代因素交互为用成就了徽州茶商。上海茶叶市场上颇具规模的徽州茶商的继续发展,印证了这次转变的成效。
关键词:
徽州茶商 近代化 生产经营模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忠 李桐 亓婷婷
民国时期的企业教育至少发挥了教育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教育职能体现在企业教育为教育普及与教育质量提高做出探索,经济职能体现在企业教育提高了企业职员的生利能力、企业的生产效能并为企业的持久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职能体现在企业教育在推动社会流动、解决劳资冲突方面做出了尝试并提高了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这种情况还说明,企业教育具有将教育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直接融为一体的特点。企业教育的这种特点,对于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关键词:
企业教育 教育职能 经济职能 社会职能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昉 张铎
民国时期是中国铁路建设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多如何发展铁路的讨论与思考。其中,如何规制铁路以促进铁路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1912-1927年间,学者们在西方铁路建设经验的影响下,基于规制公共利益论和部门利益论,围绕政府是否应该进行直接规制,分为"国营论"和"民营论"两种意见,但这两种观点均无法解决铁路公益性与发展速度之间的内在矛盾。1927-1937年形成了"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并行的思想,通过"国有为主、民有为辅"的铁路政策,试图解决铁路发展的现实性约束并实现公益性。本文考察民国时期铁路规制思想的演进历程,通过对铁路政策变迁的梳理,期望分析政策思想演变背后的逻辑,并深入地理解政府在近代铁路发展中所起作用,也为当前铁路进一步改革提供历史镜鉴。
关键词:
民国铁路 规制思想 中华全国铁路协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华雄 孔捷
保险是一种补偿与分摊意外损失的工具。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保险业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至民国时期,中国保险业和保险思想均有相当的发展。学者们在借鉴西方保险理论、结合该时期保险业实践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民国时期人寿保险、社会保险、农业合作保险、战时兵险等险种的基本原理和运营方式,并深入探讨了保险立法的选择问题。通过对民国时期保险思想的主体内容的探究,一方面,可以构建更加完善的民国时期的金融思想研究体系;另一方面以史为鉴,可以为我国现代保险事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
保险业 保险思想 民国时期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葛吉霞
1930~1937年间刘国钧创办的大成纺织染有限公司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典范,其企业融资方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该文以民国常州大成纺织染集团为例,分析其融资模式。研究发现,为了谋求企业的行业地位,实现行业纵向一体化,大成纺织染集团多渠道融通资本,既注重募集股金、金融机构贷款等外源性融资,又重视建立企业公积金制度、官利制度等内源性融资;注重信用管理,化解融资难题,实现资本的集聚;融通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使之优势互补,形成了一套中国民族工业所独有的融资体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邹进文
目前有关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学术史的研究主要利用的是中文文献资料,极少利用外文文献资料。本文运用民国时期留学英、美、法等国的中国留学生的英文、法文博士论文资料,从中国经济思想史、外国经济思想史和中西经济思想比较三个方面研究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对该学术领域作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
民国 经济思想史 留学生 博士论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