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89)
- 2023(10604)
- 2022(8937)
- 2021(7940)
- 2020(6749)
- 2019(15181)
- 2018(14988)
- 2017(29105)
- 2016(15290)
- 2015(17396)
- 2014(17384)
- 2013(17280)
- 2012(15943)
- 2011(14792)
- 2010(15196)
- 2009(13819)
- 2008(13095)
- 2007(11794)
- 2006(10570)
- 2005(9489)
- 学科
- 济(97263)
- 经济(97210)
- 管理(43586)
- 业(42915)
- 方法(38898)
- 数学(35447)
- 数学方法(34906)
- 企(33528)
- 企业(33528)
- 地方(21664)
- 农(19637)
- 中国(18610)
- 业经(18087)
- 学(16300)
- 技术(16063)
- 地方经济(15087)
- 产业(13724)
- 农业(13644)
- 贸(12459)
- 贸易(12452)
- 环境(12398)
- 财(12380)
- 易(11985)
- 理论(11212)
- 制(11017)
- 融(9963)
- 金融(9963)
- 发(9880)
- 和(9819)
- 经济学(9583)
- 机构
- 学院(237979)
- 大学(234591)
- 济(114224)
- 经济(112385)
- 管理(91925)
- 研究(83835)
- 理学(80226)
- 理学院(79347)
- 管理学(77769)
- 管理学院(77337)
- 中国(60881)
- 科学(51107)
- 京(48974)
- 财(43930)
- 所(42982)
- 农(39815)
- 研究所(39425)
- 经济学(37041)
- 中心(36808)
- 财经(36143)
- 业大(36104)
- 江(34749)
- 经济学院(33304)
- 经(32789)
- 农业(31308)
- 北京(30557)
- 院(29513)
- 范(28613)
- 师范(28307)
- 州(26878)
- 基金
- 项目(161797)
- 科学(128824)
- 基金(119082)
- 研究(113897)
- 家(105089)
- 国家(104372)
- 科学基金(89894)
- 社会(75945)
- 社会科(72582)
- 社会科学(72564)
- 省(63940)
- 基金项目(62220)
- 自然(57891)
- 自然科(56636)
- 自然科学(56628)
- 自然科学基金(55630)
- 划(52888)
- 教育(51520)
- 资助(49988)
- 编号(43345)
- 重点(37096)
- 发(37028)
- 部(35404)
- 创(34352)
- 国家社会(32746)
- 成果(32334)
- 创新(32320)
- 教育部(30321)
- 课题(30232)
- 科研(30121)
- 期刊
- 济(125593)
- 经济(125593)
- 研究(69082)
- 中国(43278)
- 学报(35717)
- 管理(35635)
- 农(35270)
- 科学(35266)
- 财(31477)
- 大学(27260)
- 学学(26350)
- 技术(25542)
- 农业(24635)
- 经济研究(22448)
- 业经(18722)
- 财经(18692)
- 教育(18415)
- 融(17297)
- 金融(17297)
- 技术经济(16580)
- 经(16492)
- 统计(16380)
- 问题(16040)
- 策(14900)
- 业(13768)
- 决策(13261)
- 科技(12016)
- 商业(11858)
- 贸(11605)
- 世界(11573)
共检索到346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抗 战炤磊
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端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009-2016年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测算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结果显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下降态势,下降的主要诱因在于技术进步的衰退。回归结果显示: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资产规模和研发经费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有显著制约作用,而平均收入规模、区位熵、有效专利数量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有显著促进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在于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培育特色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注重发挥产业集群的正向外溢效应;扶持中小企业和培育龙头企业并举,建设规模庞大、结构合理、和谐共生的高新技术企业体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英明
本文分析了产业集聚对中国区域制造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组成部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引致的共有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负相关,共有集聚不经济却与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正相关。产业集聚引致的城市化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正相关,城市化不经济却与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负相关。产业集聚对技术变化率的影响不显著,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类似于对区域制造业规模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
规模经济 技术变化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燕 孙超
高端制造业服务化、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同地协同集聚是否可以有效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门限回归等实证研究发现:在正负外部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型;从产业异质性看,高新技术产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集聚的最优水平会更晚进入拐点,且跨过门限值后,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效应更小;从地区差异性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倒U型关系的后半段,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拥挤效应开始显现;从影响过程看,协同集聚初期的成本积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间的技术创新、规模效率改进等方面的潜能,现阶段产业协同集聚对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应充分利用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破行政地区束缚,各地根据区位优势选择产业发展方向,政府需对企业环境治理成本予以适当弥补。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齐园
本文应用C-D生产函数和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测算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不同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贡献率的结果表明:五大行业的TFP及其增长率并不均衡,其中TFP最高的是新能源,最低的是生物医药行业;增长率最快和最慢的行业则反之;而由技术进步贡献率指标反映的经济增长方式显示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两个行业依然是粗放型增长。不同行业应依据不同的技术发展状态采取不同的策略,从而全面提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增长质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方大春 杨义武
文章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200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中间渠道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金融发展规模还是金融发展效率,都与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效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中间渠道是通过技术进步增长效应而非技术效率增长效应,金融发展规模变量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应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走内生增长道路。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 高新技术产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易明 彭甲超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1998-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专利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结果显示:(1)总体上看,高新技术产业专利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来自综合技术效率(TEC)的影响;(2)从各省情况看,Malmquist生产指数空间存在差异,但时间上变化不大;(3)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层面看,东部和西部Malmquist生产指数都大于1,而中部地区小于1;(4)基于高技术产业专利创新效率对不同区域进行划分,结果显示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以及低-低型4种类型省域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晓钟 张军
本文利用1996年到2006年的数据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算了我国五个高新技术产业三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索洛剩余和各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结果发现在不同高新技术产业三资企业中,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是有差异的,但我国总体上是属于资本投资驱动型增长。详细地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不同高新技术产业三资企业产出增长贡献份额不同的原因,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提供有益的思路。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晓钟 王倩倩
本文利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算和比较了我国电子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笔者从研发投入与产出、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两个层面剖析了我国电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原因。研究认为,随着电子产业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不仅通过技术、资本一揽子要素引进,直接推动了电子产业产能扩大和技术进步;而且还通过外资的技术外溢,推动内资企业技术水平提升。但是,尽管外资对电子产业的直接效应高于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但其技术溢出效应却低于平均水平。论文据此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电子产业乃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健 张艳然 苑清敏
文章基于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省域生态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和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时空效应。结果表明: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时间惯性和空间依赖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在时间上存在差异,即短期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本地生态效率呈"U"型关系,与邻近地区生态效率呈"倒U"型关系;长期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整体上对生态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未形成显著的溢出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綦良群 李楠
近年来集群化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区位特征,对其形成机理及集聚效应的研究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构建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一般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以及其产生的集聚效应,在对比一般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集聚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其内在联系及区别,旨在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形成机理 集聚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燕 高静 刘邦凡
文章基于200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改进的区位熵测度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然后采用熵值法对各省域科技创新进行评价。通过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检验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中介效应。实证发现: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科技创新的分布情况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在3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全局Moran′s I指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得出,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起中间传导作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谭前进 聂鸿鹏 于涛
使用2009-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韧性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长短期效应差别以及市场化水平作用。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经济韧性之间具有显著“U”型影响关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经济韧性均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当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尚处于初期阶段,其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以短期效应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市场化水平的交互项并不显著。对此,应推动区域集中布局,实现高新技术企业错位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改善跨区域负向空间溢出格局;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降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任启平 梁俊启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但是五个行业的集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从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和政府干预三个方面分析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集聚因素,研究表明这三个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集聚都具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 空间集聚 因素 实证研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胜会 李红锦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描述了我国省级层面劳动力和资本空间集聚的程度和现状,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动态DEA的Malmquist指数对我国省级层面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带的要素集聚、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进行了量化研究。笔者发现最近十多年来,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和技术进步速度均高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要素集聚的规模效率增长为负,而中西部地区规模效率增长为正。我们认为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了要素集聚过度的特征,从而导致规模效率下降。因此,合理引导要素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促使要素在区域间有效配置是提升集聚经济的规模效率和推进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必要手段之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敏 许红
集聚是高新技术产业重要的区位特征。本文首先探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产业集中指数,对1994-2005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六大类行业的集聚水平以及变动趋势进了精确测度,结果发现,集聚水平的提高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集聚 产业集中指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