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07)
- 2023(17543)
- 2022(14684)
- 2021(13197)
- 2020(11340)
- 2019(25576)
- 2018(25403)
- 2017(49834)
- 2016(26611)
- 2015(29872)
- 2014(29668)
- 2013(29588)
- 2012(27266)
- 2011(24716)
- 2010(25422)
- 2009(24188)
- 2008(23907)
- 2007(21609)
- 2006(19287)
- 2005(17674)
- 学科
- 济(138912)
- 经济(138754)
- 业(100937)
- 管理(93842)
- 企(89188)
- 企业(89188)
- 方法(58001)
- 数学(48377)
- 数学方法(47754)
- 财(37020)
- 业经(35981)
- 农(34562)
- 中国(30003)
- 地方(27562)
- 制(27486)
- 务(25058)
- 财务(25007)
- 财务管理(24963)
- 农业(24624)
- 企业财务(23753)
- 技术(21991)
- 学(21621)
- 理论(20565)
- 贸(20216)
- 贸易(20201)
- 体(20144)
- 和(19813)
- 易(19506)
- 划(18988)
- 策(18693)
- 机构
- 学院(397341)
- 大学(392901)
- 济(178218)
- 经济(174817)
- 管理(157990)
- 理学(135694)
- 理学院(134316)
- 管理学(132158)
- 管理学院(131400)
- 研究(129482)
- 中国(101238)
- 财(83741)
- 京(81354)
- 科学(74731)
- 财经(66023)
- 所(64677)
- 农(62719)
- 江(60989)
- 经(59750)
- 中心(59256)
- 研究所(57735)
- 经济学(55681)
- 业大(54678)
- 北京(51120)
- 经济学院(49951)
- 农业(48827)
- 财经大学(48612)
- 州(47956)
- 院(46072)
- 范(45965)
- 基金
- 项目(255766)
- 科学(204532)
- 基金(189264)
- 研究(186809)
- 家(163210)
- 国家(161874)
- 科学基金(141810)
- 社会(123613)
- 社会科(117531)
- 社会科学(117501)
- 省(100155)
- 基金项目(99366)
- 自然(90647)
- 自然科(88646)
- 自然科学(88626)
- 自然科学基金(87112)
- 教育(84813)
- 划(82236)
- 资助(78488)
- 编号(73457)
- 成果(59103)
- 部(56959)
- 重点(56851)
- 创(55469)
- 发(54965)
- 国家社会(51949)
- 创新(51221)
- 制(50566)
- 课题(50483)
- 教育部(49693)
- 期刊
- 济(205380)
- 经济(205380)
- 研究(118962)
- 中国(76636)
- 财(68356)
- 管理(64947)
- 农(58055)
- 学报(54795)
- 科学(53418)
- 大学(43312)
- 学学(41166)
- 农业(39470)
- 融(38736)
- 金融(38736)
- 技术(37094)
- 财经(34765)
- 经济研究(33683)
- 业经(32601)
- 教育(32009)
- 经(30041)
- 问题(26263)
- 技术经济(23773)
- 业(23266)
- 统计(22255)
- 策(20652)
- 贸(20061)
- 商业(19344)
- 现代(19283)
- 世界(19259)
- 决策(18220)
共检索到602770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思文 曹海鹏 刘雪强
本文以2003-2015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服务业以及制造业数据作为基础,借助空间计量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制造业转移有一定作用,而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在制造业产业转移中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盲目性、制造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协调性所致。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规模经济 产业转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引导集群式价值网络竞合与重构,以降低贸易成本和提升专业化水平为纽带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2006-2012年我国城市数据的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和区域比较表明,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集聚显著促进了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尚未对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显著推动作用,且两者的影响效应均弱于东部地区。同时,西部地区两大典型类别服务业集聚均缺乏对周边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东部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则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此,西部地区应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方向,加强城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峰
本文构建了生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演进的VAR模型,基于长三角地区1986-2011年间产值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制造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其自身的增强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其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产业内部的关联效应较弱;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两者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资源争夺效应。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生产性服务业对提高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为负。当发生短期波动时,会受到较大的反向调整力重新回到长期均衡稳定的状态,说明该区域产业结构有固化趋势。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促进长三角产业有效互动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黄莉芳 黄良文 郭玮
运用1999—2008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基于成本费用和生产规模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传导机制的存在性,并针对不同要素类型制造业和三大经济带制造业进行相应分析。研究表明:基于国家层面,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通过直接作用提高制造业效率,经由降低制造业平均成本和提高制造业生产规模来改善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中介作用并不存在;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中介效应和规模中介效应十分显著,满足效应传导机制假设;沿海三大经济带中,生产性服务业作用于制造业的成本中介效应和规模中介效应均存在,但除了珠三角的绝对规模中介效应为正外,其他中介效应均显著为负。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春明 高雅丰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间对各种资源进行竞争,最终达到一种稳定共生的均衡状态。基于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在不考虑种群自身进化的影响下,构建受产业间共生作用和共生环境双重影响的Logistic生长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模拟不同共生模式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演化规律,最终测算共生寿命,揭示产业间达到稳定共生的时间趋势。结果表明:基于对共生作用系数的仿真模拟,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是所有共生模式的进化终点,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选择的最稳定最有效益的产业发展模式;基于共生度的测算,当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但将在2040年左右过渡到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共生演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余泳泽 刘大勇 宣烨
本文利用全国230个城市数据,以经济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及衰减边界。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表现较为明显,并且这种空间外溢效应会存在具有空间衰减特征的地理边界,在200公里以内为空间外溢的密集区域,500公里为空间外溢的"半衰"距离,省界对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娜娜 杨仁发
在测算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协同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经济韧性水平;分维度看,协同集聚对抵御力和恢复力的提升作用显著。异质性研究表明,协同集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强于东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作用强于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N型变化趋势。同时,提升人力资本是协同集聚提升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鉴于此,应提高协同集聚质量,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制定差异化区域政策,强化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邱爱莲 崔日明 徐晓龙
文章利用中国制造业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用DEA-Malmquist非参数分析法测算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及其各分解项的值。然后利用改进的C-D模型和Stata软件就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前者对后者的提升作用显著,但进口的作用比商业存在(FDI)大得多。进口是通过显著改进规模效率来改进技术效率进而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商业存在当期的这种作用为负,但其滞后一期的效果则非常显著。证明了生产性服务贸易能够通过价值链对制造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进而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理。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晓华 翟钰 秦川
在生产组织变革与专业分工细化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壮大,对制造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看做一个整体,通过构建纳入适应性预期的动态两部门模型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效应,并以2004~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推动了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增加100%可带来制造业产出提高219.5%;按地区分组的回归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外溢效应低于东部地区;在不同细分行业中,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对制造业具有相对较强的正效应,但任一细分行...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理论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提升创新收益的中介效应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证研究发现该外溢效应依赖于城市经济基础和区位环境的支撑,同时还要克服阻碍这种外溢跨区域传递的制约条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先发工业化城市已表现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积极影响,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尚缺乏对制造业的创新驱动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正新 孙爱晶 邱风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文章运用生态共生理论中Lotka-Volterra模型理论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基于1993-2016年数据对两者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Lotka-Volterra模型中的竞争参数并分析两者互动关系的均衡点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存在类似于种群生态系统中的互利共生关系,双方互为投入带动彼此产业发展并最终达到产业间的稳定均衡状态,最后对如何加快中国的产业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唐强荣 徐学军 何自力
本文从生态学种群Logistic生长方程的视角,在不考虑种群进化的影响并假设共生的作用是扩大种群环境容量的条件下,提出在共生作用和环境变化影响下以分段Logistic函数近似表示的环境容量不断变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发展模型,并对中国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与种群属性、种群密度、制度环境变化和产业环境变化有关。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共生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正新 孙爱晶 邱风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文章运用生态共生理论中Lotka-Volterra模型理论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基于1993-2016年数据对两者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Lotka-Volterra模型中的竞争参数并分析两者互动关系的均衡点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存在类似于种群生态系统中的互利共生关系,双方互为投入带动彼此产业发展并最终达到产业间的稳定均衡状态,最后对如何加快中国的产业升级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正新 孙爱晶 邱风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汪斌 金星
从投入产出角度,运用计量模型分析15个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旨在揭示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一般经验。本文的基本发现是,生产性服务已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的中间投入,在某些行业,它是提升其竞争力的最主要的中间投入;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对制造业各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存在差异,金融保险业对纺织服装业和汽车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最大,而商务服务业对计算机制造业的提升作用最大。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竞争力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