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81)
2023(10459)
2022(8817)
2021(8324)
2020(7009)
2019(16208)
2018(15890)
2017(31006)
2016(16093)
2015(18069)
2014(17884)
2013(17844)
2012(16487)
2011(15473)
2010(15654)
2009(14704)
2008(14210)
2007(12264)
2006(11233)
2005(10249)
作者
(46203)
(38750)
(38697)
(36905)
(24743)
(18586)
(17461)
(14927)
(14669)
(13571)
(13434)
(13060)
(12521)
(12476)
(12118)
(11975)
(11545)
(11221)
(11141)
(10702)
(9876)
(9317)
(9278)
(8938)
(8751)
(8738)
(8327)
(8014)
(7817)
(7570)
学科
(97414)
经济(97355)
管理(41582)
方法(39551)
(38121)
数学(35449)
数学方法(34925)
(28736)
企业(28736)
中国(22827)
(21873)
地方(20868)
(17418)
贸易(17408)
(16913)
业经(16652)
(15836)
(14374)
地方经济(13778)
(13211)
农业(13210)
环境(12286)
(11467)
金融(11466)
(11180)
银行(11172)
理论(11126)
产业(10879)
(10873)
(10773)
机构
学院(243607)
大学(242235)
(118795)
经济(116914)
管理(92200)
研究(88010)
理学(79656)
理学院(78712)
管理学(77259)
管理学院(76805)
中国(67914)
(51280)
科学(50459)
(48693)
(43508)
财经(39784)
研究所(39586)
经济学(39103)
中心(38321)
(36284)
经济学院(34960)
(34197)
(33829)
北京(33212)
(31817)
(31578)
师范(31547)
业大(30807)
财经大学(29523)
科学院(26889)
基金
项目(158678)
科学(127458)
基金(119941)
研究(113922)
(104414)
国家(103731)
科学基金(89725)
社会(77724)
社会科(74215)
社会科学(74198)
基金项目(62498)
(58970)
自然(56794)
自然科(55567)
自然科学(55556)
自然科学基金(54571)
资助(51777)
教育(51597)
(49599)
编号(42364)
(36331)
重点(35826)
(35788)
国家社会(33814)
成果(32872)
(31859)
教育部(31645)
中国(31000)
人文(30793)
科研(30223)
期刊
(133180)
经济(133180)
研究(75614)
中国(42190)
管理(35028)
(34375)
科学(34301)
学报(31931)
(30968)
大学(25125)
学学(24034)
经济研究(23961)
农业(21795)
技术(21346)
财经(20721)
(20609)
金融(20609)
业经(19369)
(18144)
问题(17784)
教育(16910)
统计(15887)
(15613)
世界(14902)
技术经济(14368)
(13804)
国际(13797)
决策(12665)
(12593)
商业(11892)
共检索到362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翁瑾  
本文研究了1986年至2005年中国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动情况,并对两类入境旅游集中的典型地区的旅游发展路径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中国入境旅游在总体趋于分散的背景下,也存在着两个明显的集聚现象。第一,长期以来入境旅游在传统旅游热点地区高度集聚;第二,云南成长为新的集聚中心。对于前者的解释是,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较高的知名度使传统旅游热点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进入了一个动态的、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后者的解释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差异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以及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云南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包富华  
本文基于位序规模理论,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入境商务旅游的位序规模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入境商务旅游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稳定发展的阶段,总体发展还不平衡;其首位分布特征明显,首位客源国在日本和韩国之间呈交替变化;各客源国之间的规模差异逐渐降低。根据我国入境商务旅游规模和位序的变化态势可将其分为平稳型、波动型、上升型和衰退型四种形态,并从经济发展水平、贸易依存度、旅游交通和汇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建议政府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多样化的商务旅游产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包富华  
本文基于位序规模理论,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入境商务旅游的位序规模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入境商务旅游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稳定发展的阶段,总体发展还不平衡;其首位分布特征明显,首位客源国在日本和韩国之间呈交替变化;各客源国之间的规模差异逐渐降低。根据我国入境商务旅游规模和位序的变化态势可将其分为平稳型、波动型、上升型和衰退型四种形态,并从经济发展水平、贸易依存度、旅游交通和汇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建议政府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多样化的商务旅游产品,并根据不同客源国的发展形态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军胜  马耀峰  
选取河南18个地市2000—2010年入境旅游人数,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等方法,对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与位序规模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2000—2010年,河南城市入境旅游差异化明显,首位度呈现交替性变化,入境旅游差异化逐渐降低。②通过对数据进行双对数回归分析发现,入境旅游符合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城市主要在郑州与洛阳之间交替分布。③入境旅游发展态势呈现四种形态:平稳发展型、波动发展型、快速进步型、减速衰退型。并从资源禀赋、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服务设施、交通区位、政治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河南入境旅游发展态势的原因,提出发展建议,以期对河南入境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宣国富  
应用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理论,通过构建描述省际旅游规模分布的指标,运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结构的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省际入境旅游规模结构类型主要包括高级过渡型、中高级均衡型、中级过渡型、中级首位型、初级过渡型和初级首位型。各省区入境旅游规模结构以首位分布和过渡分布类型为主体,属于均衡分布类型的省区较少,规模结构的不均衡性显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城市职能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对入境旅游规模结构的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包富华  
选取2004—2016年中国内地出境17个旅游目的地的客流量数据,基于位序规模理论分析中国内地出境旅游的规模差异和位序规模分布。研究发现:(1)中国内地出境旅游规模增长迅速,但总体发展不平衡,并处于不断扩散的状态。(2)中国内地出境旅游目的地的首位分布明显,中国香港以绝对优势领先;各目的地之间的规模差异逐渐降低。(3)罗特卡模型分析表明,中国内地出境旅游呈位序规模分布并具有单分形性质,其规模和位序分布的空间耦合性较好;齐夫参数q值的变化表明中国内地出境旅游的均衡度不断降低,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刚强  李映辉  
文章运用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近年来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及变化,其总体特征也在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不同空间层级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中国旅游规模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具有较强的正空间集聚性,且存在不断增强的趋势。局部区域的空间集聚表现了较强的规律性,并以人口地理分界线为临界区域,沿主要铁路干线发展,且空间扩散作用具不断增强趋势。东中西部及主要城市地区之间的空间差异明显,但区域之间及其内部的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受旅游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唐澜  吴晋峰  
通过构建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流动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①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主要分布在以北京、西安、成都、桂林、香港、广州、上海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内,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的集中分布地区;②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的空间转移能力较低,其有向流动符合"二八定律",即80%的有向流动发生在20%的城市对之间,80%的总流量集中在16%的城市对之间;③北京位于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的中心位置,是最重要的集散中心和中转中心;④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为"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成员数占网络成员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超  
通过构建一个基于信息传递的旅游产品特征空间模型,将消费者偏好、二次运输成本、广告技术、规模经济、产品价格,以及旅游产品种类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重点研究了厂商通过广告强度寻求游客心理差异与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变动关系。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薛领   张天骄   张晓林   赵威  
城市群是提高地区经济增长和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过程中的重要载体。本文尝试结合“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和基于agent计算经济学对多重异质性下城市差异化对企业和人口的空间演化影响进行研究,建立了一个企业生产效率与规模、居民工资等多重异质性的两区域空间经济模型对城市间人口和企业迁移进行动态模拟以研究空间经济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无论是否存在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小城市内部工业产品的差异性越大,越有利于企业和人口向小城市迁移,企业和人口倾向于分散。但是存在市场机制能提高城市内产品差异化对人口和企业迁移的吸引力。(2)城市群中小城市要更多的企业和人口,需要继续鼓励创新生产差异化产品,使城市内的产品更加多样化和差异化。(3)为了使城市内产品差异化发挥更大的作用,整个地区需要更加健全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市场机制,使得有利可图的资本可以进入市场,同时亏损的企业能够退出市场或者转型升级和改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闫莉莉  董平  陆玉麒  
本文以河南省18个市为研究单元,通过对河南省2000-2005年入境旅游收入空间差异的分析,表明河南省入境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在波动中扩大,相对差异呈波动趋势。随后又分析了2005年河南省18个市的入境旅游收入空间差异状况,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市的入境旅游经济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呈现出"极核式"分布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区域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庆斌  谢永顺  韩增林  刘天宝  刘桂春  杜鹏  
以2005、2010和2015年为时间截面,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理论,借助Ucinet6.0软件分析了东北地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并提出东北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控制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主要通道集中于少数节点城市并在空间上产生迁移,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发展趋于均衡。(2)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经济联系呈组团模式发展,组团格局经历了"弱联系稳定"、"强联系失衡"、"强联系相对稳定"三个阶段。(3)东北地区旅游经济应以"增长极—轴线—组团"模式实现进一步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曾军  崔郁  
以旅游外汇收入为样本数据,采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两个方面分析了1995-2005年间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的区域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红波  曾文  周叶青  李悦铮  江海旭  
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和产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沿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高度集聚的地带,因其优越的区位、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在开展入境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入境旅游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以中国沿海地区省份为研究对象,以各省的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收入为指标,运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分析1996-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三大区域间、区域内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特点。结果可表明,沿海地区入境旅游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呈下降趋势,同时区际、区内差异明显。在此基础上,从资源、区位、产业和重要事件等方面对差异原因进行分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亮  李洪娜  卢晓君  
区域旅游经济是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来源之一,而其中城市的发展对于该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辽宁省的旅游中心城市进行测度,并对其进行联系度和隶属度分析,旨在发挥中心旅游城市的辐射效应,从而真正实现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的"双核联动",最终形成辽宁省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