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06)
2023(4297)
2022(3593)
2021(3400)
2020(2592)
2019(5923)
2018(5742)
2017(10231)
2016(5831)
2015(6636)
2014(6900)
2013(6496)
2012(6054)
2011(5486)
2010(5671)
2009(4882)
2008(5036)
2007(4569)
2006(4191)
2005(3711)
作者
(17148)
(14097)
(14044)
(13573)
(9005)
(6935)
(6588)
(5465)
(5462)
(5210)
(4984)
(4786)
(4724)
(4495)
(4433)
(4402)
(4360)
(4196)
(4080)
(4050)
(3490)
(3480)
(3409)
(3349)
(3316)
(3185)
(3177)
(3148)
(2858)
(2819)
学科
(21387)
经济(21366)
管理(15547)
(12347)
(10280)
企业(10280)
方法(7823)
中国(6674)
数学(6140)
地方(6115)
(5958)
(5887)
数学方法(5866)
(5568)
理论(5318)
业经(5006)
(4457)
教育(4181)
农业(4081)
教学(4038)
(3768)
(3669)
财务(3651)
财务管理(3630)
环境(3500)
企业财务(3375)
(3253)
(3167)
(3156)
银行(3150)
机构
学院(81742)
大学(80040)
研究(27466)
管理(26815)
(26138)
经济(25059)
理学(21976)
理学院(21574)
中国(21305)
管理学(20869)
管理学院(20722)
(18484)
科学(18454)
(14558)
(13988)
(13979)
(13469)
师范(13360)
中心(13101)
研究所(12261)
北京(11840)
(11839)
(11788)
业大(11198)
技术(10989)
(10947)
师范大学(10713)
财经(10553)
(9994)
(9329)
基金
项目(50575)
科学(39185)
研究(37863)
基金(34716)
(30416)
国家(30152)
科学基金(25852)
社会(21958)
社会科(20721)
社会科学(20716)
(20346)
教育(18349)
基金项目(17922)
(17611)
自然(17010)
编号(16841)
自然科(16600)
自然科学(16597)
自然科学基金(16229)
资助(14259)
成果(14134)
课题(12386)
重点(11601)
(10745)
(10584)
(10051)
(9968)
项目编号(9817)
规划(9594)
大学(9474)
期刊
(34401)
经济(34401)
研究(26816)
中国(20370)
教育(14980)
(12193)
学报(12044)
科学(11379)
(10805)
管理(10607)
大学(9117)
技术(8933)
学学(8226)
农业(7236)
图书(6241)
(6115)
金融(6115)
业经(5685)
统计(5163)
(5082)
职业(4959)
经济研究(4737)
财经(4599)
财会(4559)
(4550)
书馆(4532)
图书馆(4532)
资源(4463)
现代(4462)
问题(4397)
共检索到131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海贤  孙中亚  侯冰婕  韦胜  
应对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要求,我国都市圈空间规划面临生态文明导向的政治逻辑转变和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发展逻辑转变。基于规划逻辑转变,明确了都市圈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以聚焦空间协同发展为核心的专项规划,从对应需求目标引领和因地制宜问题协调两个视角,提出了都市圈空间规划编制的技术框架。结合当前都市圈空间规划实践和空间规划改革的要求,研究认为规划编制重点应聚焦以传导和协同为导向的指标体系制定、流动性的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调控、协同管控和利用的空间格局谋划、跨界组团空间合作等。针对都市圈缺乏统一的实施主体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类型都市圈空间规划编制组织方式、规划实施的区域合作机制、都市圈管理信息平台的共建,以及都市圈空间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等。通过对都市圈空间规划编制理念、技术框架、重点内容和实施组织的系统探讨,将为我国都市圈空间规划的编制和都市圈空间治理的现代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庄少勤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要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优化。尤其是国土空间规划作为谋划空间发展和空间治理的战略性、基础性、制度性工具,要注重目标、问题和运行导向,围绕前瞻性、科学性、操作性3个核心问题,从势、道、术3个方面进行优化,成为管用、适用、好用的规划。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建军  周小天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特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定空间联系为标准划分的都市圈成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形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为适应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更加准确地划定都市圈,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现有都市圈划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等新方法、新理念,运用交通路网、手机信令、企业总部分支、区域投入产出和生态环境等数据,以广州市为例进行试划,进而尝试建立一套面向规划、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的划分方法,为我国其他城市都市圈的划定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秦萧  甄峰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传统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范式面临转型。本文在梳理传统城市空间规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方法论和编制方法两个层面对智慧城市空间规划方法进行探讨,并强调了大数据应用在规划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智慧城市空间规划应该以满足政府、企业及居民需求和解决城市问题为导向,更加关注城市空间的流动、土地混合利用、微观个体分析及空间相关研究,并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设备及传感器等大数据采集和挖掘分析技术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制定、质量评价、规模预测及用地布局等方面的革新作用,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秦萧  甄峰  李亚奇  陈浩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目标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自然资源保护"并重。作为国家部门调整后的新规划类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方法研究整体缺乏,学者主要聚焦于自然资源本身的禀赋情况,利用传统统计、空间及调查数据和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及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国家及省域层面的国土空间承载力与适宜性进行静态评价,对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刚性划定。然而,现有研究较少考虑人类活动对国土空间利用的动态影响,缺乏对新发展趋势之下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及城镇空间的科学安排。本文引入能够直接反映人类活动时空变化的大数据,重点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生态空间规划、农业空间规划及城镇空间规划四个环节探讨了大数据应用的方向与具体方法框架,强调"自然空间"+"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化路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洁  张京祥  
作为一种新的地域空间结构 ,都市圈的规划需要不同于传统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文章在论述了都市圈相关概念和萌生背景之后 ,参考国外都市圈规划案例 ,总结了都市圈规划异于城镇体系规划的特质要求 ,并对都市圈规划的理念、方法做了探讨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丹  牛锐  刘洁  
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非建设空间规划体系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核心内容和难点所在。本文基于对首都非建设空间规划的认识,从行政逻辑、技术逻辑、空间逻辑、治理逻辑和实施逻辑五个维度出发,探讨了首都非建设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逻辑,并梳理了新时期的相关实践探索。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严金明  迪力沙提·亚库甫  张东昇  
国土空间规划立法是规划行为科学展开、规划实施有序进行、规划管理规范有效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空间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逻辑,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框架。在立法定位上,国土空间规划法属于公法(行政法)范畴,具有公益性、强制性和行政性特征;在立法意旨上,应体现国家意志,促进永续利用,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在立法精神上,应注重规划行政与权力配置、空间正义与行政效率、规划引导与空间管制、以法治权与程序公正等要点。关于立法总体框架,可从规划体系、规划编制、规划审议、规划实施、规划监管等方面设计。根据立法时序与立法紧迫性,本文提出由易到难的进阶立法路径,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法的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林林  靳相木  吴次芳  
研究目的: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立法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在对中国现行空间性规划法律法规体系总结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新法制定的逻辑思考路径以及涉及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按照"立法前需理清的相关理论问题——涉及新法自身的基本功能定位——需整合后纳入新法的现有规定"这一逻辑思考路径,可以发现新法制定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进而得出新法的初步框架。研究结论:(1)从节约立法成本和提高立法效率角度,新法的制定可以借鉴现行多数规划立法采用的以规划编制和实施程序为主线的立法框架;(2)立法质量的提高依赖于相关实体性规定的完善,包括规划权的性质界定、相关私主体空间权益的确认与保护、规划权力的合理分配等;(3)新法的制定和实施不但能为统一的空间规划提供法律依据,也会对其他相关规划立法的废、改、释提出要求,但新法的具体实现形式还有待学界继续探讨和论证。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国宏  
五年规划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国家建制性力量,它不仅是指导当前发展的必需之举,也是引领未来创新的必要之策。新时期的五年规划,应适应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技术追赶向创新引领转变的新形势,立足政府正面清单的职能范围,强化渗透能力、汲取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国家能力建设,明确面向未来、市场导向的产业政策和面向大众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安排,着力营造企业、个人和社会良好发展的环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徐晶  
2017年4月,原国土资源部下发《贯彻落实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开展省级国土规划编制。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将原来分散的空间规划职能整合到自然资源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空间资源管控与利用被提上重要议程。各地自然资源管理机构按照自然资源部要求,在省级国土规划基础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王田雨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内涵,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式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由自然系统的承载力、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压力以及由于管理及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润滑力3个力构成;(2)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可以解构为资源的承载功能、环境要素的容纳功能以及生态要素的服务功能3个层次;(3)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需求是摸清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科学评判当前承载压力的大小等;(4)面向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存在4个方面的逻辑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能力与潜力之间的逻辑不清,生态要素承载力判断的逻辑缺乏,"木桶原理"复合思路与适宜性评价的逻辑矛盾,面向过去原则与面向未来预警之间的逻辑问题。研究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只有明确评价对象,厘清评价中的逻辑问题,同时满足评价方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才能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戈大专  孙攀  汤礼莎  孙东琪  汤爽爽  
研究目的: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是高质量空间治理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一,解析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其内在机理,进而提出可行的破解路径,为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破题思路。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和逻辑推演法。研究结果:多尺度交互的空间网络不畅通和城乡空间多元价值难交换成为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融合发展在措施手段和目标体系的关联性上搭建了二者的衔接逻辑,空间一致性和互动性决定了二者衔接的现实可行性;优化城乡空间网络体系、创新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统筹城乡空间治理体系成为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研究结论:统筹协调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公平与生态”三维目标和城乡“要素、结构与功能”融合的内在关系,落实城乡要素有序流通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将有利于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双悦  
都市圈建设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高质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历史和现实视角,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都市圈规划的演化逻辑,并对当前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后期及未来,建议建立都市圈联盟,磋商解决一体化进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依托于“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建设规划,加快都市圈建设;依托于省际交界区,夯实都市圈建设的基础;加快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小微型都市圈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依托于都市圈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步伐,助力都市圈建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双悦  
都市圈建设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高质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历史和现实视角,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都市圈规划的演化逻辑,并对当前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后期及未来,建议建立都市圈联盟,磋商解决一体化进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依托于“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建设规划,加快都市圈建设;依托于省际交界区,夯实都市圈建设的基础;加快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小微型都市圈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依托于都市圈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步伐,助力都市圈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