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86)
- 2023(5160)
- 2022(4228)
- 2021(3791)
- 2020(3082)
- 2019(6688)
- 2018(6342)
- 2017(11666)
- 2016(6471)
- 2015(6685)
- 2014(6273)
- 2013(6079)
- 2012(5414)
- 2011(4779)
- 2010(4540)
- 2009(4099)
- 2008(3949)
- 2007(3264)
- 2006(2698)
- 2005(2165)
- 学科
- 济(22870)
- 经济(22840)
- 业(18237)
- 管理(18050)
- 企(13742)
- 企业(13742)
- 方法(11588)
- 数学(10672)
- 数学方法(10588)
- 农(7341)
- 财(6566)
- 贸(6392)
- 贸易(6392)
- 易(6254)
- 学(6132)
- 中国(5587)
- 业经(5404)
- 农业(5213)
- 技术(4672)
- 环境(4324)
- 务(4180)
- 财务(4179)
- 财务管理(4175)
- 企业财务(3986)
- 制(3779)
- 产业(3761)
- 划(3503)
- 出(3376)
- 地方(3365)
- 技术管理(3350)
- 机构
- 大学(91571)
- 学院(91269)
- 济(36050)
- 经济(35534)
- 管理(34347)
- 研究(33093)
- 理学(31248)
- 理学院(30867)
- 管理学(30275)
- 管理学院(30144)
- 农(27952)
- 科学(24527)
- 中国(23055)
- 农业(22789)
- 业大(21826)
- 京(18563)
- 所(18392)
- 研究所(17529)
- 农业大学(15493)
- 中心(14600)
- 财(14040)
- 财经(12144)
- 江(12096)
- 业(12025)
- 室(11916)
- 院(11800)
- 省(11606)
- 科学院(11521)
- 实验(11460)
- 经(11262)
- 基金
- 项目(72687)
- 科学(56215)
- 基金(54397)
- 家(52263)
- 国家(51850)
- 研究(43502)
- 科学基金(42597)
- 自然(30754)
- 自然科(30085)
- 自然科学(30072)
- 基金项目(29633)
- 自然科学基金(29582)
- 社会(29078)
- 省(28595)
- 社会科(27689)
- 社会科学(27680)
- 划(25284)
- 资助(20856)
- 教育(18936)
- 计划(17281)
- 重点(16908)
- 创(15764)
- 科技(15622)
- 发(15385)
- 部(15247)
- 业(15151)
- 科研(15039)
- 创新(14816)
- 编号(14659)
- 农(13703)
共检索到116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孟楚 赵鹏飞 刘全清 江荣风 张宏彦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覆膜、灌溉及其交互作用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可显著提高返青期至拔节期0~5,5~1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小麦株高。灌溉可显著增大扬花期小麦旗叶SPAD值,但覆膜处理对旗叶SPAD的影响不明显。灌溉可因增加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而显著提高小麦产量。覆膜也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但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增产幅度和原因不同,其中不灌溉条件下覆膜可比不覆膜增产19%,其增产因素主要是增加了千粒质量;在灌溉条件下覆膜可比不覆膜增产25%,其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在华北灌区小麦覆膜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覆膜 灌溉 冬小麦 产量 效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蔡永强 牛新胜 焦小强 程亮 刘全清 申建波 张宏彦
为了验证小麦地膜覆盖技术是否适用不同气候地区。于2012-2013年在河北省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万亩"双高"示范基地,在灌溉条件下观测了地膜覆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倒伏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小麦生长发育,尤其是前期群体数量和叶面积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当季小麦生长后期雨水较多的情况下,会因使根系分布变浅、基部节间变长而增加小麦倒伏风险,抵消其增产增收的效果,据此探讨了华北灌区小麦覆膜栽培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冬小麦 地膜覆盖 产量 根系发育 倒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民 王玉平 于运华 罗诗铭
研究结果表明,晚播冬小麦在越冬期覆膜一段时间,可明显提高覆膜期间的温度,促进冬小麦幼穗分化、加快其生育进程,从而延长冬小麦中后期的生育长度,并取得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的效果。
关键词:
冬小麦 越冬期 覆膜 幼穗分化 生长发育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兰霞 周殿玺 兰林旺
以冀麦 2 6为材料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灌溉制度对小麦产量结构形成和产量物质来源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期灌溉的单位面积粒数 ,以拔节期灌水的最高 ,灌水时期向前或向后推移 ,其单位面积粒数均下降 ,呈现倒“∨”字型变化 ;粒重与此相反 ,以拔节期灌水的为最低 ,灌水时期向前或向后推移 ,粒重均增高 ,呈现“∨”字型变化。灌水对产量物质来源的影响表现为 :灌水次数多 ,总灌水量大的 ,产量物质来源对开花后的物质生产依赖性大 ;反之 ,灌水次数少 ,灌水量小 ,产量物质来源对开花前暂贮物质的依赖性则强。此外 ,本文还根据试验结果 ,讨论了小麦节水栽培的对策问题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制度 产量结构 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胜爱 李正来 秦青春 何建兴 李瑞奇
在河北省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在传统的施肥种类和施肥量基础上,采用3个灌水次数处理,A1(起身拨节水)、A2(起身拨节水、孕穗水)、A3(起身拨节水、孕穗水、灌浆水),研究了春季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构成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春一水处理明显降低了小麦穗粒数和粒重,春二水处理与春三水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春二水处理的水分生产效率最高。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制度 产量构成 水分生产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赛力汗·赛 张永强 薛丽华 梁玉超 雷钧杰 陈兴武 王志敏
为优化新疆北疆滴灌冬麦区节水灌溉技术,探讨滴灌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2013—2015年设置0(CK)、900(W1)、1 800(W2)、2 700(W3)、3 600(W4)、4 500(W5)、5 400(W6)、6 300m3/hm2(W7)共8个灌溉量处理,测定不同滴灌量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产量及耗水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冬小麦随生育进程递进LAI均呈现单峰型变化趋势,在孕穗期达到最大,其值以W5最高;叶片最高SPAD值出现时期随滴灌量增加而后延。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单茎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Vm)均以W5处理最高。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W5处理获得最高产量,而W4处理获得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滴灌量为3 600~4 500m3/hm2的处理为高产高效的最适灌溉水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王学清 黄冀楠 张经廷 董志强 贾秀领
为了明确限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微灌集成模式节水高产的产量形成特点,2015-2017年在河北藁城采用灌溉方式×播期两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适期播种和晚播条件下微灌和畦灌2种集成节水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指标、产量性状及耗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底墒充足的平水年(2015-2016年)与底墒不足的干旱年(2016-2017年)微灌小麦产量形成特点不同。底墒充足的平水年份,适播期下(10月10日)微灌模式生长指标和产量性状与畦灌模式相当或稍低于畦灌,而推迟播期时(10月15日)微灌模式优势更为明显。与畦灌相比,播期推迟时微灌水肥一体多次灌溉使小麦生长更快,LAI、后期叶片SPAD值以及籽粒灌浆速率明显较高,因此,千粒质量增加5. 2%~8. 8%,产量增加3. 4%~3. 5%。微灌对土壤水利用量更高,耗水量较畦灌低3. 8%~4. 5%、WUE较畦灌高7. 3%~8. 5%,并且微灌晚播耗水量稍低于适播期小麦,而产量和WUE明显高于适播期小麦。而底墒不足+降水少的干旱年份,微灌总灌水量较低,水肥一体多次灌溉的优势难发挥,无论适播期还是晚播,微灌LAI、后期旗叶SPAD值、灌浆中后期籽粒灌浆速率均低于畦灌,造成产量降低6. 6%~13. 0%。因此,在底墒充足的平水年份,提倡小麦采用微灌+晚播技术,在节约57. 7 mm灌溉用水的同时可实现产量和WUE协同提高,实现增产4. 1%,WUE提高16. 7%,灌溉方式和推迟播期对产量贡献相当。
关键词:
冬小麦 微喷灌 畦灌 播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孔祥旋 杨占平 武继承 史福刚 薛毅芳 何方 杨稚娟
在河南省丘陵旱作区,采用限量灌溉的方法,研究了灌水对冬小麦子实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灌水0~90 mm范围内,灌水平均增产13.0%~39.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0%~18.0%,且能改善冬小麦的生育性状和产量构成。在雨水偏丰的年份,满足最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补充灌水量为45 mm,满足灌溉水利用率最高时的补充灌水量为30~45 mm。冬小麦拔节孕穗期灌水能增加成穗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灌浆期灌水能增加粒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拔节孕穗期是限量灌溉的最佳生育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宓文海 江荣风 刘全清 王洪亮 黄文超 张宏彦
为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并找到最适合的用水量,进行了充分滴灌、适量滴灌、漫灌3个处理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3个处理中,0~20 cm土壤含水量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变化幅度最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化幅度逐渐减小,40~6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最小;同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比较,滴灌处理要小于漫灌;冬小麦根系主要聚集在0~40 cm土壤层;滴灌处理的表层冬小麦根量要显著多于漫灌处理;随着深度的增加,根量呈减少的趋势,其中滴灌处理的减少趋势更快;3个处理对冬小麦扬花期生物量、SPAD值、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都无显著性差异;充分滴灌下的小麦穗数要显著高于适量滴灌处理。
关键词:
滴灌 小麦 漫灌 土壤含水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长刚 柴守玺 常磊 杨德龙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雨养条件下,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产量和休闲期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为促进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2009和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设置全膜覆土穴播(A)、全膜覆盖穴播(B)、垄膜沟播(C)和露地条播(CK)4种不同栽培模式,测量不同处理的土壤贮水量、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全膜穴播可使冬小麦增产64.4%—79.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2.1%—24.0%,达到11.9—16.6 kg·hm-2·mm-1;全膜覆土穴播可增产43.4%—44.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8%—14.6%,达到11.0—14.8 kg...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冬小麦 土壤贮水量 耗水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俊永 曹彩云 郑春莲 李科江 张苍根
为了研究小麦对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的综合反应,于2007-2008和2008-2009年度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试验站,分别采用1(CK),2,4,6,8 g/L 5个矿化度咸水对石家庄8号、衡观35、山融3号、衡观136和沧6004 5个小麦品种进行灌溉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的株高、生物量、叶面积和群体随灌溉水矿化度增高而降低;比叶重(叶片厚度)、叶绿素含量以及千粒重随灌溉水矿化度增高而呈现升高趋势。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利用适度的咸水一定程度上塑造合适的株型。灌溉水的盐分对小麦群体的影响是造成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采用具有一定株高和分蘖成穗率强的小麦品种,适当加大播量是提高咸水灌溉小麦...
关键词:
小麦品种 咸水灌溉 矿化度 生长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斌 禚其翠 王法宏 张宾 司纪升 李升东 孔令安 冯波 李华伟
为明确冬前镇压和灌溉对山东省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在2016—2017年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材料,利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分析冬前镇压+灌溉(C+I)、单独灌溉(I)和单独镇压(C)处理对冬小麦植株形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常规种植管理,CK)相比,冬前镇压+灌溉、单独灌溉或镇压都可提高分蘖数、分蘖成穗率和成熟期株高,其中镇压+灌溉处理提高值最大,其次是单独镇压或灌溉处理;2)冬前镇压+灌溉、单独镇压和单独灌溉处理均可降低灌浆期小麦基部第一和二节间长度,增加其比茎重、茎粗以及壁厚,镇压+灌溉处理作用最大,其次是单独镇压和灌溉处理;3)冬前镇压+灌溉、单独灌溉和镇压处理可降低小麦花前贮藏物质的转运量、转移率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却可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其中冬前镇压+灌溉处理对物质转运影响最大;4)冬前镇压+灌溉、单独灌溉和镇压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产量和收获指数,其中最大值出现在镇压+灌溉处理,其次是灌溉和镇压处理。本研究表明,镇压+灌溉(C+I)或单独灌溉(I)或镇压(C)都可以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抗倒伏性和最终产量,其中镇压和灌溉相结合作用要大于单独措施,所以山东省小麦生产中冬前镇压+灌溉措施最佳,但即使在无灌溉条件下,镇压措施仍有利于小麦生产。
关键词:
小麦 镇压 灌溉 植株形态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薛丽华 段俊杰 王志敏 王润正
为给小麦节水高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以石家庄8号为材料,在田间研究了4种灌水处理,分别在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花后10 d、花后20 d、成熟期去次生根对初生根伤流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次数减少,0~100 cm土层含水量下降幅度明显大于100~140 cm土层;拨节期至孕穗期初生根伤流量极低,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孕穗期开始迅速增加至开花期达最大值后下降,开花后10 d处理间的差异变小;拔节期去小麦次生根后粒重降低2.3%~13.3%,降幅随灌水次数的减少而增加;孕穗期、开花期、开花期后10 d去次生根后粒重降低幅度随灌水次数的减少而减少,分别为1.0%~26.1%;1.1%~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林琪 石岩 位东斌
在大田及防雨旱棚池栽控水条件下对土壤水分与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关系及节水灌溉方案确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形成的起点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30%,最佳产量形成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0%,土壤含水量超过80%,产量下降;小麦最高产量年耗水量为9000mm/hm2,经济产量年耗水量在6000mm/hm2左右,高产麦田的节水灌溉方案为底墒水、拔节水和灌浆水。
关键词:
冬小麦,土壤水,产量形成,灌溉方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彩绒 田霄鸿 李生秀
在半湿润易旱地区的关中红油土上, 研究了垄上覆膜集雨保墒和沟内种植栽培方法对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 )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时各处理100~200 cm深土层的水分与播前相比无变化。0~100 cm土层覆膜较未覆膜多保蓄水6.5 mm,有一定集水保水作用。收获时各土层的水分都明显减少。在低氮(75 kg·ha-1)、低密(230万株·ha-1)和高氮(225 kg·ha-1)、高密(280万株·ha-1)2种条件下,覆膜较未覆膜处理平均多耗水34.8 mm,表明小麦明显增强了对深层水分的利用。覆膜集水和施用氮肥有显著增产效果。覆膜后,高氮处理的生物产量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