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58)
- 2023(8764)
- 2022(7244)
- 2021(6476)
- 2020(5413)
- 2019(11794)
- 2018(11679)
- 2017(21051)
- 2016(11850)
- 2015(12931)
- 2014(12677)
- 2013(12191)
- 2012(11050)
- 2011(9620)
- 2010(9406)
- 2009(8679)
- 2008(8358)
- 2007(7433)
- 2006(6360)
- 2005(5432)
- 学科
- 济(39564)
- 经济(39496)
- 管理(34032)
- 业(31962)
- 企(25866)
- 企业(25866)
- 方法(17470)
- 数学(15203)
- 数学方法(15052)
- 农(12927)
- 财(12573)
- 学(12245)
- 中国(11480)
- 制(10163)
- 业经(9407)
- 贸(8657)
- 贸易(8652)
- 易(8425)
- 农业(8420)
- 体(8105)
- 务(7767)
- 银(7763)
- 财务(7744)
- 财务管理(7731)
- 银行(7714)
- 企业财务(7374)
- 行(7334)
- 技术(7236)
- 理论(7110)
- 融(7057)
- 机构
- 学院(163394)
- 大学(162849)
- 济(61661)
- 经济(60328)
- 管理(59948)
- 研究(58334)
- 理学(52488)
- 理学院(51842)
- 管理学(50768)
- 管理学院(50495)
- 中国(43336)
- 农(40635)
- 科学(40100)
- 京(34257)
- 业大(32556)
- 农业(32486)
- 所(31244)
- 研究所(29021)
- 财(27930)
- 中心(26897)
- 江(24819)
- 财经(22411)
- 农业大学(21597)
- 院(21474)
- 北京(20845)
- 经(20508)
- 省(20315)
- 范(19844)
- 技术(19770)
- 师范(19400)
- 基金
- 项目(119645)
- 科学(92429)
- 基金(86701)
- 家(80199)
- 国家(79540)
- 研究(79449)
- 科学基金(66094)
- 社会(50190)
- 省(47895)
- 社会科(47451)
- 社会科学(47436)
- 基金项目(46428)
- 自然(45555)
- 自然科(44525)
- 自然科学(44501)
- 自然科学基金(43739)
- 划(40954)
- 教育(36353)
- 资助(34250)
- 编号(30441)
- 重点(27523)
- 创(25395)
- 计划(25305)
- 部(25215)
- 发(25080)
- 创新(23799)
- 科研(23777)
- 成果(23409)
- 科技(22692)
- 业(22356)
共检索到2341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爱玲 陈立国 杨新美
在无菌覆土层中分别加入对蘑菇菌丝体生长有益的微生物菌悬液,该覆土层中能形成子实体,但产量较常规未灭菌覆土中的少,形成的时间晚;在常规未灭菌覆土层中加入有益微生物悬浮液,对提高蘑菇产量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
覆土层 有益微生物 双孢蘑菇 子实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爱玲 王进涛 陈立国 杨新美
通过对双孢蘑菇覆土层中微生物作用分析发现,覆土中同时存在对蘑菇菌丝体生长有促进作用、抑制作用和作用不明显3种类型的微生物。对蘑菇菌丝体生长有促进作用的微生物包括放线菌、固氮菌和细菌,经鉴定分析属于链霉菌属、固氮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假单孢菌属。在平板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内分别处理这些微生物,蘑菇菌丝体生长速度加快,菌丝量增加。
关键词:
覆土层 微生物 双孢蘑菇 菌丝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陆娜 宋吉玲 周小华 沈汉斌 袁卫东
【目的】为了研究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催蕾期不同变温时长对覆土层细菌菌落构成、微生物的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4、6、8 d变温处理下覆土层细菌群落特征。【结果】试验共产生有效操作分类单元(OTU_S)572个、290个细菌种群,涵盖了14门、31纲、72目、117科、217属、290种。在属水平上,假单胞菌属、蛭弧菌属、和根瘤菌属等为优势种群,其中4 d变温处理中假单胞菌属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1.2%。Alpha多样性反映4 d变温细菌物种丰度最高,6 d变温物种多样性最高,4和8 d变温下多样性相似性更为一致。【结论】4 d变温下覆土层中的细菌种群在3个处理中最适宜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但形成的子实体的数量个数、产量及层次等与降温时长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双孢蘑菇 变温时长 细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万坤 康超 曾维军 郑旋 杨玲 刘忠玄 王芳 王晶
【目的】考察冬荪栽培不同土壤环境覆土层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分析冬荪生长状态与覆土层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组成的关系,为冬荪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林下壤土、耕地壤土和耕地沙质土冬荪覆土层土壤为材料,提取土壤总DNA,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土壤环境细菌和真菌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组成,并结合土壤营养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结果】冬荪菌丝、菌蕾及子实体生长期内,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明显增加,pH呈持续下降趋势。不同土壤环境细菌多样性高于真菌,林地壤土细菌多样性低于耕地,而真菌多样性不显著。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霉门;林地壤土的优势细菌属为热酸菌属、Archaeorhizomyces和慢生根瘤菌属,耕地壤土和耕地沙质土优势细菌为Vicinamibacterales。全磷、全钾、速效钾与鬼笔属物种丰度呈正相关,但不显著。【结论】冬荪大田栽培的覆土层全磷、全钾、速效钾与鬼笔属物种丰度变化呈正相关,生长期内pH呈下降趋势,林地壤土覆土层热酸菌属、Archaeorhizomyces、慢生根瘤菌为优势属,与土壤营养成分及含量相关,林地沙质土镰刀菌属为优势属,与作物连作相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苏德伟 林辉 林春梅 王培丹 林兴生 林占熺 罗海凌 姚俊新 郑丹
以棘托竹荪为材料,在福建省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进行田间试验,对不同生长时期竹荪覆土层中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竹荪生长过程中,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依次增加29.76%、262.30%、201.12%,其中现蕾期,细菌所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比例达到了99.75%;土壤pH呈递减趋势,全氮和全磷有所增加,桃形期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时期,而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在成熟期达到最低值,与现蕾期含量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土壤中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桃形期达到最大值,其中成熟期土壤中蔗糖酶活性显著低于其它时期,表明土壤肥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这与竹荪生长消耗土壤中大...
关键词:
竹荪 土壤 微生物 理化性质 酶活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海潞 胡兴成 李帆 江玉姬 林明佑 陈艺晖 陈炳智
【目的】探究微酸性电解水(SAEW)对采后双孢蘑菇贮藏效果的影响,旨在为食用菌保鲜提供参考。【方法】对SAEW处理前后的双孢蘑菇进行感官评价,并测定菇体的褐变度、质量损失率、硬度、营养及抗氧化相关指标,探讨SAEW处理对双孢蘑菇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与无菌水处理的对照(CK)相比,SAEW处理的双孢蘑菇能维持较低的褐变度、质量损失率;贮藏10 d, SAEW组的褐变度为33.18,CK组则高达54.16,CK组为SAEW组的1.63倍。SAEW处理的双孢蘑菇能保持较高的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营养物质流失少。SAEW处理的双孢蘑菇还能保持较高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抗坏血酸(As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类黄酮含量,维持菇体的抗氧化能力,避免过氧化氢(H2O2)、超氧阴离子(O-2)过度积累;贮藏10 d, SAEW组双孢蘑菇的CAT活性、T-SOD活性、AsA含量、GSH含量、类黄酮含量分别为CK组的1.30、1.07、1.07、1.05、1.20倍,H2O2、O-2浓度分别较CK组下降了1.18、0.01μmol·g-1。【结论】SAEW可延缓双孢蘑菇品质劣变,延长货架期。
关键词:
微酸性电解水 双孢蘑菇 贮藏品质 抗氧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高兴 陶天艺 裴斐 方东路 赵立艳 胡秋辉
【目的】翻炒的本质是一种非稳态传热的技术,炒制过程会显著改进食品的风味。通过比较不同炒制时间和温度对一种新型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风味的影响,为食用菌类预制菜肴的研发生产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首先通过电子鼻、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C-IMS)以及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评价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挥发性风味特征;进而利用电子舌分析结合可溶性糖(醇)、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及有机酸含量测定对不同炒制条件下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非挥发性风味进行分析,并通过等效鲜味浓度(EUC)分析对预制菜肴鲜味强度进行评价;最终基于感官评定分析,探究在不同炒制条件下,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形态、色泽、风味、组织和口感的差异,根据消费者对于产品风味认知的主观性评价对不同炒制条件所得的产品。【结果】整个炒制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对于炒制时间可具体分为2 min、4—8 min和10 min,而随着炒制温度上升,风味也可分为3个阶段,即160—170℃、180—190℃和200℃。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双孢蘑菇特征气味成分1-辛烯-3醇和3-辛醇含量增加;而随着炒制温度的增加,1-辛烯-3-醇和3-辛醇含量在180℃时达到最大值。从鲜味角度来看,4 min是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非挥发性风味形成最佳的炒制时间。随着炒制温度的增加,鲜味和甜味在180℃达到最强。过长的炒制时间会降低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可溶性糖(醇)的含量,并提高有机酸的含量。而随着炒制温度的提高,可溶性糖(醇)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有机酸则呈现出升高的趋势。另外,通过对呈味核苷酸及游离氨基酸测定,发现不同炒制条件对核苷酸影响不大,但较长时间或较高温度的处理皆会降低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终通过等效鲜味浓度及感官评价分析发现,当炒制时间和炒制温度分别为4 min和180℃时,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的鲜味及感官评分最高,说明在炒制时间4 min,炒制温度180℃条件下所炒制的产品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结论】为使预制菜肴中双孢蘑菇具有最佳的香味和滋味,确定炒制工艺为炒制温度180℃,翻炒4 min。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赵改 杨慧 王安建 杨丰菊 魏书信
以双孢蘑菇品种W-192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3个采收期(根据菌盖直径和生长期分别记菌盖直径2~3,3~4,4~5 cm为采收期Ⅰ、Ⅱ、Ⅲ)双孢蘑菇的含水量、开伞率、褐变度、呼吸强度、总多酚、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丙二醛7个指标在低温贮藏(4±1)℃期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采收期Ⅰ和Ⅲ相比,采收期Ⅱ的双孢蘑菇延后3 d左右才出现呼吸高峰,丙二醛含量始终较低,含水量在贮藏前期较高,白度值在贮藏后期保持较好,开伞率在贮藏后期低于其他2组,体现出更好的耐贮藏性。对于低温贮藏的双孢蘑菇W-192,应在采收期Ⅱ采收;对即将上市的蘑菇可在采收期Ⅲ采收。
关键词:
双孢蘑菇 采收期 生理特性 贮藏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庆 冷怀琼 朱继熹
通过对一株既能促进苹果幼苗生长,又能减轻苹果叶果病害的蜡质芽孢杆菌Bo17(经鉴定为Baciluscereussp)的代谢液中生理活性物质的测定,表明该菌株能分泌IAA、GA3、ABA、CTK等生长激素;Bo17能产生VB1、VB2、VC等维生素;能产生与植物抗逆性直接相关的SOD酶。能消耗16种氨基酸,7种矿质元素,营养需求比较广泛。
关键词:
苹果,蜡质芽孢杆菌,代谢液,生理活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波 刘勇 赵小青 王一 王泽生
对采自四川和西藏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和蘑菇(A.campestris)9个野生菌株,以及双孢蘑菇5个栽培菌株为材料,进行了ITS-RFLP分析。结果表明,ITS-PCR条带约为750 bp,5种限制性内切酶(MspⅠ、HinfⅠ、HaeⅡ、AulⅠ、TaqⅠ)的ITS-RFLP分析结果为,只有4种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HaeⅡ、AulⅠ、TaqⅠ)产生多态性条带,但完全能将双孢蘑菇和蘑菇区分的限制性内切酶为TaqⅠ;对5种限制性内切酶的ITS-RFLP分析数据进行聚类结果为,在相似系数为0.615水平以下分为2个类群,并将双孢蘑菇和蘑菇区分开;在相似系数为0.9...
关键词:
野生 双孢蘑菇 蘑菇 ITS RFL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吕军仪 孙燕燕 李秉记 吴金英 黄克 陈琳
实验用复合微生物由芽孢杆菌(Bacillusspp.)、红螺菌(Rhodospirillumspp.)、硝化细菌(Nitrobacterspp.)和硫化细菌(Thiobacillusspp.)组成,菌量比例分别为61.5%、27.3%、5.8%和5.4%。向大海马养殖池每10d使用1次,用量5mL/m3,菌液密度(2.0~2.5)×109/mL。结果表明,应用复合微生物的试验组溶解氧比对照组(不加菌)提高了32.7%,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物含量则分别降低了76.9%、97.1%和93.3%。对照池的浮游藻类优势种为蓝藻、甲藻和隐藻,分别占浮游植物总量的35.3%、22.3%和19.6%;试验池...
关键词:
有益微生物 大海马 健康养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晓鸿 田芳 杜丽璞 王轲 林志珊 叶兴国
植物与微生物在长期的侵染和抗侵染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复杂的互作关系,二者相互利用、协同进化。一些病原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变化或增强迫使植物提高抗病性,同时改进了植物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促进了植物基因工程育种途径的创立和生产潜力的提高,尤其微生物介导的基因转移已成为改良植物的重要工具。本文概括性综述了植物与一些主要有益微生物互作的应答反应、信号传导和分子基础,以及利用有益微生物对改良植物性状和生产水平的研究进展。描述了植物对主要有益微生物的应答途径,以及植物和农杆菌、根瘤菌、真菌及植物病毒互作的分子信号系统,并介绍了它们在基因工程、遗传育种和生产实践中的应...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卢莎 胡献舟 唐小玲
以某矿山大型排土场覆土层改良为依据,参考国内蘑菇废料综合利用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试验田研究。结果表明:蘑菇废料对于提高覆土层土壤含水量、蓄水性,改善土壤颗粒粒级级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pH值,提高微生物含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大豆种植试验也进一步证明了蘑菇废料改良土壤肥力的可行性。蘑菇废料的回收利用不仅为复垦植物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而且也实现了变废为宝,避免其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为该矿山排土场复垦、绿化提供了保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有坤 易敏 陈建州 辜运富 张小平
本文以木腐香菇菌糠为基质,探讨了微生物发酵对香菇菌糠饲料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①CK,100%香菇菌糠;②T1,99%香菇菌糠+0.5%乳酸菌液;③T2,99%香菇菌糠+0.5%酵母菌液(T2);④T3,99%香菇菌糠+0.5%乳酸菌液+0.5%酵母菌液(T3)。厌氧发酵15 d后测定它的饲料物理参数、发酵特性和化学特性。结果表明,相比对照(CK),微生物发酵会提高香菇菌糠的饲料物理和发酵参数。在化学特性方面,微生物发酵处理会降低香菇菌糠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但粗蛋白含量却明显提高,混菌发酵处理(T3)比对照提高25%。就氨基酸组成与含量而言,微生物发酵...
关键词:
香菇菌糠 微生物接种 厌氧发酵 饲料品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