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69)
2023(13962)
2022(12171)
2021(11303)
2020(9345)
2019(21245)
2018(21143)
2017(40688)
2016(21918)
2015(24398)
2014(23789)
2013(23309)
2012(20934)
2011(18811)
2010(18451)
2009(16890)
2008(15779)
2007(13475)
2006(11494)
2005(9588)
作者
(60959)
(50633)
(50474)
(47793)
(32111)
(24225)
(22760)
(19939)
(19214)
(17912)
(17360)
(16867)
(15829)
(15615)
(15569)
(15483)
(15256)
(15028)
(14422)
(14410)
(12480)
(12140)
(11998)
(11448)
(11295)
(11126)
(11097)
(11015)
(10191)
(10110)
学科
(82986)
经济(82895)
管理(61803)
(58999)
(48300)
企业(48300)
方法(40279)
数学(34998)
数学方法(34611)
(23496)
中国(21408)
(20926)
业经(19203)
(18022)
地方(17100)
农业(16087)
(15600)
贸易(15593)
(15114)
理论(14582)
环境(13967)
技术(13629)
(13615)
(13368)
(13142)
财务(13076)
财务管理(13056)
企业财务(12317)
(12078)
教育(11603)
机构
学院(301196)
大学(300895)
管理(122184)
(116588)
经济(114114)
理学(107705)
理学院(106536)
管理学(104652)
管理学院(104121)
研究(95613)
中国(68165)
(61940)
科学(61206)
(51294)
(48434)
业大(47272)
(46623)
中心(43428)
研究所(43085)
财经(42506)
(41243)
(40226)
师范(39857)
(38808)
农业(38249)
北京(38052)
经济学(34967)
(34938)
(34256)
师范大学(32203)
基金
项目(217764)
科学(172058)
研究(159257)
基金(158225)
(137808)
国家(136662)
科学基金(118262)
社会(100476)
社会科(95283)
社会科学(95261)
(86187)
基金项目(84993)
自然(77528)
自然科(75742)
自然科学(75727)
自然科学基金(74350)
教育(73705)
(72122)
编号(65449)
资助(64104)
成果(51638)
重点(48496)
(47569)
(46122)
(45845)
课题(44291)
创新(42603)
科研(41641)
教育部(41110)
国家社会(41029)
期刊
(120074)
经济(120074)
研究(83937)
中国(50917)
学报(48846)
科学(44263)
(43608)
管理(42193)
(37114)
大学(36786)
教育(34687)
学学(34674)
农业(30915)
技术(25344)
业经(21694)
(20743)
金融(20743)
经济研究(19809)
财经(19549)
(16722)
图书(16446)
问题(15505)
科技(15279)
(15197)
理论(14236)
技术经济(13919)
(13868)
商业(13779)
现代(13317)
实践(13199)
共检索到4127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利春  
广东"双转移"是生产要素长期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要素由集中集聚走向分散集聚的过程。广东"双转移"通过一定的产业空间组织,促进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交织发展,产生产业升级效应、区域城市化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和区域协调发展效应,促进资源空间再配置和产业空间重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宗平  朱勤丰  
运用E-G指数测度2006—2015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制造业占比与排名变化,藉此观察广东省制造业集聚与转移态势。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的劳动、资本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均向外围地区转移,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则一直集聚在珠三角地区。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在影响广东省制造业转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内部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外部环境因素和政府干预的作用均较微弱。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邵文武  黄训江  成丽  
本文在集聚视角下对要素流动引起产业演化的微观机制进行研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产业演化理论,建立了单一要素流动模型、多要素互动动态模型和集群视角下产业演化模型,分析了多要素流动的微观动力和相互作用,以及在非流动要素调节下多要素流动如何引发产业演化和升级。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非流动性要素中,软环境的作用至关重要;产业集群的"要素洼地"效应、"自我集聚"效应和"要素锁定"效应,促进要素集聚,引发产业规模增大;集群内"裂变"效应、社会网络资源和集群的开放性形成集群演化升级的基础;技术创新是集群能否升级的决定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邵文武  黄训江  成丽  
本文在集聚视角下对要素流动引起产业演化的微观机制进行研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产业演化理论,建立了单一要素流动模型、多要素互动动态模型和集群视角下产业演化模型,分析了多要素流动的微观动力和相互作用,以及在非流动要素调节下多要素流动如何引发产业演化和升级。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非流动性要素中,软环境的作用至关重要;产业集群的"要素洼地"效应、"自我集聚"效应和"要素锁定"效应,促进要素集聚,引发产业规模增大;集群内"裂变"效应、社会网络资源和集群的开放性形成集群演化升级的基础;技术创新是集群能否升级的决定因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晓华  郭旭  王昀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要素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创新性地构造了既体现规模又体现方向性的产业转移指数,依据测算结果刻画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产业转移地图,总结出中国制造业转移的空间特征。同时,基于产业关联的思想设计了由地理密度、专业化水平与行业相似度共同表征的要素集聚指数,测算比较了转出地和承接地的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而,以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产业转移通过要素集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中介机制。研究发现:随着地区间要素成本差异的扩大,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呈现出向周边次发达地区转移的洼地效应,中西部落后省份的生产要素则向区域经济中心不断汇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制造业集聚程度自2004年开始持续上升,产业转出地的要素集聚水平要明显高于承接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产业转移与要素集聚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传统制造业的迁入在改善承接地生产率水平的同时,增加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制造业迁出尽管降低了转出地的劳动生产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节能减排的正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叶云岭  
技术转移作为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对于加快制造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2009—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转让详情数据,从国内、国际双重视角出发,全面考察技术转移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国内技术转入带动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并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国内技术转出抑制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入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出带动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并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分区域来看,国内技术转入带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国内技术转出抑制东部、中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入带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出促进东部、中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的促进效应表明,劳动力流动可以强化国内技术转入、国际技术转入、国际技术转出对制造业集聚的带动效果和国内技术转出对制造业集聚的抑制作用。以上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与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陶长琪  周璇  
在非线性经济计量的理论基础上,以环境规制强度和要素集聚度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究环境规制、要素集聚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影响力度。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分别存在双重、三重和单一门槛效应,要素集聚则分别存在三重、双重和双重门槛效应;省域环境规制强度和要素集聚度的作用效应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政府应适度控制环境规制力度,使环境规制强度向中等组转移,实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外部性。此外,各省市不断跨越要素集聚度的门槛水平,是实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规模经济、促进经济环境协同发展的关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欣怡  马文浩  
文章以广东"双转移"战略指导下的产业转移园为研究对象,利用演化博弈论讨论影响地方政府合作开发的关键因素,并从经验层面验证了合作开发对产业转移的机制性作用,以期为优化产业转移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韩仁月  常世旺  
本文基于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支出效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教育支出的技术效率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教育支出的规模效率高于东部。要素集聚和转移支付依赖是造成地区间教育支出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因而东部地区应注重教育支出结构优化,提高规模效率;中西部地区仍需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技术效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兵  梁松  邓庆宏  
文章研究了FDI流入与其促进产业集聚的金融环境因素。通过模型的构建和运用面板门槛回归分析,得出金融环境是制约我国产业集聚的关键因素,利用2000-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并结合省际的金融发展水平,通过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就金融发展水平对引发产业集聚的门槛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揭示了金融环境作为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能够有效地发挥中间传导作用,促进产业集聚。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汉清  
要素转移与产业转移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产业转移承载着要素转移,要素转移不一定伴随着产业转移。无论是要素转移还是产业转移,根本动因都是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产业转移的区位路径,总是从产业收益低的地区向产业收益高的地区转移;要素转移的区位路径,总是从要素收益低的地区向要素收益高的地区转移。产业转移对转出转入地区利弊参半,而要素转移对流入地区经济发展能够带来强大推动力,对流出地区经济发展则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红锦  曾敏杰  
新兴产业作为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最具发展活力的产业,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但是,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以及其它省会核心城市,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非常大。明确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相关关系,才能更有效地以核心城市带动相邻落后城市的新兴产业发展。基于创新要素和集聚效应双重视角,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11—2015年新兴产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研发效率和科研机构占比两大创新要素对相邻区域新兴产业发展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产业集聚和R&D投入则产生虹吸效应。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艳荣  
笔者从农业产业集聚的视角,探索了集聚区网络结构、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安徽省砀山县酥梨产业集聚区300家农户的调研结果进行了因子分析和结构性检验,验证了这三个因素对农业产业集聚技术创新效应的作用。研究表明,网络结构密集会促进区域内知识溢出和集聚成员的吸收能力加强,吸收能力的增强有利于知识的溢出,而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农业技术创新直接正相关。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庭东  钱进  
随着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日韩之间构建自贸区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而自贸区的"轮轴—辐条"效应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比较中日韩的要素及产业优势,并运用GTAP模型模拟分析中日韩自贸区的"轮辐"效应,研究表明:1.在宏观经济影响方面,以中国为"轮轴"的自贸区在GDP、进出口等方面能够提升中日韩自贸区的整体经济水平,而且福利水平提升最明显。2.在各国或地区产业部门的产出变化方面,中国的产出主要集中在谷物和作物、纺织及制衣业领域,日本则是重工业领域,而韩国是畜牧业和肉制品、加工食品、纺织及制衣业等方面,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阳  唐晓华  
通过梳理制造业集聚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利用中国285个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考虑制造业内外部地位的情况下,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呈现"先扬后抑"的趋势,同时由于行政等级城市的调节能力更强,使得制造业城市要比行政等级城市更容易出现拥挤效应;制造业、服务业、以及两产业不同组成部分形成的协同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表现出相同的"U型"关系,但制造业与低端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