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77)
2023(11191)
2022(9127)
2021(8432)
2020(6683)
2019(15127)
2018(14839)
2017(27719)
2016(15177)
2015(16811)
2014(16770)
2013(16418)
2012(15089)
2011(13737)
2010(14164)
2009(13269)
2008(13341)
2007(12279)
2006(11207)
2005(10228)
作者
(43087)
(36780)
(36118)
(34330)
(22731)
(17582)
(16172)
(13919)
(13860)
(13032)
(12528)
(12168)
(11590)
(11392)
(11258)
(11070)
(10753)
(10549)
(10435)
(10194)
(9212)
(8944)
(8905)
(8431)
(8256)
(8155)
(8148)
(7987)
(7386)
(7236)
学科
(64602)
经济(64511)
(50541)
(49554)
管理(42745)
农业(33006)
(30127)
企业(30127)
业经(22384)
方法(21395)
(18082)
中国(18054)
数学(17719)
数学方法(17557)
(16356)
地方(13604)
(13067)
农业经济(12500)
(12487)
(11643)
(10768)
银行(10746)
理论(10484)
(10335)
(10281)
发展(10199)
(10098)
环境(10048)
(9880)
金融(9878)
机构
学院(220946)
大学(217160)
(93179)
经济(91177)
管理(83421)
研究(74213)
理学(71573)
理学院(70851)
管理学(69822)
管理学院(69417)
中国(58108)
(55681)
(45024)
(43938)
科学(42916)
农业(42191)
业大(38364)
(36356)
(35446)
中心(35387)
财经(33444)
研究所(32439)
(30346)
(29156)
师范(28910)
经济学(28002)
北京(27543)
(27358)
农业大学(26697)
(25705)
基金
项目(144590)
科学(114530)
研究(111908)
基金(103977)
(89496)
国家(88556)
科学基金(76162)
社会(73015)
社会科(68712)
社会科学(68696)
(58455)
基金项目(55144)
教育(51012)
编号(47217)
(47215)
自然(45447)
自然科(44329)
自然科学(44320)
自然科学基金(43587)
资助(39848)
成果(38837)
(33882)
(33030)
课题(32593)
重点(32559)
(32365)
(31935)
(30454)
国家社会(30448)
(29068)
期刊
(115320)
经济(115320)
研究(65782)
(61803)
中国(52978)
农业(41892)
学报(34191)
(33609)
科学(31886)
大学(28037)
管理(27800)
教育(27363)
学学(26384)
业经(24572)
(23377)
金融(23377)
技术(19373)
(18991)
财经(16932)
问题(16141)
农业经济(14965)
农村(14918)
(14918)
经济研究(14735)
(14573)
(13742)
世界(12274)
经济问题(11568)
社会(11040)
技术经济(10521)
共检索到3425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日新  吴剑辉  
通过市场、政府行政干预、非营利组织等要素配置机制的共同作用,形成资源配置的良性机制,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的改善、农村公共品投入的增加、农民道德水平的上升、农村民主管理机制的形成。本文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试图从要素配置的角度,寻求建立新农村建设的理论逻辑。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日新  王广深  万俊毅  
一、政府要素配置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1.新农村建设客观上要求政府在要素配置中给予倾斜新农村建设的远景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城乡发展差距大,新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日新  王广深  万俊毅  
该文从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入手,引出新农村建设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通过详细分析市场机制在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市场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素配置的措施。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吴理财  
文章认为,农村社区认同建立在社区居民的互动基础之上,没有一定的互动不可能形成社区认同,并且社区认同与这个社区的社会资本相互关联,它促进社区成员的利益趋同,从而增进公共利益。社区认同感越高,社区成员越乐意为社区尽义务和责任,而社区认同感减弱导致社区参与不足,同时,社区参与不足也将进一步削弱人们的社区认同感。此外,社区认同感越强,社区的公共舆论越能规制人们的行为。社区认同跟社区记忆是一种正向关系,社区记忆越强,社区认同也越强。社区认同感的减弱跟社区文化的消解不无关系。社区越开放,越难建立社区认同。总之,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决定了社区认同的变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为径  
2000年后,社会学界关于"农民市民化"主题的研究日益丰富,学者们主要致力于回应两大问题:其一,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关切为何;其二,农民市民化进路何在。文章通过对广东广州城郊K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成果调查与文件梳理,试图窥探村庄规划如何通过达标机制、生成机制、发展机制有效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市民化进程,以及其特征与局限性,并由此回应上述两大问题,论证新型现代性、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市化"对当前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为径  
2000年后,社会学界关于"农民市民化"主题的研究日益丰富,学者们主要致力于回应两大问题:其一,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关切为何;其二,农民市民化进路何在。文章通过对广东广州城郊K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成果调查与文件梳理,试图窥探村庄规划如何通过达标机制、生成机制、发展机制有效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市民化进程,以及其特征与局限性,并由此回应上述两大问题,论证新型现代性、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市化"对当前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必良  洪炜杰  
农地确权会如何影响农户生产要素的配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1)农地确权在强化农地产权改善农地潜在价值的同时,将诱导农户不断提高其转出农地的保留价格,从而抑制农地流转。(2)农地确权并不必然促进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资,在农民倾向于非农就业的情景下,投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并非是有效的行为选择,甚至存在农地非农化的风险。(3)在小农经营格局下,农地确权对抵押贷款市场的促进作用将是有限的。因此,农地确权并不必然存在促进农地流转、诱导投资激励、改善信贷可获性的内在逻辑。作者强调,挖掘农地确权的制度红利,关键在于盘活农地经营权,通过迂回投资、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从而将农户卷入分工经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常亮  贾金荣  
通过总结在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对比分析邻国日本、韩国乡村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农村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新农村建设策略应该是以建立在区域差异性基础上的城市化水平为轴线,通过区域功能分工实现城市功能延续,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境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龙菊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配置效率作了实证分析。投入指标中选取了2006-2011年国家财政投入农村的资金、金融机构资金、农村投资、农户投资4项数据,产出指标中选取了同期农村居民纯收入、第一产业对GDP增量的贡献率。根据数据处理结果,2006-2011年,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配置中,从规模效率看,仅1个年份有效,其他5个年份均未达到有效前沿。说明我国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分散,未能集中财力,发挥规模效益。从技术效率看,不同年份差异较大,资金使用上不足与浪费现象并存。从纯技术效率看,5个年份显示有效,2009年的数值相对偏低。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要杰  
本文认为,新农村建设实质是国家层面上的资源重新配置过程,是将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组织等要素合理、有序地引向农村,由此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共同富裕。而财政资源均等化、金融资源自由化、农地产权明晰化、劳动资源公平化、技术推广行政化和组织资源合理化等六大政策措施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忠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有政府的组织引导、群众的主动参与、社会各方的积极支持以及工业的反哺和城市的带动。同时,要从宏观层面入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之阻隔,改变生产要素的流向及其路径依赖,使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与聚集。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更依赖于因地制宜的实践与探索。
[期刊] 求索  [作者] 熊金武  
改革开放40年成就离不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就是新时代土地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农村承包地的承包权、经营权、所有权"三权分置",二是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直面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化大生产下土地制度问题,借鉴中国土地制度安排的历史逻辑,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实现了土地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土地市场化改革的统一,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农村土地制度安排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重要理论创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祖佩  
基于对某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成效的实证分析,展示项目化公共品供给具体实施中的诸种组织困境:"以县为主"的供给模式下乡村组织失语、乡村组织自利性凸显以及村庄内部整合能力弱化成为项目化公共品供给中遭遇到的组织困境。诸种组织困境的生成是后税费时期基层组织运作逻辑、乡村社会治理样态以及乡村社会内在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展示困境出现的复杂逻辑。组织困境造成供给与需求之间错位、公共品质量低下、资源大量浪费、国家资源下乡并没有带来基层治理组织合法性的相应提升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严金明   蒲金芳   夏方舟  
研究目的:剖析土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挖掘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土地要素的需求,探讨创新配置土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施路径与实现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遵循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逻辑、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相适应的结构演进逻辑、土地要素需求侧和供给侧结构性匹配的市场竞争逻辑、新质生产力需要适配新型生产关系的机制保障逻辑;(2)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具象化为4类基本模式,数字虚拟化生产模式需要数字产业支撑空间、特殊需求保障空间和宜居宜工复合空间,绿色低碳化生产模式需要循环利用生产空间、清洁能源供给空间和产业污染处理空间,智能制造化生产模式需要集约高效生产空间、灵活动态调整空间和多维功能融合空间,网络链接化生产模式需要物流仓储配送空间、自由功能组团空间和多元主体共享空间;(3)创新配置土地要素需要以数量精准保障新质生产力需求、以空间统筹协调新质生产力布局、以时序动态适应新质生产力变化,并以规划引导机制、市场决定机制和社会共治机制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结论:创新配置土地要素是保障新质生产力在空间上落位的关键,更是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手段。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深化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认知,在复杂性、多变性和动态性发展过程中不断细化生产模式,精准识别不同生产模式的具体实际需求,才能持续优化创新配置土地要素的实施路径与实现机制,从而有效打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彦随  龙花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