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37)
- 2023(10774)
- 2022(9613)
- 2021(8965)
- 2020(7600)
- 2019(17582)
- 2018(17561)
- 2017(34424)
- 2016(18843)
- 2015(21177)
- 2014(21163)
- 2013(21157)
- 2012(19271)
- 2011(17310)
- 2010(17116)
- 2009(15337)
- 2008(14827)
- 2007(12849)
- 2006(11049)
- 2005(9431)
- 学科
- 济(77634)
- 经济(77554)
- 业(51521)
- 管理(51474)
- 企(41733)
- 企业(41733)
- 方法(37145)
- 数学(32143)
- 数学方法(31805)
- 农(21500)
- 业经(17984)
- 中国(17896)
- 学(16998)
- 财(16918)
- 地方(16828)
- 农业(14712)
- 贸(13144)
- 贸易(13140)
- 技术(12986)
- 理论(12755)
- 易(12718)
- 和(12391)
- 产业(12346)
- 环境(12034)
- 制(11879)
- 务(10382)
- 划(10361)
- 财务(10323)
- 教育(10317)
- 财务管理(10306)
- 机构
- 大学(268300)
- 学院(266551)
- 管理(110074)
- 济(105262)
- 经济(103046)
- 理学(96824)
- 理学院(95768)
- 管理学(94182)
- 管理学院(93719)
- 研究(87231)
- 中国(61135)
- 京(56815)
- 科学(56032)
- 农(44470)
- 财(44332)
- 所(43488)
- 业大(43039)
- 研究所(40183)
- 中心(39113)
- 江(37004)
- 财经(36772)
- 北京(35522)
- 范(35323)
- 农业(35124)
- 师范(34980)
- 经(33438)
- 院(31495)
- 经济学(30817)
- 州(30290)
- 经济管理(28844)
- 基金
- 项目(190880)
- 科学(150006)
- 研究(138966)
- 基金(137941)
- 家(120248)
- 国家(119268)
- 科学基金(102573)
- 社会(86606)
- 社会科(82160)
- 社会科学(82138)
- 省(75530)
- 基金项目(74612)
- 自然(67498)
- 自然科(65873)
- 自然科学(65860)
- 自然科学基金(64664)
- 划(63154)
- 教育(62955)
- 编号(56783)
- 资助(56534)
- 成果(45229)
- 重点(42330)
- 部(41638)
- 发(41286)
- 创(39992)
- 课题(38494)
- 创新(37209)
- 科研(36401)
- 教育部(35478)
- 大学(35144)
- 期刊
- 济(110025)
- 经济(110025)
- 研究(74944)
- 中国(44903)
- 学报(43367)
- 科学(39893)
- 农(39890)
- 管理(38275)
- 大学(32501)
- 财(30907)
- 学学(30597)
- 教育(28661)
- 农业(28428)
- 技术(22658)
- 业经(19133)
- 融(17298)
- 金融(17298)
- 经济研究(17196)
- 财经(16773)
- 图书(14868)
- 问题(14741)
- 经(14310)
- 科技(14248)
- 业(14151)
- 技术经济(13354)
- 理论(13348)
- 实践(12408)
- 践(12408)
- 现代(12200)
- 版(11964)
共检索到3682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汉清
要素转移与产业转移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产业转移承载着要素转移,要素转移不一定伴随着产业转移。无论是要素转移还是产业转移,根本动因都是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产业转移的区位路径,总是从产业收益低的地区向产业收益高的地区转移;要素转移的区位路径,总是从要素收益低的地区向要素收益高的地区转移。产业转移对转出转入地区利弊参半,而要素转移对流入地区经济发展能够带来强大推动力,对流出地区经济发展则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
要素转移 产业转移 产业收益 利益最大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翟仁祥
文章在分析经典要素理论基础上,对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文献比较研究,并进行简要评述。研究发现要素流动促进产业转移,产业转移进一步深化要素流动的规模和层次。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资本流动 技术流动 产业转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君丽
通过建立东部-中西部要素结构变动模型分析了我国当前东中西部地区在要素禀赋不同的情况下,特别是东部地区在劳动力成本相对上升、资本价格相对变动的情况下对两个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结论是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本流出会促使产业部分环节向中西部转移,并促进两个地区向更高一层产业链环节攀升。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辽
本文以1997-2011年我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为对象,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了要素空间流动、产业地区间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从全国样本来看,随着经济增长在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发生变动,产业转移相关衡量指标的回归系数表现出一定的变化特征。其中,劳动力的地区迁移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对"迁移谜题"的一定程度的否定。但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劳动力要素的迁移具有的增长效应具有显著地差异。资本要素的流动带给发达地区的增长福利要大于落后地区。而技术要素的地区扩散的经济增长效应变化趋势呈现了"U"型特征,表明技术扩散对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通过加总劳动力、资本、技术三要素的增长效应,进...
关键词:
分位数回归 条件分布 迁移谜题 技术扩散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辽 宋尚恒
利用199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对各地区要素和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自1998年以来发生在我国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不仅呈现一定的地理特征,还受到地方政府竞争的影响,企业在进行区位再选择时追求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支持的动机十分强烈。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条件下,地方税收负担上升1%,地区产业转移的规模将降低0.014%;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水平提高一个单位,将引致地区产业转移规模提高0.01%;制度环境优化程度每提高1%,地区产业转移规模将提高0.034%。比较可以发现,制度环境的优化在影响地区产业转移规模的诸多政府竞争变量中更为重要,各地方政府在积极吸引外围地区高端产业进入的...
关键词:
政府竞争 要素流动 产业转移 区位再选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翟柱玉 张军峰 方虹
为了研究污染产业转移与中国西部地区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文章首先基于考虑环境因素的Malmquist-Luenberger(ML)指数测算了2003—2015年中国西部11个省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情况,随后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污染产业转移以及其他因素对于西部地区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中国西部地区工业行业全要素增长率呈现递增趋势,但各个省份工业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技术进步是推动工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忽视环境因素低估了西部地区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增长率。另外,污染产业转移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增长,环境治理投资、研发投入与西部地区工业生产率显著正相关,对外直接投资、国有企业占比与西部地区工业生产率显著负相关。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兴中
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相辅相成,劳动力流动和资本流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是相反的,劳动力流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个国家内部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地带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存在劳动力流动规模大、趋势强,资本反向流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不畅等特点和问题。要顺利实现我国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需要合理引导区际要素流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东、西部间的梯度转移。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资本流动 产业梯度转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用俊
在全球生产体系下,我国区际间的产业转移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是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商务成本的地区差异又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力资源和资本要素的区域流动,从而会影响到产业转移的实现。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要实现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应该积极的降低交易成本,加大人才和外商直接投资引进的力度。
[期刊] 改革
[作者]
何龙斌
通过对2000~2010年我国各省(区、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面板数据的研究,揭示我国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地区区际产业转移的一些基本规律。研究表明,我国四大地区产业转移表现为除东北地区单向转出外,其余地区均为相互转移,汽车、纺织、电子、钢铁产业向东部转入,能源、化工及资源型产业从东部转出;化工、家电、饮料向中部地区转入,纺织、能源、电子产业从中部转出;化工、能源、建材及资源类产业向西部转入,纺织、家电、钢铁产业从西部转出。从净流量来看,表现为其他地区向西部转移。这些规律并不完全遵循经典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而且在产业转移中还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建议从国家层面对产业转移进行统筹管理。
关键词:
地区经济 产业转移 要素流动 四大地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江洪 陈翥
一国范围内产业从某一区域向其他区域转移的过程是多种作用力交互影响的结果。推力、拉力和阻力构成区际产业转移力,对产业区际转移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企业盈利空间区位决策、产业及区域生命周期演化规律以及政府经济政策调控导向是促成区际产业转移力的重要因素。促进产业跨区域转移的总体思路是增大产业转出地的推力、增强承接地的拉力以及缩减制约产业转移的阻力。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力 产业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伟 郭杰浩
文章应用索洛余值法,基于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了京津冀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构建反距离权重矩阵的空间滞后模型(SLM)与空间误差模型(SEM),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进行解析。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地区对邻近地区有负向影响;国际产业转移与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其对相邻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尚未形成;从直接效应看,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与经济密度指标均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从间接效应看,仅人力资本指标对邻近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何慧爽 刘东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趋势并且不断加快。文章从要素禀赋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刚性,提出破除国际产业转移障碍的对策是:国际产业承接国的政府和企业应该着力培养制度环境,使内部市场经济趋向良性循环,降低产业转移刚性和障碍,增强自主发展能力,进行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动态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晓华 郭旭 王昀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要素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创新性地构造了既体现规模又体现方向性的产业转移指数,依据测算结果刻画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产业转移地图,总结出中国制造业转移的空间特征。同时,基于产业关联的思想设计了由地理密度、专业化水平与行业相似度共同表征的要素集聚指数,测算比较了转出地和承接地的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而,以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产业转移通过要素集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中介机制。研究发现:随着地区间要素成本差异的扩大,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呈现出向周边次发达地区转移的洼地效应,中西部落后省份的生产要素则向区域经济中心不断汇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制造业集聚程度自2004年开始持续上升,产业转出地的要素集聚水平要明显高于承接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产业转移与要素集聚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传统制造业的迁入在改善承接地生产率水平的同时,增加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制造业迁出尽管降低了转出地的劳动生产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节能减排的正效应。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白国强
以"双转移"为核心内容的产业转移园建设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中起引领作用。而其本身也有一个因应内外部条件变化而转型升级问题,对此需作深入研究。本文构建了一个双向关联的分析框架,以广东为例,重点分析产业转移园建设中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的配置响应,以及转入地和转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绩效。在此基础上,从园区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园区产业发展等方面揭示了广东产业转移园建设中的要素响应问题。本文认为产业转移园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改善要素供给。因此,一要以园区提质扩容促进要素集聚。重点要突破园区建设瓶颈,促进园区要素高效集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少安
本文认为,"政府是否需要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是一个伪问题。中国政府实施的旨在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质量的产业政策效果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对理论的误解:一是混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概念,导致各级政府和大小经济体都朝着同一方向和目标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使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恶性竞争并造成资源浪费;二是不理解"产业结构和产业质量内生于生产要素的结构和质量"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而使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时与市场机制错位,产业政策作用的重点错误地置于产业、企业和产品,而不是生产要素的结构和质量,甚至讨论"政府是否有必要和有可能实施产业政策"这样的伪问题。我们的建议是,把政府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质量的产业政策作用的重点转移到生产要素上来:一是政府应保护自然要素、提高自然要素质量和利用效率并保障可持续利用;二是政府应直接或间接地积累公共物质资本,主要是投资建设各类公共基础设施;三是政府应通过加强教育和优化教育结构,积累人力资本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有意识地把国家的教育政策与产业政策对接起来,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供普惠化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逐步改革现有高等教育投入结构,让职业教育走市场化和社会化道路;四是政府应优化科学技术投入结构,强化技术资本积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